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 | 化债观察2:地方如何新增?城投新增or类城投扩表

财富   财经   2024-11-28 07:15   广东  

摘要

化债之下,城投严控新增,带来的则是净融资的下降,以YY城投的口径来看,全国城投前三季度的净融资体量-757亿元,因而,于发行人而言,如何融资成为当前的重点关注之一。

基于这个问题,本文聚焦于当前的再融资环境,分别对地方债券融资进行观察和复盘,对于当前而言,地方债券新增的设想主要有:

1. 改造旧有主体的报表,希冀于突破监管的约束,当然在改造之前,部分名单内的主体首先要从名单中退出,也就是满足150号文的退平台要求。

2. 推陈出新,磨合债券审核的监管需求,整合出符合新增的“主体”,进而实现完美的“产业新增”,同时这类主体多“产业/金融”特征,在基本面不同于以往主体,因而“类城投”概念再起。

在这个过程之中,以YY的标准来看市场,会有部分老主体存在“债券新增”的突破,也会有各类新主体的诞生,因而本文从两个思路出发对其进行整理:

第一个思路:我们对YY城投的新增现状进行分析,观察当前总量和分区域上,各个区域“新增类主体”规模和数量上的差异。

第二个思路:在城投概念之外的类城投主体进行整理,主要以地方产控、多元金融等综合类主体,公用事业及交运类等准公益性主体为主,同时在分析上我们层级上分为省级和非省级,区域上分省进行。

基于统计分析后,我们站在地方政府的视角来看城投与类城投的杠杆,全国而言,非省级的城投与类城投,新增总量仍然是正的,并未缩表,但新增的规模仅有省级城投和类城投主体新增量的76%,融资扩张的层级在上移。

具体到区域层面,非省级的城投层面,山东仍然是独树一帜,增量最多,达804亿元;缩表最显著的则是江苏、湖南等省;叠加类城投概念后,广东、江苏、浙江、湖北、福建非省级层面债券增量有所提高,江苏从-875亿元回归到448亿元,部分区域地方利用类城投主体维护再融资的特征较为显著。

最后,回到风险和收益问题。

通过回溯来看,当前YY口径之下的交运高速收益率与YY城投5接近,公用事业相关行业在YY评级6左右。产业控股大样本(省级+非省级)在YY评级5和6之间,小样本(非省级)预计在YY评级7左右。

风险方面,如何看待相关类城投主体风险问题。客观而言,同为类城投主体,各个行业之间的差异性是显著的。交运高速、公用事业的地方国企,多为省属构成,整体层级和资质好。产控类,包括多元金融类主体,客观上主业繁杂,多数底层资产不明,主体共性小之下,资质差异也大。

展望城投与类城投主体,监管和债务压力下,城投预计仍然收缩或有限增长,地方产控等类城投则会进一步增长,但因自下而上的“推成出新”,他们的思路上会更类城投,但如何选择,这或许更多是一个“时机”问题。


正文

一、城投与类城投

当前的城投净融资依旧是高度收缩的。从全国的数据而言,2024年以来,持续收缩形式显著,那么会有区域的分化吗?

分区域再看:

分区域而言,是有分化的,典型的如山东省,截至11月18日整体的净融资是786亿元,但相较于2023年全年的2,000+亿元,缩量也是显著的,其他债市大省如江苏,则是高度压缩状态,净融资为负数。

在城投融资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对城投主体进行扩容,扩容到地方其他非实业国企口径,再看净融资的问题,主要加入的样本是YY口径下地方产控、多元金融、部分公用事业(水务、环保及供气供热)及交运(高速、公共交通)等样本。

具体来看统计数据:总量上,类城投行业截至2024年10月末的债券增量为3,598亿元,其中主要为产业控股行业,增量为2,227亿元。类城投行业整体相较于2023年全年的增量(1,456亿元),2024年出现显著的扩容。

进一步我们综合城投和类城投行业的债券供给:

2023年,城投及类城投行业债券的新增供给规模分别为1,456亿元和1.38万亿,合计在1.53万亿左右;2024年,截至10月末的体量来看,类城投行业相比于2023年的新增(1,456亿元)多增加了供给在2,000亿元左右;但城投+类城投2024年10月末合计的新增体量在3,233亿元,仅仅为2023年同期的21%左右。

因此,城投及类城投是怎么个一级市场?

