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10月6日银行热点快报:政策加量,股市暴涨
文摘
财经
2024-10-06 22:00
上海
降准、降息兑现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弹药”更足
9月27日开盘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9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6%。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9月27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7%调整为1.5%。与此同时,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和临时正、逆回购的操作利率继续在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上加减点确定,加减点幅度保持不变。当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将隔夜、7天、1个月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也分别调降0.2个百分点至2.35%、2.5%、2.85%。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以1.5%的利率开展了1820亿元逆回购操作。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介绍,本次降准将释放1万亿元流动性,下调幅度及释放资金规模均为近年新高。《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本轮降息“步伐”也为近期最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此前透露的政策安排,目前,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其中,大型银行目前是8.5%,本次降准后将从8.5%变为8%;中型银行为6.5%,降准后将从6.5%变为6%;农村金融机构当前已经执行5%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在此次调整的范畴内。国有六大行火速响应:拟于10月12日发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操作细则9月29日当晚,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六大国有商业银行火速发布公告称,正在依法有序推进降低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工作。
在时间安排方面,上述6家银行均表示,将(拟)于2024年10月12日发布具体操作事宜,2024年10月31日之前统一对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实施批量调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表示,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多渠道提供便利服务,依法合规开展好利率调整工作;中国银行表示,依法合规制定实施细则,同时进行技术准备;建设银行表示,“正在抓紧制定批量调整存量房贷利率实施方案。”银行消费贷开启花式营销
随着“十一”假期等消费旺季的临近,多家银行正积极备战消费贷业务。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多家银行推出消费贷利率优惠券、打折券以及礼品等,大力发展消费贷业务。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一度低至“1字头”。
国庆假期往往是消费旺季,为了满足假期出游、装修、购置家电等各类消费需求,不少银行加大了消费贷营销力度,推出限时福利。目前已有部分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在2%至3%之间,更有不少银行推出了限时贴息政策,将消费贷利率压至“1字头”。 例如,根据江苏银行的消费贷优惠活动海报,该行消费贷利率低至1.88%起,符合条件的客户可享最长30天优惠年化利率,活动截至9月30日。凉山农商银行响应四川省推行的消费贷贴息政策,9月30日前消费贷提款用于线下购买汽车、电子产品、住房装修、家电家具耐用品,可享受年化利率1.5%、单笔不超过3000元的财政贴息。 部分股份制银行在一定时间内调整消费贷产品的利率水平。例如,9月14日至9月30日,平安银行“白领新一贷”的年利率(单利)低至2.88%。此外,包括浦发银行的“浦闪贷”、招商银行的“闪电贷”在内的消费贷产品最优利率均为2.88%。 为促进国庆期间消费,还有银行推出送礼活动。东莞农商行的消费易贷除了享受2.98%的首借年化利率优惠之外,在活动期间单个合同首笔借款还可以获得不同礼物,包括500至10000的综合权益积分,可用于兑换加油券等礼物。宁波银行北京分行下属支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行在近期推出贷款促销活动,新客户可享受贷款年化利率低至2.88%(单利)的“宁来花”,还可赠送免息券和价值100元的礼品。9月26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在京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回顾2024年三季度全球和中国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展望2024年第四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及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报告》预计,中国2024年全年GDP增长5%。
展望四季度,《报告》表示,中国经济恢复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巩固。出口增速或将放缓,内需有效改善对未来经济景气恢复较为关键。若外部环境整体平稳,宏观政策力度加大并且效果较好,内需加快恢复,预计四季度及全年GDP分别增长5.1%和5%左右;若外部风险与冲击加大,稳增长政策效果有限,内需恢复不及预期,预计四季度及全年GDP分别增长4.7%和4.8%左右。
对于全年实现GDP增长5%的目标,《报告》认为,需要宏观政策加倍发力,提高针对性,未来政策需要从供给端为主转向供需并重,加强财政、货币的协调配合,促进需求稳步恢复、重点领域风险加快化解、市场预期和信心改善,推动经济平稳度过动能转换的阵痛期。9月29日,在一线城市中,广州率先宣布全面取消限购。广州市户籍、非户籍居民家庭和单身人士在全市范围内购买住房的,不再审核购房资格,不再限制住房套数。与此同时,上海,深圳两地也同时调整放宽了限购政策。
