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门共读会 |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研读(二)

文摘   2024-06-09 08:34   重庆  

《乌合之众》共读会现场


2024年5月15日,第十五期“要有书·同门美术学共读会”在新鸥鹏泊雅湾同门艺术中心如期举办,线上线下同步交流。此次共读会书目为勒庞的《乌合之众》。参与人有发起人王林老师及其研究生冉文莲、杨喜、唐瑀琪、江思楠、柏洪。并有幸邀请到了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郑川老师,四川美院教授、艺术家周南平老师,重庆大学教授苟世祥老师,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学者杨济余老师,重庆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作家吕岱老师,四川美院公共艺术学院讲师冯大庆老师,文化研究博士陈越老师,心理咨询师杨李若曦老师。

 

既冉文莲同学的导读之后,同学和老师们就这本书表达了自己的分享和讨论:


郑川

我们今天讨论这本书,我先讲我复杂而矛盾的观感。首先,该书提及的“乌合之众”作为一种群体性特征,我们改变不了,也消灭不了,这会是长期的现象;另外,书中用来作群体分析的例子,比如议会、陪审,离我们今天的现实太远。那么,我们是否似乎就有理由轻视这本书呢?事实上,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却可以得出应该重视这本书的结论。一来,该书警醒我们需要时刻反思自己是否在乌合之众,或者警惕我们如何在未来回避其群体性狂热陷入,二来,书中群体分析的方法也有助于我们对现实群体的讨论和判断。

基于上述矛盾性意见,就结合今天为什么还要再读这本书,消化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产生了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

首先,群体是一种必然的存在,每个社会不同人的生存都需要群体,并需要依附群体。但是,(当我们以贬斥的口吻面对“乌合之众”)什么样的群体才是我们应该构建或者依托的群体?或者说乌合之众的群体究竟是怎样形成?

刚才的分享,首先就介绍了乌合之众这个词。“乌”被认为是乌鸦,乌合就是像乌鸦一样,随时可以聚随时可以散,因而这个词被认为是没有组织性。不过,我却不完全同意。乌鸦能聚集,你说它完全没有组织性也不可能,它聚集起来至少表明是有一定的组织性。但是,它的组织性何在?或者这种组织性保持在哪个程度?还有,维系这种组织性的背后力量,危险性在哪里?我们反思二战对犹太人的屠杀,或者极左时期的群体性伤害,以及我们刚才谈到的网络暴力,分析导致“乌合之众”形成,甚至社会灾害的群体性行为的组织及其背后的邪恶源自什么地方?显然,社会心理学这类学科的科学性能帮我们一定程度解决上述问题,指导我们去理解群体或个体心理生成过程。

其次,我们应怎样认识乌合之众的语言特征?

在《乌合之众》这本书里面,作者还深刻地讲到了群体的组织特点,以及人们怎么样去赌博,群体心理又怎么间接影响了乌合之众群体语言的特点——要表面,不要太深刻了,要武断。我就想起我们身边也可能看得到一些人,他们不需要怎么消化对方的观点,也不需要什么深刻的思想,仅以武断的讲话却取得更有气势的发言效果。这种以坚定的、不容怀疑的偏激口吻,却比过多讲道理总是会更有影响,更有杀伤力。此一现实似乎也暗合了乌合之众的语言特点。过去跟王老师读批评的硕士过程中,我就曾觉得不太适合做批评。当我务求负责任,怕犯错而追求百分百正确或无懈可击时,往往发现对象的讨论陷入到无法立论的情况,正也可以,反也可以。于是在深思熟虑的时候,观点就平庸起来,没有号召力,丧失影响力。所以,我们今天讲群体的语言特征,《乌合之众》揭示的基本理论可能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今天可能还有效。

再次,我们应该怎样思考群体性生存以及艺术如何对群体问题作出反应?