综合而言,城投新增压制,类城投的新增有所打开,但从3体量而言,相较于城投新增体量的下行,类城投行业的供给之下,整体的新增仅有2023年的21%左右,存量博弈是行业现状。

但是区域之下,城投和类城投明细如何,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地方。

二、城投的新增现状

首先,我们研究YY口径下的城投。

严格意义而言,城投新增必是严控的,但考虑到当前监管的审批来看,仍然存在一定量市场主观认为是城投的主体,是存在“新增”的途径的,也就是监管一定程度上所认为的“产业主体”,因此,关于这一部分,我们也做一个简单的统计,我们定义他们为“新增类的主体”

第一点,是关于新增主体的总量问题。交易所和协会两个层面来看:交易所新增类的主体略多于银行间协会,分别是197家和167家。从结构来看,两者在省级和地市级的新增类YY城投主体大体是接近的,但是对于区县级而言,交易所新增的主体更多。

对于两个市场的交集而言,新增类主体的数量为57家,其中基本无区县级,仅有5家,分布上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及深圳的区县级平台。

第二点,则是区域的偏好问题。

从总量而言,广东、山东、浙江、河南及上海属于新增类主体最多的省份,12重点省份仅有少量,接近于0。考虑到交易所和银行间协会的偏好问题,我们可以有以下结论:

1)对于新增类主体较多的广东、浙江、河南、上海、北京等省份而言,交易所新增类主体显著多余银行间协会,而对于江苏省而言,交易所严控态度明显,新增类主体仅有4家,其中3个苏州1个无锡,苏北基本不放行,但是银行间则相对宽松。河北也有相似特征。

2)山东、福建区域来看,新增类主体的数量在各自的2个市场中数量大体接近,前者或许融资滚续压力大,发行人“主观能动性强”。


第三点,如果我们结合主体样本再来看部分新增大省。

1)广东省而言,新增类主体以交易所新增为主,银行间协会有限。交易所层面新增,均为省以下,其中地市和区县各有20家主体,2023年10月以来的首次发债主体16家,具体到区域层面,广州、珠海、深圳、佛山分别有7家、6家、6家及4家,占比一半以上。协会层面,多为老主体,合计12家,广深分别有5家和3家。    

因此广东的新增,是隐性债务清零后,基于其经济总量好,历史债务轻,监管相对宽松下,珠三角区域发债需求增加的新增,当然或许也是中介机构推动下的新增。

2)山东省,交易所和银行间“两开花”,都有着不少的新增类主体。层级上,均以地市级以上为主,区县几无:交易所的区县新增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平度、崂山和临沂兰山区,协会的则是西海岸新区与寿光市(并表山东墨龙的山东寿光金鑫投资发展控股集团)。

进一步而言,从融资的视角而言,其实我们更加关注哪些地市目前完全无新增类的城投主体。交易所层面,没有潍坊、日照、枣庄、滨州四地,协会层面,没有淄博、东营、聊城、枣庄四地,所以,完全没有新增的区域仅有枣庄

从“首发新主体”的视角来看,交易所24年以来首发的主体有4家,协会层面仅有1家。

3)浙江与江苏。江浙作为债市大户,浙江以交易所为主(18家),江苏以银行间协会为主(21家)。浙江交易所主要是杭州宁波主体(分别是8家和4家),协会多为地市级,区县仅有宁波市中浦石化投资集团。江苏协会层面主要是南京和苏州,合计15家。

