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4日,一年一度的立秋演讲「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2024」在北京751园区79罐举行。第八届大会主题为「成为自己」,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场景方法论提出者吴声表示,新物种的演化开启「设计新自我」的漫长旅程,关键在于坚持独特性、保持想象力。
新物种爆炸2024落幕后,亿欧总裁王彬专访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以本次大会主题为切入点,共同探讨「设计新自我」的底层逻辑和AI时代的商业变革,力求为行业提供启示和借鉴。以下为吴声观点精华。文章来自「亿欧网」公众号,原标题为《吴声:坚持独特性,成为你自己|独家》。略经编辑,「吴声造物」与你分享:
成为自己
下「暗功夫」,培养「暗能力」
王彬:欢迎吴老师做客「亿欧会客厅」,今年吴声商业方法发布大会已经第八年了,这一路下来很不容易,今年的会场屏幕有棱有角,很有新意,是不是刻意设计的?吴声:我们每年都会采用新的舞台交互风格,一方面是求变,必须要有创新。另一方面,和今年主题「成为自己」有关系,如媒体人王飞老师的总结,我们希望更有态度,菱形屏幕也能彰显个性。
王彬:今年的演讲主题是「成为自己」,也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看到你的朋友圈,应该是这个夏天才确定的主题?吴声:其实方向很早便已确定,「成为自己」可以让所有人迅速形成连接和解读,我当然要做我自己。但从商业方法的角度,这个关键词在7月份才破局。王彬:为什么会想到这个主题,意思是「向内求」吗?我的理解是,是不是「向外求」越来越难了,所以只能选择「向内求」来突破?吴声: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今年活动现场有一个mini展,我们称它「向内之旅」。我们认为:无论环境怎样变化,都要反求诸己,遵从内心展开人生的旅程。比如亿欧从事产业报道和产业研究很多年,助力大量的科技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些科技企业都有一个共性,但凡能成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拥有独特性的品牌。世界会越来越丰富,AI时代也会产生海量数据,但恰恰因为共性太多,所以我们更要寻求成为自己。即使不看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使命,哪怕从世俗的角度看,只有做自己,数据才有被训练的价值。可能有人认为,今天的商业是不是没有办法变得更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成为自己」其实是在回归商业的本质,在当前周期里的主旋律,就是越做自己越能获得「好风」。王彬:很多时候做自己是很难的一件事,唯有去除杂念,才能看到内心。我比较困惑的是,做自己首先要先认识自己,怎样才能认识更真实的自己?有没有方法论?吴声:这看上去是个带有「鸡汤」味的哲学命题,为什么认识自己非常困难?从本质上讲,「真正的理解自我」本身就很困难,困难在于自己的认知和外部的评价体系是高速且动态变化的。比如,你以前是亿欧CEO,但现在不仅是CEO,还是需要经常出镜的网红主持人,对于你来说,早已经接受了「亿欧CEO」的身份,但主持人的身份并不容易接受,你可能会为此开脱,称自己只是兼职主持人。但事实上,用户的需求并没有变化,用户会认为,不能因为你是CEO就要大家对你的主持或提问没有专业的要求,这个逻辑并不成立。所以,认识自我的难点也在于,对环境的复杂性和自我身份角色的多样性,要有系统性的认知和切换能力,即「场景切换」——在什么山,要唱什么歌。从AGI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超级个体,都是一支部队,通过各种工具,可以迅速形成IP,可能是摄影师、绘画师,也可能是网红博主,但谁才是真正的他?所以认识自己的难点还在于,人很难承认自己的弱点,天生希望在舒适区。但是,不难的地方也恰恰在于,一旦选择了对自己诚实,Just do it,按照产品需求、角色扮演,认真面对就行了。在生活中,有很多人说自己社恐,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的「社牛」和「社恐」,是E人还是i人。其实很多人都认为我肯定是「社牛」。吴声:哈哈,是真的!同事们都知道,我并不喜欢社交,我有时间宁愿看书,每天同时看五六本书,有哲学、文学、经管、社科等各个领域,最近在看格非《登春台》,谌旭彬的《大宋繁华》还有《基因彩票》,所以我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在各种场合,尽量不讲废话、不讲套话、不讲重复的话。永远要贡献增量价值,一定要言之有物。