在强调群体建设的今天,如何在身边建构一个真正有价值的群体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现在经常讲的社会参与式艺术或关系艺术,很强调建构群体和发挥社群连结的作用。一个交往有效,有连接意义的社群,不是简单地使人群聚在一起,会突出情感性,会强调沟通性。像王老师今天开读书会就制造了一个事件。这个事件,搭建了真实的沟通和连结,使我们获得一个重读、细读这本书,以及和更多的老师、同学在一起交流的机会。这是关系美学所突出的,博瑞奥德对关系艺术这类事件性艺术推崇的一个价值维度。

不过,关系艺术后来遭到批评,批评家克莱尔·毕晓普认为仅仅只是搭建一种关系是不够的,它应该建立一种有差异性的关系,制造一种情感的、认识的碰撞。在群体中,大家没有形成交锋的参与,虽然其乐融融,开开心心,实际上却没有形成开放性和共享性,缺乏一个真正群体的基础。社区每个人都应该有参与性,每个人在保持自己的意见,才能在碰撞互动当中去建立有效的参与性。社群要建立合力,恰恰需要每个人的思想都很有自己的意见,很有自已意见的表达,才能使自己真正发挥参与性。

刚才江同学说,(面对网暴现象)保持静默,有可能是你自己在回避,也有可能是你暂时没想清楚,没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或者仅仅是平庸的大多数之一。选择的自由在自己,群体塑造的权力和能力建构也在自己。我觉得消除乌合之众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去表达自己,有足够的建设社会、建设自己的意愿和能力的时候。这可以作为艺术的一种目标,艺术乌托邦地呈现自己,这也是艺术超越性的根本所在。

重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时刻反思我们在怎样面对群体,让我们思考如何去适应群体和建构群体。

 

苟世祥

我想谈两点。前面这些同学和老师的发言给我印象都很深。刚才不少人的发言里面谈到了个体独立性等问题,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一谈。

一、我想谈的是:这本书的大众心理研究,与历史哲学研究和精神分析学说当中荣格的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有密切的联系。

我主要谈前一个问题。勒庞就著有《历史哲学的科学基础》一书,你们查他的介绍就可以知道这一点。《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国内有好几个译本,我这个版本是李丹译的。在这个译本的第六页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当文明的结构失去活力的时候,使其遭到毁灭的始终都是民众,正是在这样一个时刻,他们的主要使命才是清晰可见的。此时,以多胜少这一原则,似乎成了唯一的历史哲学。”这是他的原话。有的学者把历史哲学归结为文化形态史观学派,或者称为新历史学派,它的代表人物就是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斯宾格勒很有名的书《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历史研究》几大本。他们提出了一整套研究人类文明从起源到发展到兴盛到衰亡的历史进程的理论。汤因比有本书,《Challenge and Anwser》,这本书我80年代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北京图书馆看见过,是英文版的。我们现在翻译为《挑战与应战》,以前叫《挑战与回答》。汤因比探寻了文化变迁的循环模式:平衡、挑战、应战、新的挑战。我们很清楚人类四大文明起源是大河流域,为什么在大河流域?汤因比分析是洪水的挑战,因为人类在登上历史舞台之初的时候,处于冰河解冻时期,所以在全世界的神话里面都有洪水神话:诺亚方舟、伏羲、女娲躲在葫芦里逃避洪水都是与此相关的。它们实际上讲述了一个文明的起源与大河流域有着深刻的联系,所以,埃及文明有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两河文明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哈拉帕文明或印度文明有印度河、恒河,中国文明有长江、黄河。人类文明肇始于大河流域,反映了人类受到洪水的挑战,必须做出回答。洪水神话,人们逃避洪水反映了这一神话历史。