因此,总结下江浙,交易所对浙江的杭甬两地放行较多,协会则是对南京、苏州两地较为支持,核心均是,足够好的经济支撑。

4)最后看下河南,相对新增主体的数量亦不低,位于中部省份第一。交易所新增仍是较多的场所,但基本均为地级市,涉及地市较多,区县除却航空港区外,仅有林州市有新增;协会层面均为地级市,以郑州为主。

总结城投中的新增类主体特征:

一个维度是债务压力大的非重点省份多相关主体,譬如河南、山东,这是融资诉求的体现;一个维度是历史债务轻、经济较发达的北上广也有不少,这或许是中介推动的原因。最后则是江浙两省,存量高规模下,总右几家可以突破,但风格上也不太一致。

三、类城投的融资现状

再看类城投行业的主体融资现状,我们分别根据上述定义的不同行业,拆分来看。

3.1 产业控股

关于产控类的总量问题,前文已描述,这里看结构。

从区域融资的视角来看,产控其实应当分为“真实产控”和“融资新马甲c产控”两类,这里我们先给一个“爆论”:省属企业多真实产控,省级以下多马甲,基于此进行切割来看。因此,我们对其结构的拆分,也从区域+层级两个变量触发,分别看存量和增量。

1)存量问题

在不考虑层级的时候,地方产控债券总量为15,140亿元,分布上,粤、京、苏、鲁及闽总量在千亿元之上,分别占比是24.17%,10.87%,10.74%,10.57%和7.67%,合计64.01%。但若拆分省及非省,非省级总量是7,766亿元,省级总量为7,373亿元,前者的核心构成省份是广东、江苏、山东,分别是2,775亿元,1,304亿元,913亿元,后者主要是北京、山东、广东、福建,分别1351亿元,883亿元,688亿元,634亿元。

2)增量问题

2024年增量总量为2,227亿元,其中省级产控984亿元,非省级产控1,242亿元。增量总量区域分布上,广东、北京、江苏、山东、福建均在100亿元之上,其中广东是473亿元,北京是344亿元,江苏是266亿元。

考虑层级问题后,省级增量主要贡献省份为北京283亿元,其余诸省均在百亿元之下。非省级层面,主要是广东、江苏、山东,分别是397亿元、300亿元和121亿元。

从地方融资需求和投资收益视角而言,我们更加关注非省级地方产控。

截至2024年10月末,涉及非省级地方产控的省份18个,且存量和增量主要聚集于部分发达省市,因此从投资的视角而言,选择的余地是远不如城投那般丰富的,新增的规模亦由相关发达省市构成。

进一步,我们可以来看下非省级产控样本:

第一个视角:首次发债主体。

以首次发债时间来看,2023年1-10月的首次发债的主体是4家,2024年11月以来的首次发债产控主体15家,地方国资推产控融资的意图是显然意见的,这15家主体的存量债券规模是169亿元。

分布上而言,主要是地市级主体,多为强地级市,例如厦门、江苏诸地市、青岛、珠海、佛山等地,因此YY评级维度而言,普遍是较高的。

第二个视角是,增量和存量中的头部主体。

存量规模100亿元以上的主体合计规模为5,873亿元,占比71%,其中多数主体在核心城市,且从产控和城投的逻辑来看,融资马甲属性弱,区域产业载体属性较强,例如珠海华发、越秀、格力等主体,同时此类主体的增量亦是不低的。

总结一个原因,举债体量超过一定规模的主体,多产业实际背景,少融资马甲角色,且相关主体多早已发债。

因而,剔除上述百亿元体量的主体,我们来看新增规模超过10亿元的主体,这之中固然仍有部分产业特征显著的主体,但多数为普通地级市产控,基本面符合一定“融资马甲”的特征:主业繁多但经营疲软。

