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实验室主编的新商业MOOK《LAUNCH首发06:亲密人机》已于2024年8月上市。超级个体、AI美学、新身临其境、机器同理心、人机共生......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人机深度融合时代的到来,亟需一种全新视角来解读复杂而无法回避的「人机关系」命题。「亲密」是具体生活与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回答,也是新商业淬炼的原点与新生活方式的起点。
「吴声造物」与你分享本期MOOK中的观点文章,选自《亲密人机》第二章《AI美学:信任及日常与审美重塑》。文章标题为《走在科技跃迁之后的审美思辨》,作者为戴安。
Midjourney刚问世时,我的合伙人(一个纯粹的金融行业从业者)对其非常感兴趣,基于种种原因,他报名了一个如何使用Midjourney的课程。当时我也刚开始在设计中将Midjourney作为工具使用。我很好奇,这样一个只需要按步骤操作的简单程序为什么还需要报课程来学习,于是我蹭了他的课。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课程对Midjourney这个工具的使用方法讲得特别少,大部分的课程都在讲「艺术史」,也就是作为一个创作者,在使用这个工具时你的灵感可以来自哪里。课程的内容有一大部分是关于「艺术史」的,还有一些基础的文艺知识背景介绍。这让我一个艺术从业人员颇感意外,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学生时期的必修课程、必须背诵的知识点。后来一想却觉得理所应当,不管Midjourney还是Sora的出现,都极大地方便了创意的展现,降低了创作内容的难度,但是如何调动AI数据里的资源,则是人类本身能力特别是想象力的表现。简单来说,就是虽然AI的知识库比人类丰富得多,但如何调用且用得合适,现阶段还是取决于人类自己。
由此,我开始思考一些话题:当科技比美学进步更快时,设计行业乃至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这个让艺术从业者深感焦虑的当下,AI是否会根本性地颠覆甚至取代一个职业,媒介是否会如暴风雨过境一般改变内容本身?
01
细节迷恋
现在我们达成共识,AI一定比人类聪明,也比人类读取数据的方式快得多,对于大数据量的信息处理尤为擅长。因此第一个问题是,在AI工具变得越来越容易上手的情况下,人们会不会越发关注细节?
早在我们接触局部性生成式AI作品teamLab时,就强烈地感知到AI对细节的处理已经超越人类。想象一下,当我们开始一股脑地接受大量细节精度放大的作品时,我们会不会很难再满足于人类视角的粗颗粒度作品和「极简」的风格。这里不涉及风格的好坏之分,与其说AI会影响到审美,倒不如说在AI介入日常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思考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无论绘画、戏剧还是建筑,这一系列视觉表达体的时候,剥离「技艺」层面,艺术的表达是否留出思考的空间,毕竟「炫技」的重点只会止步于「炫」本身。
02
追求戏剧冲突
● 位于上海淮海路GENTLE MONSTER门店——HAUA NOWHERE内的3D艺术装置作品《巨人》
丝丝入扣的细节、无限放大局部、充满戏剧化的表演设计,海曼能够将戏剧冲突表达得非常未来化,人们很难描述出为什么在看到他的作品时既觉得高级,又会觉得这貌似就是未来的日常化场景。同时,我们也在大量的线下空间中看到了类似的戏剧化流行感案例。回想一下两年前的「文和友」,抛开餐饮本身不谈,因为媒介在视觉上给予的丰富性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日常生活戏剧化体验的浓度值。过去的空间重视材质、强调舒适性,对于今天的空间来说,有戏剧化体验才是真谛,俗称「网感」。
03
无法再观看静止的东西
提到「网感」,你的手机就已经掏出来了,无论你是拍摄者还是被拍摄者,视频都在上传中,在所有人都被短视频裹挟的时代,在AI算法无限推送内容的今天,我们可能再也无法观看「静止」的东西了。
我不是在危言耸听,确切地说,这就是事实。「平面」这件事确实越来越难以打动人。今天若是哪个品牌的营销策划方案仅仅是平面内容,想必没有几个老板会同意。当社会环境充满「动」起来的感官体验时,审美方式就彻底发生了改变。
在文艺历史上,从「静」到「动」的过程曾经非常漫长。工业革命「摄影机」的发明,成就了从19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100多年的大荧幕辉煌。很难想象,在看视频都是倍速的今天,还要有怎样的快速感官刺激,才会引发大家对「美」的共鸣。当人们受制于「动」的内容体验时,未来的审美一定要能调动起「多巴胺」情绪才算及格,无论你用的是哪种媒介。
04
未来感与贴身质感
2. 极致的贴身质感。毕竟AI对于触觉体验的影响暂时尚未实现(虽然已经在发展中),贴身质感的舒适性或独特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修饰「美」的穿搭。面料的肤感、包裹感乃至运动功能性,会成为与穿搭审美并驾齐驱的新追求。就如同一旦体验过穿球鞋的舒适,再选择高跟鞋便会存在成本。露露乐蒙与始祖鸟的新城市潮流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开端。
结语
在AI浪潮之下,仅仅谈论审美肯定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因为AI本身就在不断地打破旧有秩序的边界,或者说,AI在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人们的思维逻辑。或许我们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以给予分支点1的方式来处理海量数据,思维逻辑的改变同步影响着个体对感官体验的追求。
最后的思考留给创作者。当人们已经无法被一幅静止画面打动时,扩展「视觉」到其他感官的体验将会变得至关重要。当人们快速适应了AI式的节奏,那么AI式的「全面审美」应如何快速调动情绪,并且保持持续迭代更新?
海量的AI作品使得原创作品的创作更加困难。那么遵循传奇设计师维吉尔·阿布洛(off-white创始人、前LV设计总监)的「3%法则」(只要改变一件经典设计的3%,就可以创造出新的设计)的超现实主义思路,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能力。其实大家也无须为没有原创而失望,因为仅仅是利用海量的数据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就已经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了。
在AI降临的今天,人性可能是唯一暂时较为安全不变的变量。
数字艺术策展人,虚拟潮流品牌0086 Studios合伙人,隔火品牌主理人。原纽约MoMA PS1美术馆艺术策划组成员,雅昌艺术中心项目执行成员。担任过总统筹的项目包括:2017深圳teamLab「舞动艺术&未来游乐园」展、2018深圳「神秘敦煌」展、2018深圳「小黄人」展、2019深圳+成都「Game on绽放」全球潮流游戏盛典等。
|内容交流|
请添加WeChat:doingalliswell (注明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