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在中国大概有成千上万个李红,就像“苏敏”,你我身边大概都有苏敏式的故事。
前段时间,随着电影《出走的决心》的热映,主人公“李红”的原型,60岁的苏敏被更多人看到。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女人,一个前半生从来只是女儿、妻子、母亲的家庭主妇,决心驾车出走,开启一段没有目的的旅行,为的是“透透气”。这是一个女性“觉醒”的故事吗?我们曾前后三次采访苏敏,发现那些亲情中的伤痛与羁绊,那些对爱情的憧憬与畏缩,勇敢的、软弱的、不彻底的“觉醒”,都是故事的一部分。但恰恰因为如此,我们觉得她亲近。苏敏是普通人,也是街巷里能干的女人,她打工送过报纸,为了增加订阅,别出心裁给住户写信,因为业绩突出上过电视;她还垒过墙、做过裁缝……我们跟访苏敏自驾出行时,时常感慨她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就像一粒野草的种子,散落在任何角落都能生机勃勃。而她对我们说,闲暇时她最爱看穿越小说,追言情剧,她羡慕那些被丈夫宠成“公主”的女孩,可不敢想象这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普通人的心灵,也是一片森林——即使他们看上去沉默、面目模糊。电影《走走停停》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父母隐而不发的梦想,在外人眼中古板无趣的父亲,也曾是文学青年,年轻时写过的热烈文字都压在了箱底。
澎湃新闻在过去10年采写了超过87万篇原创报道,这一次,我们想做一本关于普通人的书,因为这也是我们的家人、朋友、师长的故事。
他是普通人对自我生活和心灵的觉察。
贵州大山里,命运像“狗尾巴草”一般的农民赵中国,小心翼翼地守护他的“探洞梦”,爱好成痴;他也默默守护着一段未有结果的异国之恋,他的内心富足与磅礴。
痴迷探洞的赵中国
在安徽农村教书,脾气很倔的老人叶连平,90多岁的漫长人生,经历了时代的浮浮沉沉,足以写下厚厚的一本书。几年前我们结束采访时,叶连平还在他站了一辈子的讲台给村里的孩子上课。他说永远记得,在上世纪的政治运动里,那些善意待他,保护了他的乡亲,他这辈子都是在报恩。
历史不是宏大叙事,也不是铁板一块,还有这些缝隙里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青年“潘晓”曾经在杂志上发问,“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也许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命题,都不乏青年人的困惑与追问。书中来自小城的大学生自嘲是“小镇做题家”,可是他们也认为,正因为经历过另一种生活,他们会比始终生活在优渥环境中的人多一重反思。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决定在“高光时刻”辞官退场。许多人不解,直到他再次出场,已是单枪匹马南下深圳创业的公益人。他有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梦想,他要战胜“因病致贫”这个敌人。
陈行甲
即使生命最终将走向终结,也不要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年轻人孟晨的“无国界漂流”,就像是一部公路电影,遇见许多人、许多事,她最终发现,自己“走的是一条完整的上坡路,遇见的是精神气质相投的人们。这些人不会轻易把目光从一个同类身上移开,而是会彼此加持。”这一路的发现,她决定要把人生的意义建筑在对崇高的追求上,后来她成为了一名无国界医生。
记者的工作又何尝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漂流”。这本书大多是我们年轻的记者或作者采写的作品。年轻的心靠近另一颗心,是彼此的触动与发现,那些曾打动我们的,相信也会打动你们。
最近,我们在朵云书院举行了一场新书分享会,主题叫“那些渺小的,壮阔的”。一位带着孩子来现场的家长说,他们想了解其他人的生活状态,以包容之心去接纳世界。诗人穆旦在晚年曾不无悲凉地写下: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他在感慨人在历史中的渺小。普通人的生活是隐没在水面下的冰山,他们兀自经过大大小小的挫败与胜利,那些时刻,冷暖自知。可在我看来,每一个普通人涉过他们要涉的河,翻过他们要翻越的山,也不失为一种壮阔。
便以澎湃新闻的这本十周年人物特辑《人世苍莽》,致平凡而苍莽的生命。
作者:黄芳
图片:网络图
编辑:钱卫
约稿编辑:
责任编辑:吴南瑶
栏目主编:朱光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