第三个视角是,即弱资质产控样本。

这个视角下的产控主体,基本面缺乏抓手,信用更多的依赖或仍然是区域的支撑。我们以YY评级6及其以下作为分析,存量的规模为2,239亿元,2024年的增量为502亿元,合计60家,分布上江苏15家,山东9家,湖北浙江分别是7家和6家,其余均在4家以下。

502亿元的增量来看,主要集中于江浙等地级市产控,例如悦达集团(64亿元)、盐城国投(56亿元)、湖州产投(34亿元)、镇江产投(30亿元),中部主要是武汉光谷金控(30亿元)和光谷产投(26亿元),西部主要是泸州发展控股(30亿元),以上占比54%,因而弱资质的产控“加杠杆”也存在瓶颈。

此外,缩表的产控也是存在的,典型的是潍坊峡山绿发(-20亿元)、镇江国投(-13亿元)、蚌埠投资(-11亿元),但或许是统计时间点的问题所致。

因而,观察产控的样本而言:

从融资的视角来看,当前的主流产控仍然是省级及核心城市主体,多是“真产控”,从投资的视角而言,弱资质体量尚可,但是加杠杆的能力有限,因此如果城投资质正态靠右是成立的,那么未来产业控股是否也会有如此分布呢?

3.2 多元金融

多元金融的样本相对有限,仍然区分省级和非省两个层面。

省级层面存量规模为938亿元,新增体量为178亿元,非省级层面,存量为2,080亿元,新增为482亿元,多元金融发债主体多为非省属企业。

从区域的视角来看非省级层面主体,江苏、广东、浙江第一梯队,在400亿元存量之上,山东、福建、安徽第二梯队,在100亿元之上,其他省份规模有限。新增上,2024年新增最多的区域是江苏,达138亿元,其次是粤、浙、鲁、闽和川,在50亿元上下。

关于非省级样本,我们进一步进行分析。

存量上,除了深圳市鲲鹏股权投资管理和杭州金融投资2个主体外,剩下样本的债券体量都在80亿元之下,平均在20亿元左右,相较于产控类主体,债务绝对规模相对有限,且从构成来看,市场化能力相对薄弱,融资马甲的特征较强。

增量上,2024年新增规模大多数是有限的,20亿元以上的有连云港金控(28亿元)、武汉开投(25亿元)、成都产业资本(21.5亿元)、苏州元禾控股股份(20亿元)和泰安金融控股(20亿元)。

化债以来新增主体样本中,以2023年11月作为划分来看,新增主体数量21家,占80家比重的26%,区域上主要是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仅有安徽芜湖、陕西西安、四川成都泸州等城市,所以普遍还是江浙粤等区域在先吃螃蟹,不过资质上普遍较弱,在YY评级6及其以下。

最后考虑到收益和资质的关系,以YY评级6及其以下作为分水岭,涉及主体60家,债券存量规模1,031亿元;YY评级7及其以下则是27家,362亿元,新增也主要在YY评级6/7左右。

3.3 公用事业&交运类

这两个行业相较于产业控股和多元金融,主业更加聚焦,但其业务多具备一定公益属性,因此我们也纳入类城投的概念来看,仍以非省和省级两个维度展开来看。

与产控和多元金融相比,此类主体的分布多以省级层面为主,新增亦如是,这个也可以理解,相关非省级地级市及其以下主体,在分类上更容易被分成城投主体。具体来看,省级余额为5,175亿元,非省级余额为987亿元,新增上,前者578亿元,后者132亿元。

具体考虑非省级样本,毕竟省属企业除了部分底层级子公司,整体信用资质较高,非省级的构成主要是广东省614亿元,占比68%,其次是云南、江苏 在75亿元左右,湖北浙江广西江西有一定量,其他区域几无,因而从投资的视角而言,选择的余地也相对有限。

非省级主体的构成来看,共有38家,主要是水务19家,水务类主体多在珠三角,其次为高速9家,高速多在南方沿海区域,市场化能力较强。从首发主体视角来看,也不多,因此可能是类城投领域内相对波动不大的一个板块。

四、怎么看城投和类城投的异同?