9月29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本市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的通知》,在调整限购政策方面提到,对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以及单身人士购买外环外住房的,购房所需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年限,调整为购房之日前连续缴纳满1年及以上。对持《上海市居住证》且积分达到标准分值、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满3年及以上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购买住房套数方面享受沪籍居民家庭的购房待遇。 同日晚间,深圳市住建局等四部门亦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其中,对非深圳市户籍居民家庭及成年单身人士限购1套住房。在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和宝安区新安街道、西乡街道范围内购买住房,仍需提供购房之日前1年在本市连续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在包括盐田区、宝安区(不含新安街道、西乡街道)等多个区域范围内购买住房,无需提供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 除了调整限购政策,上海,深圳两地还同时下调首套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15%,并将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由5年调整到2年。一系列重磅政策频出,释放积极信号。受此影响,A股一连多日上涨,市场各方情绪高涨。记者从私募排排网获悉,国庆节即将来临,65.82%的私募机构建议重仓或满仓持股过节,同时,近七成私募机构看好节后行情。
作为资本市场的专业机构投资者,私募机构积极发挥市场参与者功能,不断更新迭代投资策略和产品设计,提升自身投研能力,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丰富市场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重要的稳定资金来源。 站在当下时点,多家百亿元级私募机构纷纷发声认为,从目前市场具备的特征来看,看好A股中长期投资价值。同时,受访机构风险偏好提升,成长股受到关注。金融监管总局召开会议传达贯彻政治局会议精神加快推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见效9月27日下午,金融监管总局召开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学习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加快推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委员、副局长周亮、肖远企、丛林、付万军出席会议。会议指出,中央政治局会议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总局系统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当前的形势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全面客观看待形势,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从大局谋划监管、以监管服务大局,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监管见行动、金融出实效”。会议强调,要雷厉风行推动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全力支持保障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持续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有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实落细,有序实施无还本续贷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稳妥有序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制度成果。对其他重点工作,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协同,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9月30日,A股主要指数放量大涨,沪深成交额突破2.5万亿元,超过2015年牛市极值创下历史新高。此后,港股在A股休市期间接力上涨。国泰基金、中欧基金、博时基金、鑫元基金、德邦基金等多家公募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对市场这一轮大级别的上涨行情进行解读。展望后市,多家公募认为,在政策支持和市场信心恢复的推动下,可以对A股市场的后续走势做出更为积极的展望。国泰基金认为,至少有三个因素推动市场上涨:一是国庆出游旺季催化叠加高线城市消费券刺激,社服消费相关板块领跑。短期微观流动性改善创造行情环境基础,基本面维度“消费券+稳就业”组合拳或撬动内需潜能。二是市场信心扭转,TMT成长板块弹性突出,对政府财政敏感的计算机最为受益。前期财政支出放缓,计算机行业盈利下修,跌幅较深进入估值底部。信创的发展确定性较高,下半年财政政策发力明显。继上半年提出发行万亿特别国债以刺激信创领域需求后,下半年信创政策的推进步伐显著加快,国产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愈发明确。政策引导下,信创具有足够的空间和弹性。三是利好政策组合拳出台,市场进入牛市思维,金融板块扛起牛市大旗。本周中央政治局、国务院相关部委密集召开会议,针对当前资本市场、房地产以及经济的问题,推出了一揽子超预期的利好政策。从政策效果来看,有效解决了资本市场流动性、房地产失速的问题,非银板块基本面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关联度较高,直接受益于一揽子利好政策出台。短期看,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通胀低位回升,流动性宽裕,市场盈利筑底,低估值顺周期板块投资价值较为突出。长期看,中国经济的动能正在发生重构,“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将具备更大的长期发展空间,是权益资产低位时值得重点布局的方向。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