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至道角度|12月2日-12月8日银行热点快报

文摘   财经   2024-12-08 22:00   上海  


M1统计口径变化,个人活期存款、支付机构备付金被纳入


12月2日,人民银行披露,决定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在现行M1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为什么要修订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央行有关负责人对此向记者表示,货币供应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总和,是金融统计和分析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央行非常重视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变化对货币供应量口径进行调整。一是关于个人活期存款,在创设M1时,我国还没有个人银行卡,更无移动支付体系,个人活期存款无法用于即时转账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但随着支付手段的快速发展,目前个人活期存款已具备转账支付功能,无需取现可随时用于支付,与单位活期存款流动性相同,应将其计入M1。二是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应纳入M1。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M1统计口径大都包含个人活期性质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动性的支付工具。


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

11月中旬以来,长端利率经历了一轮快速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强势下破2%,并创下多年新低。

对于近期长端利率快速下行的原因,招银理财分析指出,一方面再融资债供给压力平稳度过,短期利空出尽,部分交易盘抢跑年末行情;另一方面非银同业存款利率纳入自律机制管理,直接利好短端利率,比价效应下广谱利率下行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多因素支撑 三季度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继续增长


据华源证券研究所固收团队估算,截至2024年9月份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达到29.4万亿元。第三季度理财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环比增量约为0.8万亿元。

分类型来看,各类型理财子公司的产品规模较年初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截至2024年9月份末,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规模较年初增长1.25万亿元,增幅为15.2%;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不含浙银理财)和城商行、农商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规模分别较年初增长10.8%和13.1%。


今年银行理财牌照或现“零”发放 存续未持牌理财产品规模进一步压降


面对2026年末中小银行存量理财业务清理大限,部分中小银行进行规模压降的同时,也在寻求与理财子公司的合作。据了解,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非持牌银行仅作为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代销平台;二是非持牌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共同开发产品,理财子公司根据银行需求,开发定制化产品。随后由非持牌银行进行全额代销。

此外,理财子公司牌照的竞争格局出现新动向,部分银行因获批牌照无望而选择放弃,但沪农商行、成都银行等几家理财规模居前的银行仍在积极筹备。还有部分单独申请理财牌照无望的银行,准备联合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内其他中小银行,共同申请牌照。

业内人士表示,基于存续规模有限、投研能力不足、金融科技基础较弱等问题,大多数中小银行在理财牌照方面取得“入场券”有一定难度。后续中小银行估计很难拿到理财牌照。


商业秘密成为质押贷款“新宠”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科技企业通过“商业秘密”作为质押物的贷款实务案例不断涌现,多家银行纷纷将商业秘密纳入质押物范畴,其中企业最高获批的授信额度高达1000万元。

作为知识产权的客体之一,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设计资料、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等。

“知产变资产”是金融市场的重要趋势,商业秘密就是创新变革的映照之一。在多地、多家银行扩容知识产权质押物范畴的背后,实则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轻资产、硬科技、缺传统抵押”这一共性特征的精准应对与必然选择。


中国绿债市场跃居全球首位

基于中央结算公司的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统计,2016-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从2018亿元增长至8448亿元,翻了两番,年均增长22.7%。同期,绿色债券为更多市场主体提供融资渠道,发行人数量从35家增长至299家,发行只数增长10倍。

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也快速增加。截至2023年底,中国绿色债券存续1815只,债券余额合计2.1万亿元。如果考虑非贴标但实际投向绿色领域的债券,则整体“投向绿”债券超过5万亿元。近两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连续位列世界第一。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统计,2016-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全球占比为15%。

从绿色债券品种来看,中国绿色债券覆盖全市场品种,为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其中,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和绿色金融债是主要发行品种。2016-2023年,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累计发行1450只,发行规模占比41%;绿色金融债累计发行303只,发行规模占比40%。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和国际机构债累计发行规模分别为6665亿元和6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12月2日,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在北京开幕。本次年会主题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强国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出席开幕论坛并致辞,中国金融学会会长易纲作主旨演讲。

潘功胜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数次实施货币政策调整。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推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全力推动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明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综合融资成本。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重点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积极推动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传导,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同时,优化货币供应量统计,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这两项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纳入M1统计,并加强对M2等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流动性的监测。

潘功胜强调,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需要各界共同来研究和推动,希望中国金融学会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广泛凝聚理论界、政策界和实务界力量,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研究成果和建议,为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贡献智慧。


金融监管总局召开大型银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听取有关意见建议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主持召开大型银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听取有关意见建议。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亮参加座谈。

会上,来自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发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9家银行机构的主要负责同志针对当前大型银行及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研判,提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李云泽认真听取各行发言,并同大家进行了深入互动交流。他指出,大型银行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要积极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力落实稳增长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快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见效。要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积极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助力实施提振消费行动。要增强大型银行自身高质量发展能力,持续强化风险管控,改进资产负债管理,加强全面成本管理,合理把握效益、规模、质量的关系,注重“量、价、险”的平衡,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



资讯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

往期推荐




年卡预售!融至道2024年商业银行公开课重磅推出




【邀请函】如何当好支行行长:卓越领导力提升研修班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银行如何打造穿越周期的韧性”巡回讲座在河南开讲

融至道评论
为公为道,致力于中国金融发展。这里是融至道原创观点的汇集,有最靠谱的大势解读、银行业发展分析与转型见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