基于我们对于城投和类城投主体的当前融资现状的分析,这里我们进一步思考2个问题:

问题1 哪些区域利用类城投进行了杠杆扩张?这里我们重点聚焦省级以下的统计,这构成了我们对于投资选择的展望。

问题2 类城投和城投之间的风险与收益差异几何,核心的判断是买城投和买类城投的差异化选择,回溯后的差异如何。

4.1 债券杠杆的总和分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分别从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触发。

第一个维度还是存量构成方面,分别来看各省债券的分层问题: 

1)从地方的债券杠杆来看,各省的城投债券分布上多集中在省以下,其中山东、四川、湖北、江西、天津及广西省级层面存量债券在千亿元之上,江浙等省很有限。类城投债券中广东省、山东、江苏三地非省级债券体量较高,北京、河南则是省级债券体量较高。

2)综合城投和类城投债券规模,江苏仍然最多,达3.4万亿,浙江其次在2.3万亿,山东、四川、广东在万亿元之上。

3)近看非省级主体的债券,大部分省份由城投构成,占比在95%左右,但广东则相对较低,占比仅有60%。

第二个维度还是增量加杠杆方面。 

1)拆分合并后,全国而言,非省级的城投+类城投,总量仍然是正的,并未缩表,但新增规模仅有省级主体增量的76%。

2)城投维度非省级层面,山东仍然是独树一帜,增量最多,达804亿元;缩表最显著的则是江苏、湖南等省。省级缩表不多,多数仍在扩表,天津缩量较多,达-504亿元。

3)叠加类城投概念后,广东、江苏、浙江、湖北、福建非省级层面债券增量有所提高,江苏从-875亿元回归到448亿元,部分区域地方利用类城投主体维护再融资的特征较为显著。

关于加杠杆,我们也可以站在地方政府的视角,忽略所谓行业差异,全局之下再来看城投及泛城投行业中,非省级主体中,23年11月以来首发主体且资金非借新还旧(包括还子公司的旧债)的分布。

从样本分布来看,广东省为这个概念下主体最多的省份,其次是江苏和山东。城投23年11月以来首次发债的主体数量大体在150家左右,但其中仅有34家真正实现新增,所以整合后的新主体发“新增”债依旧是困难的。

4.2 收益与风险

第二个问题收益和风险,我们分别从历史的收益回溯和当下的信用利差两个维度出发,我们重点关注城投、产控、公用事业及交运类的差异

关于历史的收益回溯,首先我们来看YY指数,我们选取相关类别的1-3年产品指数,分为三个阶段来看:

1)阶段一:2023年化债开始。中短久期+弱资质城投带来的收益最可观,交运行业的收益回报率接近于YY城投5,公用事业和产控两个大类别(包括民企、省级主体和非省级主体)整体的收益与YY评级6接近,但若只考虑到非省级主体,那么预计收益在评级6/7之间。

2)阶段二:8月以来的回撤阶段。弱资质城投的回撤显著,其次为产业控股主体,城投5/6/7 的回撤反而并未因资质进行排序,但整体接近;交运和公用事业则波动有限。

3)阶段三,新一波化债喊话和政策下。弱资质城投仍然在持续回撤,其他相关概念指数有所修复,但产业控股的修复优于YY城投7,交运设施基本与城投5接近,公用事业与城投6接近。

我们再看利差。回顾几个时间的利差位置和波动,我们选取的行业排序和波动趋势大体是一致的,但波动幅度上差异较多。

1)YY城投5和产业中的交运高速、公用事业利差是接近的,在利差压缩到极致的24年8月初,信用利差基本一致,但当前他们的极差在10BP左右,城投5的利差相对而言更高。

