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至道角度|12月16日-12月22日银行热点快报

文摘   财经   2024-12-22 22:00   上海  


多家银行普通金融债发行利率降至2%以下 业内预计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


2024年,商业银行普通金融债发行利率持续走低。苏州银行近日发行的3年期金融债票面利率低至1.9%。据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披露数据显示,这是年内商业银行普通金融债(非绿色金融债和非小微企业债)发行票面利率首度跌破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行债券品种主要为普通金融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其中,普通金融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发放(专项)贷款、补充银行资金来源、优化负债期限结构等。截至目前,商业银行普通金融债主要种类包括绿色金融债券、小微企业贷款专项债券、“三农”专项债券、创业创新专项债券等。

12月16日,苏州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第二期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为人民币45亿元,品种为3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1.9%。据悉,该银行在今年7月份发行的第一期金融债券的票面利率为2.12%。此次1.9%的发行利率标志着年内商业银行普通金融债(非绿色金融债和非小微企业债)发行票面利率首度跌破2%。

随着债市走强,债券利率持续下行,商业银行普通金融债发行利率也随之走低。部分商业银行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小微企业金融债票面利率也低于2%。例如,工商银行12月5日发行的人民币200亿元绿色金融债“24工商银行绿色金融债01”的票面利率为1.68%;西安银行12月3日发行的人民币15亿元绿色金融债“24西安银行绿色债”的票面利率为1.98%。


银行理财子公司年内共发行权益类产品206只 同比增长82.3%


近期,随着一系列稳增长信号释放,资金加速进场,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乘势而上,推广旗下含权理财产品。事实上,从今年情况来看,含权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已大幅增加。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年内共发行权益类理财产品206只,而去年同期共发行113只,同比增长82.3%。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近期亮出了含权理财产品“成绩单”,并加大了产品宣传力度。例如,12月18日,招银理财在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截至目前,已有多只直接投资股票的权益型公募理财产品表现亮眼,年均涨幅20.50%。北银理财近日发布消息称,在本轮权益市场上扬中抓住机会,旗下多只到期含权理财产品表现优异,包括京华远见固收月开放2号、京鹰联动双月定开2号、京华远见科创京品1号/2号等理财产品,近期年化收益率均在4%以上。

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提升权益投资规模对业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看来,加大权益投资,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的投资领域,并提升产品的收益水平和吸引力,特别是在目前低利率环境之下,固定收益产品给客户带来的回报空间相对有限,而股票市场面临较大发展空间。同时,也有助于推动银行理财子公司业务转型,提升全面资产管理能力,并更好地适应净值化转型要求。


年内23家上市银行获重要股东增持 多家机构看好银行股配置价值


出于对民生银行坚定长期看好,过去几年新希望系屡次增持民生银行,持股比例持续攀升。相关公告显示,最新一次增持后,新希望化工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民生银行不超过约22.40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不超过5.12%,并由此成为该行第四大股东。

另据公开信息统计,10月份以来,苏州银行、南京银行、沪农商行、成都银行、上海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的重要股东出手增持自家股票。

苏州银行12月11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该行于公告当天收到第一大股东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发集团”)出具的《关于权益变动的告知函》。国发集团于2024年10月9日至2024年12月11日期间增持该行股份约4892.48万股,增持股份达到1.00%。持股比例由此前的12.20%上升至13.20%。

近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融资产”)发布公告称,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拟在前期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投资路径,加大投资力度。包括以不超过260亿元进一步购买中国银行股份;以不超过40亿元进一步购买光大银行股份。截至公告日期,中信金融资产持有中国银行3.57%的股份,持有光大银行7.08%的股份。

除了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增持上市银行股份,股东借道可转债转股来增持也是可行方式之一。比如,成都银行可转债(以下简称“成银转债”)正处于转股期,成都银行股东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24年9月30日至2024年12月10日期间,通过行使其所持“成银转债”转股权,使其持有的成都银行股份增加2967.67万股。


20家上市银行11月份以来获255家机构调研 信贷储备情况、债券投资思路受关注

12月18日,青岛银行、宁波银行、青农商行三家上市银行集体迎接机构调研人员,就贷款投向、息差走势、债券投资等问题展开交流。

年终将至,机构调研上市银行频次逐渐密集。Wind资讯数据显示,11月份以来至今,共有20家上市银行获255家机构调研,被调研次数达到87次;这些银行主要为城商行、农商行,以长三角地区和川渝地区的居多;期间,苏州银行被调研总次数最多,常熟银行获调研机构家数最多,成为机构青睐的“人气王”。

