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呈现的声音:中国当代艺术案例呈现 | 抒情诗人所描写的画景不是别的,正是他本人

文摘   2024-06-27 15:54   重庆  




应该呈现的声音



同门微信公众号是一个朋友圈语和图相汇的场地。法国17世纪文学理论家布洛瓦在他的文集序言中说:“一句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确实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以“大师话语”开头,我想一定会有很多的启发性。

更重要的是视觉艺术本身,图像是一种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行为是一种语言,环境是一种语言,方法是一种语言,形象和形态更是一种语言。艺术为人提供自由交往的可能性,既让个人得到自我确认,也让我们在他人那里找到共存的理由。

从2011年到2022年我做了四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我想把参展艺术家前前后后的作品集中起来,做一个题为“应该呈现的声音”网上陈列,以飨我认识和不认识、参加过我的展览和没有参加过我的展览的朋友们。这算是一个开头,以后还可以有一些更多的话题。

随着网络国际交流的频繁,艺术家参加国际大展本已不象过去那样令人羡慕。但正是这种日常化、经常性的国际交流和互动反馈,在今日中国变得更加重要。也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艺术家个人创造力案例的呈现,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机会。

( 王林说明 I )




第118期 尼采/叶双贵


抒情诗人所描写的画景不是别的,正是他本人,……不过这个“我”,当然不是清醒的实践中的人的“我”,而是潜藏在万象根基中唯一真正存在的永恒的“我”,而凭借这个我的反映,抒情的天才就能够洞察万象的根基。


——[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引自刘小枫著《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35页



《私人生活系列 002》陶泥

35×35×0cm×80 个 / 35×35×20cm ×40 个 / 45×40×25×1 个 / 55×32×15×4 个 / 36×36×15×1 个

38×30×25x1 个 / 30×30×15×23 个 / 30×30×25×8 个(已经是包装箱尺寸)



《果实大餐》系列作品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

《未曾呈现的声音》意大利威尼斯展览现场




   艺术家简介

叶双贵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与中国现代艺术“85新潮”,九十年代行为和观念领域的创作与实验。1992年加入“新历史小组”实施“消毒”行动,次年参与策划“新历史1993大消费”产品艺术系列活动,重建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同年提出“后陶艺”概念,创作出《大陶艺》《大名瓷》《小名瓷》《病毒》及《病毒餐》等系列作品。自任教起便投身艺术教育领域,探索出“大贯通”设计教学方法, 2013年,进行“我观叶双贵开放课堂实验教学”探索,将课堂中的“大贯通”进行多维度延伸,打造“开放”“共享”的新课堂。



 其他作品


叶双贵 《贯通系列-4号“古今”》30X30X58cm




叶双贵《贯通系列-“囚”》 22X26cm




叶双贵 《后贯通系列-“舍”》 48X32cm 高温彩釉烧 1992年







叶双贵 《病毒餐》食品材料 1993年12月




叶双贵《病毒啤酒》 食品材料 1993年12月




叶双贵《病毒产品.波普艺术一“ 对话”》1993年12月




叶双贵《病毒蛋糕与病毒啤酒·浓汤罐头(安迪沃霍尔)一“ 对话”》1993年




 叶双贵 《病毒产品系列-耶路撒冷号》 高温彩釉烧成 1993年10月



 叶双贵 《病毒产品系列-“耶路撒冷”2号》 陶瓷材料 1993年




叶双贵 《病毒产品系列-黑色星期五》 高温彩陶 1993年





叶双贵《大陶艺作品一“ 四通集团”(正面)》

胶合板(综合材料)
 158X90X4cm(高X宽X厚) 1993年3月



叶双贵《大陶艺作品一“ BALENO-宾鲁”(正面)》

胶合板(综合材料 )
180X90X4cm 1993年2月



叶双贵《大陶艺作品“新上市”(正面)》

胶合板(综合材料)
180X90X4cm 1993年3月



叶双贵 《大陶艺作品——“悟空·弱点”(正面)》

 胶合板(综合材料)

168X68X4cm 1993年3月




叶双贵 《大陶艺作品——“APOLLO—太阳神”(正面)》

胶合板(综合材料) 

180X90X4cm 1993年2月




叶双贵《大陶艺作品一“ 小霸王”(正面)》

胶合板(综合材料)
160X90X4cm 1993年3月




叶双贵 《大陶艺作品——“PUMA—飘马”(正面)》

胶合板、丙烯颜料等综合材料 

180X90X4cm 1993年2月




叶双贵 《大陶艺作品——“新上市”(正面)》

胶合板、丙烯颜料等综合材料 

 180X90X4cm 1993年3月




叶双贵  《大陶艺作品——“三合一”》

胶合板(综合材料)