2)YY产业控股-国企的利差介于YY城投5和6之间,当前则更接近于YY城投6,但其时间点位与YY城投7/8都有着较为显著的差距,当前的利差差距在23BP和66BP之间

3)由于我们的产业利差均包括省级和非省级,因此如果单考虑非省级样本的利差,预期相关利差会更高,产业控股-非省级利差或许高于YY评级6,在YY评级7左右。

因而,结合历史和当下的收益率,我们初步对于类城投行业的市场收益率而言,YY口径之下的交运高速收益率与YY城投5接近,公用事业相关行业在YY评级6左右。产业控股大样本(省级+非省级)在YY评级5和6之间,小样本(非省级)预计在YY评级7左右。

谈完了收益,我们再聊风险问题,如何看待相关类城投主体风险问题。客观而言,同为类城投主体,各个行业之间的差异性是显著的。

1)基于前文的样本分析,交运高速、公用事业的地方国企,多为省属构成,整体层级和资质好,同时归类于产业类别,也就意味着一定市场化特征,叠加“城市在,他们在”的可持续性,整体的市场认可较高,当前的融资环境也有好,市场给到的所需收益补偿也有限。

2)产控类,包括多元金融类主体,客观上主业烦杂,多数底层资产不明,因而市场的视角下,风险是高于上述类城投主体的,特别是非省属国企,因而收益上也接近于YY 城投投机级别,但可能会比YY城投8的尾部更受欢迎。

此外,客观的从当下的融资环境来看,监管友好和债务压力下,未来非省属的国企量上仍会增加,各地自下而上堆出来的产控/多元金融主体会更多,但也因自下而下,导致不能一概而论,又因只为突破融资,所以更类城投角色,因而诸如网红区域推出的主体,有收益,或许也有疑虑。

因而在YY城投8和区域弱产控的比较中,选择谁,或许是一个难题。

五、小结

本文聚焦于当前的再融资环境,分别对地方债券融资进行观察和复盘,我们分别从两个思路出发:

第一个思路:我们对YY城投的新增现状进行分析,观察当前总量和分区域上,各个区域“新增类主体”规模和数量上的差异。

第二个思路:在城投概念之外的类城投主体进行整理,主要以地方产控、多元金融等综合类主体,公用事业及交运类等准公益性主体为主,同时在分析上我们层级上分为省级和非省级,区域上分省进行。

基于统计分析后,我们站在地方政府的视角来看城投与类城投的杠杆,全国而言,全国而言,非省级的城投与类城投,新增总量仍然是正的,并未缩表,但新增的规模仅有省级城投和类城投主体新增量的76%,融资扩张的层级在上移。

具体到区域层面,非省级的城投层面,山东仍然是独树一帜,增量最多,达804亿元;缩表最显著的则是江苏、湖南等省;叠加类城投概念后,广东、江苏、浙江、湖北、福建非省级层面债券增量有所提高,江苏从-875亿元回归到448亿元,部分区域地方利用类城投主体维护再融资的特征较为显著。

最后,回到风险和收益问题。

通过回溯来看,当前YY口径之下的交运高速收益率与YY城投5接近,公用事业相关行业在YY评级6左右。产业控股大样本(省级+非省级)在YY评级5和6之间,小样本(非省级)预计在YY评级7左右。

风险方面,如何看待相关类城投主体风险问题。客观而言,同为类城投主体,各个行业之间的差异性是显著的。交运高速、公用事业的地方国企,多为省属构成,整体层级和资质好。产控类,包括多元金融类主体,客观上主业烦杂,多数底层资产不明,主体共性小之下,资质差异也大。

展望城投与类城投主体,监管和债务压力下,城投预计仍热是收缩或有限增长的,地方产控等类城投则会进一步增长,但因自下而上的“推成出新”,他们的思路上会更类城投,但如何选择,这或许更多是一个“时机”问题。



RatingDog
瑞霆狗(深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公众号,公布每日“YY信评定价报告”,信用研究、统计数据公布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