我每年大大小小的演讲近百场,但从来没有一场内容是完全重复的,每一场我都会认真对待,每一场的PPT都是个性化的。同样参加时尚类论坛,在厦门和北京完全不一样,不是「一招鲜吃遍天」,都必须深入研究。一定要让人有所启发。每次年度演讲的时间长达三四个小时,能有一句话、一个关键词对大家有借鉴,我觉得就挺好,让大家没有白来。王彬:你每次输出的内容都是变化的,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不同的输出,除了你刚才讲的认真、尊重、态度,以及能力等以外,不变的是什么?吴声:举个例子,最近一次坐飞机我看孙郁的《民国文学十五讲》,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是研究民国文学的专家。其中,有一个章节的标题是《鲁迅的暗功夫》,让我眼前一亮。鲁迅学习了很多人,但我们可能感觉不到。鲁迅融会贯通的能力非常强,是古今贯通、中西贯通,是一个有「暗功夫」的人。要读懂鲁迅,就要读懂他的「暗功夫」。看到《鲁迅的暗功夫》,我想到吴伯凡老师常讲的亚马逊「暗能力」。亚马逊从电子书店,到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所以催生了新业务AWS,如今已经成为全球云计算龙头,但要知道,亚马逊并非最初就计划做AWS,而是通过电子商务发展,逐渐生长出来的业务,这是一种「暗能力」。做商业的人去看民国文学史,十个人中能找到一个就不错了。我有这个爱好,对历史、哲学、文学都有极强的兴趣,这是我的日常生活方式,我是在killtime,努力转换成商业就是跨界。但底层是相通的,所以飞机上反复看《鲁迅的暗功夫》,看他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鲁迅有大量各种类型的作品,都与他背后的场景、阅读经历和研究兴趣有关系。王彬:吴老师提到的很多例子都是跨界的,提炼共性非常强。把苍白生硬的内容,结合人文后变得活泼有趣,好像这些都是你赋予的,可能原来创始人都没想到,我觉得这一点很神奇。吴声:也许这是一个手艺人的自信。比如,去年我讲的汽车比较多,关于汽车的研究非常多,每到一座城市,都会自己开车,因为我想通过自己的驾驶去体验汽车产品、乃至城市的细节。我不太依赖别人提供数据,因为都已经自己体验过了。很多时候,人很难做到知行合一,也很难沉下心去研究。有段时间,我关注跳海酒馆案例,全国几乎所有的跳海酒馆都去了,我并没有和创始人讨论,只是想验证开源社区概念,于是在深圳上海北京每个地方实地印证。2016年初,我考察Blue Bottle案例,在硅谷大学路,他们告诉我最典型反而是在日本东京,于是我到东京看了Blue Bottle的几乎所有门店,然后写在《超级IP》第一章。这是八年前的事了。王彬:你在演讲中也提到了AI硬件,这将是一个新风向,在你看来,未来现象级的场景或风向可能是什么?吴声:我个人认为应该分成两类,一是AI原生硬件,一是AI+硬件,我感觉现在有些风向已经呼之欲出。从8月4号到现在,半个多月的时间,国内AI眼镜已经比较火了。刚刚体验国内的界环AI音频眼镜,很酷。我在立秋演讲时也提到,越来越多的硬件都在连接大模型。8月2号,扎克伯格和黄仁勋在谈话中也认为,智能眼镜很重要;此外,还有一些手机品牌还发布了智能戒指。AI原生硬件比想象中还要多,基于耳眼鼻等人体感官,每个触点都将诞生新的AI硬件。当然,我更看好AI+硬件,AI+在于连接。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场景,过去认为可能在物流、仓储、订单中心等有物流机器人,但事实上,从具身智能的角度看,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形机器人,基于空间计算,渗透在不同场景。吴声:对,是多模态AI,但更重要的是AGI Plus。举个例子,原来感觉露营灯很麻烦,因为场景在变化,灯的变化并不大。但是,通过运用AI大模型,当环境变化后,露营灯能自动调节亮度了,这成为了新的产品,逻辑也会发生变化。一些品牌研发的降噪耳机,也在运用AI技术,可能会具备录音功能,背后都是AI+,是大模型周期里的多模态能力和跨场景算法。整体来看,AI硬件和AI+硬件将会进入所有场景,养老场景、护理场景、育儿场景、亲子场景等等,都会发生类似变化。按照这个逻辑,很多产品要重新做一遍。举个例子,以前在育儿时,小孩喝奶容易噎着,这是严重的生命安全事故。但现在不同,通过AI技术可以自动监测,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量后会自动切断,避免发生事故。可能会有类似的技术和场景变化。当然,我不是研发产品的专业人士,但逻辑都是相通的,都是深入具体场景,解决具体问题。原来没有被充分感知到的,现在重做一遍,所以这并非简单的风口,本质上是大的商业趋势。王彬:可能未来AI硬件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就将不再需要手机了。吴声:可能还会有,可能将来汽车是大号手机,手机只是mini传感器。我们对具身智能要有更完整的理解,在新的场景里,会形成新的组合,比现在想象的更丰富。把万物有灵形成规模化的连接,就具备个性化定制应有的网络效应。现在一些硬件内容丰富度还比较低,生态也不完善,经常隔靴搔痒,但不能轻视,它会逐渐从外接发展到内设,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变革。可能企业还没有真正做好准备,可以理解为数字化转型尚未完成,便迅速进入了智能化周期。比如,自动驾驶数据是谁的?是乘客、驾驶员,还是打车平台的?每个公司、主机厂、平台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我关心的是规则,是治理的规范和机制,逻辑都一样,都会从AI硬件中衍生。
