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银行IPO迎新进展
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理财业务需探索更多策略
近两年,央行连续下调政策利率,带动债券收益率震荡下行。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62%关口徘徊。
多家银行发布2025年资产配置策略:看好A股前景 “固收+”成发力点
近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了2025年投资与资产配置策略,并对未来市场作出展望与分析。从产品端来看,在低利率的环境中,“固收+”类产品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成发力重点。在资产配置上,可转债资产作为增厚业绩的资产,被多方看好,同时A股市场前景备受期待。
1月8日,施罗德交银理财对外发布了2025年资产配置年度展望,认为三大宏观主题将贯穿全年,即美国政策的影响、中国政策的影响、低利率时代的挑战。在资产配置观点上,对A股、黄金等给出“积极”评级,对港股、大宗商品等给出“标配”评级。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调整了产品的配置策略,从单一资产、单策略转向多元资产、多策略。从目前的理财配置看,“固收+”理财成为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重点发力方向。
高息资产缺乏,开年ABS市场资金抢跑!
企业预警通显示,开年首周(2025年1月1日至7日),全市场累计发行ABS项目规模已达194.1亿元,规模较2024年同期增长6.75倍,较2023年提升2.42倍;发行ABS产品25只,也为近十年最热的一周。
央行阶段性暂停买入国债,国债收益率快速走高
中国人民银行1月10日发布公告称,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2024年12月,中长期流动性释放1.7万亿元
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1.4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分别为3个月(91天)7000亿元、6个月(182天)7000亿元。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在2024年12月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3000亿元。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共释放中长期流动性1.7万亿元。
2025年银行业科技发展十大趋势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快,银行业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正逐步迈入一个以技术为驱动的新阶段。从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到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再到绿色金融与开放银行的兴起,各种技术创新正在重塑银行的业务模式和服务形态。
展望2025年,以下几个方向或将成为银行业科技发展的趋势:一、数字人民币全场景推广;二、AI与大数据深度融合;三、完善开放银行生态系统;四、绿色金融战略深化;五、监管科技全方位应用;六、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七、区块链技术标准化;八、客户体验智能化;九、金融科技人才战略深化;十、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
财政部: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 非常积极
1月10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发布会上说,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充分考虑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是非常积极的,也充分考虑了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未来可期。相关安排的具体数据,要履行法定程序,确定后才能发布。请大家放心,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充分考虑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是非常积极的,也充分考虑了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廖岷表示,2025年将提高财政赤字率,再考虑到我国GDP规模不断增加,赤字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财政总支出进一步扩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也会加大,为经济持续回暖向好提供有力有效支撑。
廖岷表示,2025年将加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力度,注重提升政策的组合效应和乘数效应。通过公共资金的运用,能够带动激发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的投资,从而为扩大内需和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廖岷表示,更大力度地支持地方政府缓释偿债压力,增强发展动能。2024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在去年12月18日已经全部发行完毕。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启动了相关的发行工作。这项置换债券政策实现了三个方面突出的成效:一是地方当期的流动性压力大为减轻;二是债务的透明度大为增加;三是防风险,促发展协同性大为增强。
廖岷在会上表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可期,主要体现在力度、效率、时机三个方面。在力度上要好用足政策空间,加强逆周期调节,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的财力,兜牢三保底线,安排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
资讯来源: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