94X90X4cm 1993年3月




1993年7月11日 “大陶艺系列活动”户外展示武汉理工大学校园




叶双贵《美化环境从垃圾做起》行为艺术一教学生设计垃圾桶 武汉工业大学教室 1995年4月



叶双贵《美化环境从垃圾做起》行为艺术一教儿童设计垃圾桶 武汉青少年宫教室 1995年4月




叶双贵《美化环境从垃圾做起》一行为艺术 期间教市民设计垃圾桶 武汉市街头 1995年4月




叶双贵 《病毒餐—发乐思陶瓷餐》

大圆盘27*5cm腰圆盘30.5*23.5*7cm大碗21*8.5小碗13.5*8

本作品为陶艺装置,由碗、筷、盘等13件物品构成

作于武汉 2004年10月




 叶双贵 《中国制造》系列  作于武汉 2007年5月




叶双贵 《华表咖啡壶及茶具》 陶瓷 2008年





叶双贵 《苹果大餐》 高温陶、彩釉 175X200cm 2013年





叶双贵 《进步大餐1》 高温彩釉瓷 28X42X10cm 2012年




叶双贵 《马口窑》系列作品 2015年



叶双贵 《合理的消费祈福》 陶瓷  2015-2016年




叶双贵及其学生 《核心价值观》

白纸、水粉 2015-2016年






叶双贵及其学生 《班长奥巴马》 2009-2010年





叶双贵 《上海参展调研纪念册及问卷》 1994-2023年



   王林点评:

叶双贵是中国当代艺术现场中最为活跃、也最有持续性的艺术家之一。

从89后艺术新历史小组反思当代艺术成功学和市场化的"消毒行动"开始,他的当代陶瓷作品和泛陶瓷作品就层出不穷。今天当代陶艺之所以如此活跃,和叶双贵早期的实验性探索不无关系。其中以"病毒"系列作品,是中国社会第一个对病毒问题作出敏感反应并创作大量作品的艺术家。他的超前性和预示性,远在"非典"与"新冠"之前。叶双贵是怎么会有此感应的?这恐怕只有上天暗示和艺术家巫术式的灵感,可以作出解释。我要请大家注意到,叶双贵正是武汉人,肆虐世界的新冠疫情不就与这个城市有关吗?那时候武汉可是"红"了方方(也可以说是"黑"了方方,反正《红与黑》让方方出了大名),却"绿"了双贵一一我说的是"绿"是忘,忘掉了武汉有这样一位极有预见性的视觉艺术家!叶双贵在武汉理工大学长期从事设计教学,有许多实验艺术教学活动,在当代艺术创作教学中堪称良师益友,深受学生欢迎。

他在此过程中创作的许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他通过自己的当代艺术观念,和学生一起完成的行为艺术优秀教学案例。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不能只盯着那几个卖得好的所谓当代画家,也不能只盯着那几个在台上来回蹦哒的艺术官僚,中国当代艺术需要的是一批一批有志于以当代艺术观念改变中国文化意识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一一叶双贵正是这样的人,正是这样的艺术家!


同门艺术中心

重庆同⻔艺术中⼼是⼀所位于重庆市九⻰坡⻩桷坪 501艺术基地的⾮营利性机构,我们本着艺术的专业主义,推崇当代视觉⽂化的创造性、前沿性,致⼒于艺术批评与策划⽅向的艺术展览、⽹络传播、社区介⼊、国际交流等公共项⽬,建⽴美术学⽂献库,开展艺术批评论坛、艺术驻留计划、艺术教育培训等⼯作,推动公益、社会慈善、以及艺普及教育事业。

Tongmen Arts Center is a non-profit arts institution locates at Huangjueping 501 Art Base in Jiulongpo district, Chongqing. We are based on art professionalism, advocate creativity and frountier of contemporary visual art, and devoted to the direction of art criticism and curation of art exhibitions, network communication,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rojects. Also We established fine arts literature library, organize arts criticism forums, artist residency programmes(ARP), arts education for promoting public welfare, charities, art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艺术/学术/创造力思维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重庆同门艺术中心
重庆同门艺术机构是崇尚专业主义,推崇当代视觉文化的创造性、前沿性,致力于批评与策划方向的艺术展览、网络传播、社区介入、国际交流等公共项目,建立美术学文献库,开展批评论坛、驻留计划、艺术教育培训等工作,推动公益、慈善及艺术普及教育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