打造城市IP
基于自身禀赋,形成更有弹性的「场景吸引力」
王彬:你是很多城市的顾问,尤其擅长打造城市IP,所以你认为未来中国城市消费场景会怎样发展,给适合小镇青年消费水平的城市,有哪些建议?吴声:「设计新自我」意味着,对于城市而言,没有什么比自身禀赋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个性更重要。举个例子,东京表参道地段都做奢侈品,拐角的地方流量高,也有高价值,东急的harakado在改造后能看到整个原宿,屋顶绿洲,里面大量的社区场景,甚至有老字号澡堂,小杉汤。因为很重视社区本身的联系,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全球的,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最火的打卡点、目的地,带来了很大的口碑和流量。我们要鼓励它能自我推广和传播,这种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喧嚣过后是一地鸡毛,还是形成了更有弹性的稳定可持续的吸引力?能探索出让消费者更加念念不忘的场景,这才是核心。吴声:对,我经常和很多城市的管理者谈到一句话,「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做的事情不是一锤子买卖,要让消费者定期来,不仅消费者自己来,还会邀请别人来,这才是成功。所以,从设计新自我的角度看,本质上是一个城市吸引力的弹性大小。什么是旅游?旅游是衣、食、住、行、游、购、娱,是一个系统,要不断放大自身优势。同时,又和其它地方不一样,要求整个的系统能力很强,把吸引力做到极致,让消费者愿意主动地探索。社区文化、街头文化、潮流文化、时尚文化等等,都能遥相呼应。这对于城市的规划者和治理者,甚至到参与其中的设计师来说,都是新的考验。城市本身只是一环,能不能把内容、社群用户化做到极致,能形成社区,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今天所讨论的变化,其实底层还是数字化,但是表现的形式是场景化、IP化和社群化,要求完整的Model,从设计的维度看,意味着城市要找到自己的个性。举个例子,嘉兴海宁市不仅有徐志摩,还有很多历史人物,怎么理解他们的特性和唯一性?假如以城市IP的角度看海宁,应该是什么?有人说是海宁皮革城,有人说是潮城。难道徐志摩只是「翡冷翠的一夜」,只是「偶然」,只是新月派诗人?一旦回归历史场景,会发现他处处都洋溢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北京三里屯有个Slogan,我很喜欢,叫「Let’s Fashion Forward潮不停流」,不仅是敢为天下先,同时也在持续迭代。一直以来筚路蓝缕,一直以来未尝稍有懈怠。千万不要轻易的认可或批评,永远要让子弹飞一会儿,在更长的周期里看各种变革,得到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很多人说我可能也不太专业,我当然不会全都是专业的,我每年要研究空间、城市、新消费、新零售、人工智能等等,这些都要研究深入,很难做到专业。但是,我希望讲出千行百业背后的商业方法,可借鉴、可启发、可启迪的应用方法,以及共同的底层逻辑。王彬:我非常有同感,亿欧也做过针对城市的分析模型,也有类似的评价指标体系,要突出首位产业即长板理论。海宁皮革城的案例非常好,为什么会在这么不起眼的地方出现?我们提炼出背后的方法,相信对一个城市的产业会有更大影响。吴声:一方面,要朝前走,莫回头;另一方面,不能厚此薄彼,朝前走不回头是因为知道来路,知道自身的禀赋。要像乔布斯说的一样,只有回过头来,才能连点成线,所以叫漫长的正反馈。必须在很大的时空里有目标感,如果没有极强的目标感,又不知道为什么出发,那么偏离到最后,将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王彬:感谢吴老师,今天有很多启发,访谈非常畅快,欢迎吴老师经常做客「亿欧会客厅」!吴声:好的,也欢迎「亿欧会客厅」经常空降我们场景实验室的首发空间,谢谢王彬老师。来源 - 亿欧网
口述 - 吴 声
|内容交流|
请添加WeChat:doingalliswell (注明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