刚才那个同学介绍本书的创作背景,以法国大革命为例,谈到天赋人权、自由民主,这些都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这个创作背景和历史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是非常吻合的。本书在这个方面的反映是比较突出的。汤因比把社会进步归结为精神文化的力量,归结为富有创造性的少数人。认为历史是少数人创造的,他们对于一系列的挑战进行应战,从群体来看,并不是整个群体,而是少数。认为多数人是模仿,使整个社会保持一致。他认为这个是文明起源与生长的一般规律。这是从历史哲学的观点来看个体和群体的问题。从文化形态史观学来看,他们基本上是这样一个基本观点。所以,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思考这样一些基本观点,能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我觉得就像你说的,我们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再进一步去深究它。我对这本书不去评价它的对和错、好和坏,而是主要去思考给了我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在里面。汤因比把人类文明圈划分成先是26个,后来是21个为独立起源的。英国有个学者叫丹尼尔,他把人类文明划成了九个独立的文明圈。比如说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玛雅文明,还有南美的查文文明,已经遭到了摧残,已经不存在了。古埃及文明、南俄文明后继无人。两河文明、爱琴--米诺斯文明和印度文明分别对现代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和印度文明发挥大的影响。他们也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三个文明都具有双重的种族和文化背景。两河文明由苏美尔人创造,后由阿卡德-巴比伦人继承发展;爱琴-米诺斯文明由克里特人创建,后被希腊人拿过接力棒;印度文明由达罗毗荼人揭开序幕,后由雅利安人发扬光大。至于古埃及文明经历了从“希腊化”的改造,到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以及基督教的冲击到阿拉伯人的征服,其文明传统早已烟消云散,尼罗河畔的金字塔展示的仅仅是几千年前的古埃及文明。这一点跟中华文明不一样,为什么我们经常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引以为豪?我们从人种到文化背景是连续性的,不是断裂性的。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涉及到历史哲学这样大的背景,包括它和法国大革命的背景相联系很有意思。

勒庞活到90岁,他的年龄是很长的,斯宾格勒、汤因比、弗洛伊德、荣格,与他都是同时代的,比他晚一点。他提到的意识、无意识就是荣格的冰山理论论及到的。我谈这点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要把这本书进一步作为课题来拓展研究的话,他们的相关著作在文本方面必定具有一种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他们之间会有很多联系的东西,到底有哪些联系,我说不清楚,但是,至少我在读这本时,感觉到他们的学术思想是有非常深的联系的。

刚才,有很多人谈到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现代科技的各种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生存或思想条件。比如大脑信息数字化技术能够捕捉我们大脑中的每一个电信号,将其转化为数据并上传到网络空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再局限于现实的物理空间,而是可以自由地穿梭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

所以刚才你们谈的网暴,那些东西使我们在两个世界之间不断转换,所以很多东西我们搞不清楚,容易感到困惑。那个同学的回答是从人的个体出发,谈他的感受。他觉得我该怎么来处理。但是很多东西,我们是无法知道真相的。刚才有的同学说他那个东西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局,在网上编了一个故事也有可能,现在我们无法判断,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另外我注意到这本书第九章谈到群体分类,异质性群体、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中的种族精神代表文明状态,群体精神代表野蛮状态,这是很重要的观点,它是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在审视。他还有这样一句话“我在本书中只关注异质性群体,……不会去探讨后一种群体(同质性群体)的特征。”同质性特征这个东西它是放在另外一本书里面去探讨的。

本书在论及“群体的观念”时说:这些观念可以被分成两类,一类是“转瞬即逝的观念”(它的句子很长,我把它简化了),比如现在快餐文化当中的一些流行观念,我们的学术明星,他们捣鼓的那些理念可能都是一些转瞬即逝的东西。另外还有一种叫“基本观点”,为什么他要分这样一些类型的研究?因为历史哲学有一个基本观点,人类不存在统一的历史,他们认为研究文化必须要确定一个空间范围的最小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必须进行分类,分类最小的单位就是文化类型、或者文明类型。这本书里谈分类的问题,跟历史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完全一致,它不断地分类,很多方面进行分类,如群体分类、观念分类等等。有很多东西是被本书作者提出来的,至于上述著名学者文本间的间性关系,你们有兴趣者自己去研究,我只是提出一个思路。

勒庞还有这样一个观点,他说“从社会视角来看,一种观念的等级价值及它的固有价值都不是那么重要。而必须考虑的是它所产生的价值”。我曾经听漂亮国的前总统有个演讲原文是这样子“the true strength of our nation comes not from the might of our arms or the scale of our wealth, but from the enduring  power of our ideals: democracy, liberty, opportunity and unyielding hope.”真正力量来源并非军事威力或财富规模,而是我们理想的恒久力量:民主、自由、机会和永不言弃的希望。“democracy”词根“demo”是人民,“cracy”就是统治、治理,这就是民主。这些东西完全是观念性的东西。我们读这个书的时候,很多历史哲学思想是灌注到这本书里面去的,因为作者本身就研究历史哲学。而且我相信他的东西对历史哲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从宏观上评价他的影响。他有这样大的影响不是偶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