从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来看,2024年全年及明年息差走势、经营展望、明年信贷投放储备情况及信贷投放策略、资产质量趋势、分红安排及规划、市值管理措施等为机构重点关注的内容。此外,今年以来,诸多中小银行加大债券投资力度且获得不小投资收益,机构调研人员格外关心上市银行明年的债券投资思路。

多家上市银行坦言,受新发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存量贷款重定价等因素影响,预计明年净息差仍旧承压,营收增长将面临一定挑战。对此,强化资产端结构配置和定价管理,优化负债端结构降低负债端成本,依旧是上市银行应对净息差下降的主要方式。

“基于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显现,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望进一步巩固,市场需求预计进一步提升,将为银行经营创造更有利的环境。”瑞丰银行管理层表示,随着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多次下降、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结合信贷投放预期,利息净收入增长仍会承压,叠加债市行情的不确定性,故2025年全年营收增长会面临一定挑战。


地方化债力度加大 11月是“隐性债务”置换“大月”

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11.96万亿元,同比增长7.1%,环比下滑0.4个百分点。信贷方面,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54.68万亿元,同比增长7.7%。社融方面,2024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24万亿元;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05.6万亿元,同比增长7.8%。

近期中央出台化债组合拳,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额度,并从2024年起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置换隐性债务。11月是隐性债务置换“大月”,业内人士普遍指出,地方化债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了11月金融数据。

从货币供应量来看,11月末M2环比增速再度下滑。与此同时,狭义货币(M1)余额65.09万亿元,同比下降3.7%,降幅较10月进一步收窄。


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 明年降息节奏或放缓


美国当地时间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25%至4.50%之间,符合市场普遍预期。至此,美联储在2024年共降息100个基点。根据议息声明,预计2025年降息幅度或收窄至50个基点。

议息声明指出,美国经济继续稳健扩张。今年早些时候以来,劳动力市场紧张状况普遍有所缓解,失业率有所上升但仍保持在低位。通胀率朝着2%的长期目标取得进展,但“仍然有些高”。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前景仍不确定。美联储将继续监测即将发布的信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如果出现可能阻碍目标实现的风险,将准备酌情调整货币政策立场。

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环比增长0.3%,涨幅较10月扩大0.1个百分点。

根据同一日发布的经济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5%,2025年经济有望增长2.1%,与此前预测相比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基于此,19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成员中有10名认为,截至2025年底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将降至3.75%到4%之间。以每次降息25个基点为计算,也就是说美联储明年或仅降息两次,与今年9月预计的四次降息有较大程度放缓。


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

近些年,消费金融机构持续增加科技投入,数字化能力持续提升,这为增加个性化产品供给、优化流程体验提供了技术支撑。消费金融行业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依托数字化手段提升经营效率是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

近日,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发布《2024年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研对象覆盖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等,涉及信用支付、现金贷和专项消费分期三大类主流消费金融产品,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报告》显示,89.4%的机构开展了数字化治理重点项目,以构建客户标签画像、数据治理和智能监控预警为重点。近五成机构在知识产权持有、前沿技术应用以及联合研究方面取得成果,成果主要集中在信用卡或消费金融业务领域,多为大模型、隐私计算、AI等前沿技术的相关应用。

本年度机构数字化赋能的重点多围绕客户活跃度、风控水平、客户数量和业务收入及规模提升。其中,活客上升至最重要的地位,占比达75.4%;其次是提升风控水平和客户数量。在市场饱和度不断提升、信用卡发卡增量空间持续收缩、获客承压的背景下,机构逐步将业务重点转移至存量客户经营。

《报告》指出,机构最期望提升获客、促活与交叉销售等业务板块的数据模型支持力度,以提升获客质量,做好一站式客户经营,提升客户的黏性及留存率。



资讯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

往期推荐




【项目回顾】“新银·融未来”公私联动金融服务方案设计训练营成功开展




2025年,中小商业银行往哪里走




第十九届中小银行CEO论坛成功举办

融至道评论
为公为道,致力于中国金融发展。这里是融至道原创观点的汇集,有最靠谱的大势解读、银行业发展分析与转型见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