“2024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日前在海南三亚举办。其间,亚太旅游协会主席施明德以“宜居之地亦宜游”为题发表专题演讲。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我想首先和大家探讨开放的真正含义。开放是一个内涵广泛且意义深远的概念,它关乎一个社区、一个区域如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体现在其居民以何种心态迎接外来访客,以及如何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它涉及签证政策、跨境旅行等多方面内容。中国就是开放的典型例证。通过对比1978年的中国与如今的中国,我们就可以深刻理解开放的含义。回想1978年,我与父母从香港乘船沿海北上,那是我第一次到访中国。彼时的中国,刚刚启动改革开放,开始向全球敞开大门,中国人民对此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并对旅游业充满好奇。而如今,中国已经在文化和旅游发展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作为一个美国人,我已经在亚洲生活超过三十年的时光。我切身体会到,中国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国家。每年返回美国探望双亲时,我都会告诉那些对中国安全状况仍存担忧的朋友,这种担忧其实是一种误解。这一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增强人们亲近感的有效方式。作为旅游从业者,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有机会成为文明的桥梁、友谊的使者。未来,我们应采取更多措施,切实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人文交流和民间往来中所应发挥的作用。
然而,在全球旅游业复苏发展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一个现实问题,人们的关注点往往过多地集中在商业利益之上,未能充分展现出对人与社区发展包容性的足够关怀。现在正是反思的恰当时机。我们应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开放包容发展,并促进社区更好地参与。在这一方面,中国正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展现的包容性值得借鉴。
从文化遗产方面来看,中国拥有59项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在世界历史和文化积淀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中国旅游发展的独特优势。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旅行和旅游发展指数中,中国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在119个国家和地区中高居第四位,文化遗产无疑是中国的宝贵资产。
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中国文化旅游的体验方式总体已经进入主客共创阶段,即通过多种方式将文化体验从单向度转变为互动式,使访客能够真正融入并体验当地文化。在这一方面,中国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我也注意到,在一些博物馆里,访客与展品之间还是存在一定距离,这对于日益追求沟通和互动体验的旅行者而言,这一现状亟需改善。事实上,从相关国家发展经验来看,时尚、音乐等现代文化也是增进游客互动体验的有效方式,建议有关机构适度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促进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相容共生。
从绿色转型方面来看,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为实现旅游业开放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旅游业涉及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然而,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进展仍面临挑战,2023年的完成率仅为16%。在此背景下,中国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在2024年联合国SDGs指数报告中排名第68位,总得分为70.85,反映出中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特别是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中国的化石能源绿色转型尤为突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在太阳能和风能领域已占据了全球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标志着中国在推动绿色能源转型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未来,随着绿色转型的深入推进,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更加值得期待。
此外,我也观察到,中国在数字化领域已实现“弯道超车”,这是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技术驱动智慧旅游快速发展,并不断深入旅游价值链各个层面,我们期望借助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和工作效率,并在这一过程中确保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总体来看,在改革开放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撑下,中国的旅游经济实现了迅猛发展,并已形成庞大的规模。然而,对于中国的发展进程,仍有许多人缺乏充分的认识,我热切期待更多游客到中国旅游。在此也向中国旅游业同仁推荐六项策略:一是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三是积极展现现代文化风貌,四是增加对当地社区的投入,五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六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我相信,如果一个地方是理想的居住之所,那么它无疑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旅游目的地。当前,中国正积极迎接来自美国、欧洲及世界各地的朋友,期待他们能与中国人民有更深入的接触,在旅游中增进了解,在互动中增进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