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至道角度|1月6日-1月12日银行热点快报

文摘   财经   2025-01-12 22:00   上海  


A股银行IPO迎新进展

日前,根据深交所发行上市审核信息,东莞银行、广东南海农商银行、广东顺德农商银行3家银行IPO审核状态发生变化,由此前的“中止”变为“已受理”。3家银行的IPO之路又现曙光。
事实上,这3家中小银行的IPO之旅并不顺遂,仅2024年出现了两度中止的情况。2024年3月,上述3家银行就因“IPO申请文件中记录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被中止IPO进程,2024年6月29日,在完成相关财务资料的更新提交后,审核状态变更为“已受理”。2024年9月30日,3家银行因上述原因,审核状态又变更为“中止”。2024年12月30日,在更新提交相关财务资料,包括招股说明书、审计报告之后,3家银行的审核状态才得以恢复。
目前,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排队的银行仍为7家。上交所主板分别为湖州银行、湖北银行、昆山农商银行;深交所主板分别为广州银行、广东顺德农商银行、广东南海农商银行、东莞银行。其中,湖州银行审核状态为“已问询”,广州银行为“中止”,其余均为“已受理”。

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理财业务需探索更多策略


近两年,央行连续下调政策利率,带动债券收益率震荡下行。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62%关口徘徊。

可以预见,中收益资产获取难度加大、估值平滑方式被严控、产品费率和业绩基准进一步下调等,仍是2025年银行理财难以回避的挑战。不少从业人员表示,2025年理财产品的收益将更多来源于策略研发与资产配置的能力。为满足客户投资收益及净值稳定的双重需求,理财公司需拓展投资品类,向美股、美债、黄金等多资产多策略索取收益。
近期,多家理财公司直面挑战,在资产端和策略端频频施展新动作。2024年12月24日,兴银理财通过旗下理财产品先后在深沪交易所成功落地理财行业的首笔场内ETF期权直投业务。在拓展参与交易所衍生品投资模式的同时,银行理财的认股权项目也多了起来。兴银理财通过联动兴业银行各地分行,落地了多单认股权业务,主体来自生物医药、半导体、国产超算、高端制造等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除了兴银理财,不少同行也在积极探索理财资金的股权投资业务。作为首家开展认股权业务的银行理财公司,光大理财于2023年8月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登记挂牌首批认股权项目。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截至去年末,光大理财共与229家“专精特新”企业签署了认股权合作协议。

多家银行发布2025年资产配置策略:看好A股前景 “固收+”成发力点


近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了2025年投资与资产配置策略,并对未来市场作出展望与分析。从产品端来看,在低利率的环境中,“固收+”类产品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成发力重点。在资产配置上,可转债资产作为增厚业绩的资产,被多方看好,同时A股市场前景备受期待。

1月8日,施罗德交银理财对外发布了2025年资产配置年度展望,认为三大宏观主题将贯穿全年,即美国政策的影响、中国政策的影响、低利率时代的挑战。在资产配置观点上,对A股、黄金等给出“积极”评级,对港股、大宗商品等给出“标配”评级。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调整了产品的配置策略,从单一资产、单策略转向多元资产、多策略。从目前的理财配置看,“固收+”理财成为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重点发力方向。

高息资产缺乏,开年ABS市场资金抢跑!


企业预警通显示,开年首周(2025年1月1日至7日),全市场累计发行ABS项目规模已达194.1亿元,规模较2024年同期增长6.75倍,较2023年提升2.42倍;发行ABS产品25只,也为近十年最热的一周。

就发行类别看,开年首周,企业ABS(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已累计发行19只,发行规模135.3亿元;ABN(资产支持票据)发行5只,规模合计31.5亿元;信贷ABS(资产支持证券)发行1只,规模27.3亿元。
基础资产方面,前三大热门资产类别分别为融资租赁租金(42.78亿元)、企业应收账款(29.79亿元)、汽车贷款(27.3亿元),此外信托贷款债权发行规模10亿元,位列第四。
此外,2025年前7天发行规模135.30亿元,这也是过往企业ABS项目首次在开年便实现规模破百亿元。在企业ABS业务当中,一般为券商充当计划管理人,由此推动券商在机构发行排名中“霸榜”。
截至1月9日,今年已完成发行的33只优先级ABS产品发行利率均值为2.405%。其中,国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2025年度信玥1号第一期定向资产支持票据(债券通)的票面利率高达4%,最低产品则为长盈2025年第一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率为1.7%。与之对比,当前,国内各期限国债收益率已下破2%,十年期国债及国开债活跃券收益率已纷纷跌至1.7%附近;信用债二级市场,3-5中高等级信用债收益率也多在1.9%之下。


央行阶段性暂停买入国债,国债收益率快速走高


中国人民银行1月10日发布公告称,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央行阶段性暂停买入国债,国债收益率盘中快速走高,其中,短期国债收益率的上升幅度更大。截至发稿,1年期国债活跃券的收益率上升10个基点,至1.25%;5年期国债活跃券的收益率上升2.5个基点,至1.44%;10年期国债活跃券的收益率上升1.75个基点,至1.6425%;30年期国债活跃券的收益率上升1.75个基点,至1.9125%。

2024年12月,中长期流动性释放1.7万亿元


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1.4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分别为3个月(91天)7000亿元、6个月(182天)7000亿元。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在2024年12月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3000亿元。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共释放中长期流动性1.7万亿元。


2025年银行业科技发展十大趋势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快,银行业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正逐步迈入一个以技术为驱动的新阶段。从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到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再到绿色金融与开放银行的兴起,各种技术创新正在重塑银行的业务模式和服务形态。

展望2025年,以下几个方向或将成为银行业科技发展的趋势:一、数字人民币全场景推广;二、AI与大数据深度融合;三、完善开放银行生态系统;四、绿色金融战略深化;五、监管科技全方位应用;六、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七、区块链技术标准化;八、客户体验智能化;九、金融科技人才战略深化;十、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


财政部: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 非常积极


1月10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发布会上说,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充分考虑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是非常积极的,也充分考虑了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未来可期。相关安排的具体数据,要履行法定程序,确定后才能发布。请大家放心,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充分考虑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是非常积极的,也充分考虑了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廖岷表示,2025年将提高财政赤字率,再考虑到我国GDP规模不断增加,赤字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财政总支出进一步扩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也会加大,为经济持续回暖向好提供有力有效支撑。

廖岷表示,2025年将加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力度,注重提升政策的组合效应和乘数效应。通过公共资金的运用,能够带动激发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的投资,从而为扩大内需和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廖岷表示,更大力度地支持地方政府缓释偿债压力,增强发展动能。2024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在去年12月18日已经全部发行完毕。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启动了相关的发行工作。这项置换债券政策实现了三个方面突出的成效:一是地方当期的流动性压力大为减轻;二是债务的透明度大为增加;三是防风险,促发展协同性大为增强。

廖岷在会上表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可期,主要体现在力度、效率、时机三个方面。在力度上要好用足政策空间,加强逆周期调节,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的财力,兜牢三保底线,安排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




资讯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

往期推荐




【项目回顾】“新银·融未来”公私联动金融服务方案设计训练营成功开展




2025年,中小商业银行往哪里走




第十九届中小银行CEO论坛成功举办

融至道评论
为公为道,致力于中国金融发展。这里是融至道原创观点的汇集,有最靠谱的大势解读、银行业发展分析与转型见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