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发挥未来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

科技   2024-09-07 17:00   北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未来产业作为颠覆性科技创新的载体、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大国博弈的焦点,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充分认识未来产业的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有效发挥未来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对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关键支撑和活跃力量,在推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和塑造国际竞争格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来产业是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战略选择。未来产业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从基础研究到颠覆性突破,全方位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在量子科学领域,中美投入巨资研发量子计算机,推动了量子纠错、量子算法等基础理论的突破。在新能源领域,固态电池技术的创新正在重塑电动汽车产业。在下一代移动通信(6G)领域,太赫兹通信、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颠覆性技术正在探索,全息通信、沉浸式扩展现实(XR)、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将推动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在空天领域,正在催生亚轨道观光服务、绕地飞行、太空挖矿等新业态。
未来产业是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战略选择。未来产业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作为高附加值、强带动性的前沿产业,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空天产业等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活跃力量。人工智能领域的价值创造潜力正在加速显现,据麦肯锡估计,到2030年前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25.6万亿美元,约相当于当前全球GDP总量的8%,其中来自生成式AI的贡献高达7.9万亿美元。生物制造领域将成为下一个增长点,据市场机构预测,未来5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迎来高速增长、突破万亿美元。新能源领域呈现多点突破,核能市场将呈现倍数增长,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美元;随着绿氢制取技术的成熟,氢能应用从工业端、交通端逐步过渡到氢基燃料、航运、储能发电中,全球氢能消费量预计将突破1.5亿吨。空天产业领域是另一个万亿美元市场,特别是商业航天领域随着航天器制造能力的提升和产业链配套的健全,有望率先突破千亿美元。
未来产业是全球大国博弈的战略选择。未来产业已成为全球大国竞争的新焦点,是塑造国家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美、德、日、韩等发达经济体从立法、产业补贴、技术洞见、人才发展等多个维度系统布局未来产业。立法层面,美国发布《未来产业法案》,欧盟出台《人工智能法案》,日本着手探讨人工智能(AI)法律监管。资金层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投资1.4亿美元建设国家人工智能研究所,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探索多元投融资渠道支持商业航天领域,德国扶持初创企业建立未来能源实验室。技术层面,美国通过多部门协作发布2024年《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和“新兴空间制造技术列表”,深度评估新兴技术,确定量子、生物工程、安全冗余通信3种“加速”技术和人工智能、机器人、高性能电池、传感器等4种“跟进”技术;英国定期开展新兴技术评估,发布7大领域50项前沿技术,精准布局未来产业。人才层面,美国启动“Educate AI”计划,日本实施“卓越研究员项目”,韩国与美日合作计划培养4万名量子科技人才。

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理

近年来,我国未来产业加速布局发展,在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泛更延展的劳动对象、更高效的新型生产要素流通组合等方面,探索形成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实践、新模式。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掌握高新技术的战略型和应用型的新型劳动者,主要国家和地区角逐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就在人才领域。各国通过加快建设前沿领域新学科体系,构建由前沿科学家、战略研究员及企业家、高端技能人才构成的复合型队伍。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中,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跨学科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和动力的关键要素。
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先进载体。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在于关键和新兴技术的不断突破与持续发展,未来产业正是重大科学发现或重大技术突破的颠覆性创新成果的代表性领域。一方面,前沿颠覆性技术迭代过程中会研发新产品、培育新场景、衍生新服务、催生新商业模式,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下一代移动通信等未来技术将赋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前沿领域的新型生产工具,加速培育出更高技术、更高效能、更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
更广泛的劳动对象是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时空领地。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特征就是应用场景新、产业领域多、空间范围广,不断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持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例如,未来空间的发展聚焦于深海、深空、极地、城市地下空间等领域前沿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推动人类开发空间从“地球观”到“宇宙观”转变。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从时空维度打开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新空间,极大拓展了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范围。
更高效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是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演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不仅来源于生产力要素的提质增效,更来自于要素组合间的效能优化。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技术、安全、伦理、金融等诸多“无人区”,形成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形态。例如,未来产业的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对传统投融资模式形成挑战,不断催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新的创业投资模式,促成全球独角兽企业加速孵化成长。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中培育的新型高科技劳动者、交叉融合业态、新型耐心资本等,将成为新质生产力演进发展的新型要素组合形态。
开辟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新赛道,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新动能
未来产业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前瞻谋划部署,重点推进六大方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新动能。
重塑既有制造模式,引领未来制造转型升级。未来制造是指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模式在制造业的创新应用,实现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共享化、柔性化等新的制造模式,代表了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向。以智能制造为代表,未来制造广泛融合了大数据、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制造业实现虚拟仿真设计、智能装备和柔性生产线的集成应用、数字化的精益管理和一体化计划调度,催生出数字孪生工厂等新形态。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未来制造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要加快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等新模式,将我国制造业全、多、大的优势向未来制造移植和跃迁。
深化智能融合发展,打造未来信息新引擎。未来信息是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形成的产业领域,包括移动通信、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具有泛在接入、虚拟延伸、智能敏捷等特点。我国在未来信息产业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领域超前布局,核心技术多点开花。在未来信息的发展中,应把握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发展为代表的智能化加速发展契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技术产业化应用,加速类脑智能、群体智能、大模型等深度赋能,维持和引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全球领先优势。
推动交叉融合创新,筑牢未来材料发展根基。未来材料是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具有复合化、轻量化、个性化等特征,主要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是产业基础再造的主力军和工业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我国已经形成全球门类最齐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正处于由传统向高端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未来材料的发展中,需紧跟材料科学持续创新步伐,着力推动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应用,拓展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未来材料体系。
开启多元能源模式,挖掘未来能源应用前景。未来能源是指能够满足人类长期、可持续能源需求的能源形式,具有高效、清洁、可再生等特点。当前以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氢能、储能为代表的碳零排关键技术成为建设低碳绿色能源体系、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未来能源,将引领能源产业的创新变革,推动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我国在未来能源领域保持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高质量消纳的良好态势,未来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聚焦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打造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加速推动多元能源形态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
拓展深海空天地领域,激发未来空间新潜能。未来空间是指人类依托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探索和利用地球以外或地球深处的新空间和新领域。当前以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探测等为代表的空间科技,是推动人类探索未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在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商业航天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应聚焦空天、深海、深地、极地等领域发展,研制深海深地高端装备,加速推动低空经济多元应用场景落地,推动深地资源探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极地探测与作业等应用,全面支撑航天强国、海洋强国建设。
聚焦健康全生命周期,绘就未来健康新图景。未来健康是具有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特征的新型健康产品和服务,涉及医疗、医药、养老、保健、营养、健身、心理、护理、美容、防疫等人类健康全生命周期。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先进通信及计算、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与健康产业加速融合创新,催生了智能医疗、健康大数据、生物科技等新业态,研发出介入机器人、无导线起搏系统等新产品,引领医疗健康产业的全面升级。生物制造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需引导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创新应用,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产业化,研发高端智能医疗装备和健康产品,推动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新型医疗服务,全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

来源 | 《学习时报》(2024年08月30日 A1版:国内大局)

作者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立

转自 | 科技中国
▌声明:空天界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最近微信平台推荐机制调整了,没有标星的朋友们可能会错过空天界的推送或是看不到封面,欢迎新老朋友给【空天界】点个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空天界
空天界,服务20万亿空天产业决策者圈层,精选数据报告及重点案例。专注航空航天领域产业分析和创投案例,建设权威高效的产业双创平台,传播航空航天产业链新科技、新模式、新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