有一句话我和同学们相互激励“为学当如金字塔,既能博大又能高”,你们今天在王老师的带领下,能有这样一个文化盛会,我今天听了很受感动,学到很多,有很多新的信息。


《乌合之众》共读会现场


二、我想谈一下对读书会的看法;王林老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值得学习。

我也是一个老师,教了几十年书,但我不及你,你是50年教龄。白马寺后殿里面有一幅对联“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大家在座的都不是无根之草,所以才跟王老师有这样的缘分,“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大家今天坐在这儿都是跟王老师有缘,我个人觉得王老师他不光是著名的艺术批评家,而且我认为他也是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这一点今天我特别把它提出来。为什么要跟研究生们提出来?你们要注意收集王老师这个方面的资料。王老师是有这个资格、能力来出他的文集的,他有丰富的艺术教育生涯。我用两个词描述我对王林老师作为艺术教育家的看法:一个词叫“枵腹从教”,饿着肚子还给大家上课,这是他敬业的一点。第二个词是庄子评孔子“弦歌不辍”。孔子被宋人包围起来了,各种各样嘈杂的声音,但他和弟子仍弹琴、唱歌不止。社会上有很多杂音干扰他的时候,他自己坚持他的教学理念,他培养人的方式,尤其是在人心浮躁这种环境培养人。我们都是高校老师。说实话,非常少能像他这样投入,能够给大家这样多启示,而把研究生培养得这样优秀。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前几天,王林老师主编的《创变芥子园:艺术思维培育与创意智慧生长》一书在重庆大礼堂正式发布。他说了这样的话,我印象很深:“把昔日芥子园书画技术的洞中之路,变成今天少儿艺术教育的多车道和立交桥,通过应变新的时代来创变新的艺术,从而突现其实用性、现实性、创新性、可持续性”,这句话说的非常好!你送我那个书,我已经给我小外孙女了,我特别嘱咐有王林老师和吕岱老师的签字,你要把它当成你的珍品保存下来,她也在学画画。所以正像王林老师所说的“毕加索花了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像孩子一样画画”,那么,创新性的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式,同样也就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

另外,我想还补充一点,主要是说给学生们听的。刚才谈到了一个组织化的问题,我就注意到,《乌合之众》里面也提到这个问题。《乌合之众》里面提出了一个组织化的群体、心理群体。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专门知识。什么叫做专门知识?这是成功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组织化的知识,能够运用于我们实践以实现人生目标的知识,包括智商、情商、逆商等等。举一个例子,“下决心”,就属于情商里面的一点。下决心我们认为很简单,实际上在很多重大事情上,不管你个人,或者国家下决心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才有一个“布里丹效应”。一个哲学家叫布里丹,他说一只毛驴在两堆丰美的干草之间,不知道该吃哪一堆,后来就活活的饿死了。这是很有启示的,这都需要我们培养一种能力。还有抗击打能力,我想王老师在这方面肯定非常坚强,所以才能走到今天。我以前为同学上了一门课,跟成功心理学有关,很多同学说今后我要当企业家、当老板,我说你要当老板,当企业家,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培养你的抗击打能力,好好去读一读梁启超的《论毅力》那篇文章。人生的顺境只有百分之三四十,百分之六七十都是逆境。尤其是你要干大事,事情越大,困难就越多,阻力就越大。所以梁启超说“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怎么去面对逆境是我们青年人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就是组织化的过程。你个人要成为很优秀的个人,你怎么能成为呢?这个方面我们向王老师学习。我觉得同门共读会显然有利于提升同学们自身的专门知识,增强自身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因此我也祝读书会越办越好,祝同学们前程似锦,心想事成。谢谢大家!

 

周南平

我平时读书不求甚解,今天是打酱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从有了人类到现在,它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永远都是一个坏人和好人的问题。不要把这个问题弄复杂了,说到男女的问题,又说到妇女歧视的问题,其实没这么复杂,这个世界你不参与就可以了。这世界上我这活了几十年,什么时候我都不参与,我发现我很自由。庄子说的很好的一句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你做你的,我讲我的。六四我是有一个很好玩的事,就是我看电视里边全是熟人,我说他们干什么了,我不知道啊。因为我是白天睡,晚上起来,白天发生什么事我都不知道,我白天起来的时候都是上课。上了课我只两点一线,所以我跟世界没有联系,所以我很自我,乌托邦对我是个伪命题。刚才那个同学就犯了一个很好玩的一个错误,就弄到群体上来,其实这里边没有一个群体,没有男和女的问题,只有好人坏人的问题。因为那个女孩刚才表达,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分手,已经分手了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就是这个男人品行坏的问题。这个女孩说的很对,她来了跟任何人没关系,就是一个人来的。我们在听的时候忘了听他们已经分手了这个事,后边又加入了一个乌托邦的行列要去解释什么,打官司就完了。这个好简单,就是遇到一个坏人。打官司的事你去解释干什么?如果要利用网络解释的话,唯一要解释的一句话就是在好多天以前,我已经跟他分手了。就是打官司,这个社会就是这么简单。世界没男女,只有人,都是一个独立人格的人,包括婚姻。我们不应该站到男人女人的立场上,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只有人,独立人格的人。历史是怎么形成的?我乱说哈,历史就是乌合之众,一群坏人利用傻逼,坏人和傻逼来成就了历史。

 

冯大庆

周老师你这个观点和彭德老师很像,“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周南平


庄子早就说了这个话,但是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人,他就是坏人。还有一种坏人叫蛰伏,看到时机成熟,他就始终在利用。因为要把群体弄得有意思,那是理想主义的,永远不可能。其实我们作为一个群体的人,乌合之众的人,从远古到现在没有区别,要想它进步,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是一个读过书的孩子,一定要懂得做好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如果人人都做好了自己,坏人就没立足之地了。不要试图去教育别人,让每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凡是在佛经里面去问为什么的人,都是没有慧根的人。佛经里有一句常用语“不可说,不可说”。


王林


艺术家是要自由一点,表达很智慧。智慧在哪里呢?第一是虚无主义,因为历史一旦面临虚无主义是没法言说的,所以历史不能面对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也不谈论历史。虚无主义是没有历史可谈论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艺术有两个方面。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它不能完全被解释。也不能完全被重复,因为完全被重复就不是独创了。不能完全被解释,但可以解释一部分,批评只能点到为止,这就留下了艺术家的空间。不能完全被重复的部分,就是艺术家自我树立的那一部分。所以,知识的言说一旦面对艺术家的时候,我们只能用一个词叫“宽容”,就是我们可以宽容他不能被解释的部分、不能被重复的部分。但还有要被解释的那一部分,要被重复的那一部分,今天的言说不是艺术家可以控制的。所以艺术家用虚无主义取代不了各位老师对历史哲学的言说。你可以把自己关在不知道的这个范围里面,因为你另外有一个自己的领域可以去发挥。这里就有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讨论任何问题要得出结论的,都要有一个允许度,允许你不知道的东西存在,这是一个前提。



同门艺术中心
重庆同⻔艺术中⼼是⼀所位于重庆市九⻰坡⻩桷坪 501艺术基地的⾮营利性机构,我们本着艺术的专业主义,推崇当代视觉⽂化的创造性、前沿性,致⼒于艺术批评与策划⽅向的艺术展览、⽹络传播、社区介⼊、国际交流等公共项⽬,建⽴美术学⽂献库,开展艺术批评论坛、艺术驻留计划、艺术教育培训等⼯作,推动公益、社会慈善、以及艺普及教育事业。

Tongmen Arts Center is a non-profit arts institution locates at Huangjueping 501 Art Base in Jiulongpo district, Chongqing. We are based on art professionalism, advocate creativity and frountier of contemporary visual art, and devoted to the direction of art criticism and curation of art exhibitions, network communication,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rojects. Also We established fine arts literature library, organize arts criticism forums, artist residency programmes(ARP), arts education for promoting public welfare, charities, art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艺术/学术/创造力思维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重庆同门艺术中心
重庆同门艺术机构是崇尚专业主义,推崇当代视觉文化的创造性、前沿性,致力于批评与策划方向的艺术展览、网络传播、社区介入、国际交流等公共项目,建立美术学文献库,开展批评论坛、驻留计划、艺术教育培训等工作,推动公益、慈善及艺术普及教育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