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许多人在体检或偶然的腹部不适中发现胆囊结石。
然而,面对胆囊结石,许多人存在一个疑问:如果不做手术切除,会有什么后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形成的固体物质,这些结石可能由胆固醇、胆红素或其他成分组成。根据成分的不同,胆囊结石可以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结石,主要有保守治疗、微创手术治疗、 开腹手术治疗等方法。
有胆囊结石胆囊炎的患者在治疗时都会被医生告知一些问题,让您一直在是否手术这个问题上踌躇不定。
这不,今年61岁的老于(化名),刚吃完晚饭出现了上腹部疼痛,通过急诊收到肝胆外科,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并完善了相关检查后,被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高血压3级(极高危)、糖尿病,CT可见胆囊内多发结石,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水肿。
朱惠刚主任评估病情指示:老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且胆囊壁厚水肿周围炎症较重,不是胆囊切除的最佳时机,建议先做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减压,等炎症消退,阿司匹林停用时间符合手术标准再入院做手术。
胆囊穿刺置管术后一个多月,老于再次入院做手术。手术中发现胆囊壁厚、质地硬。剪断胆囊穿刺管,完整切除胆囊,手术顺利。
术后病理报告老于的胆囊出现了癌变,所幸手术及时,胆囊高级别腺上皮内瘤变/原位腺癌仅仅局限于胆囊的粘膜层,也就是癌组织只在胆囊的内面,没有穿透胆囊,也没有扩散到其他器官。
及时完整地切除胆囊以及癌变组织避免了老于的疾病进一步发展。术后复查CT、肿瘤标志物均无异常。
腺上皮内瘤变:在病理学上,根据细胞形态、组织结构以及生物学行为的特征,可以将腺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通常是良性的,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多数是恶性的。
老于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胆囊萎缩、充满型结石、瓷化胆囊、胆囊壁增厚(>3 mm)、胆囊肿瘤性息肉是胆囊癌变的高危因素。如果您的彩超报告了这些内容,那么建议您警惕胆囊癌变的风险,尽早手术切除胆囊。
建议有胆囊结石、结石掉到胆管里引起胆管炎症、胆囊或息肉的形态提示恶变风险、合并肥胖以及糖尿病胆囊炎症容易反复发作的这些情况都应该尽早手术。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现今已经是一项十分成熟的微创技术,有创伤小、好恢复等优势,根据大宗病例研究,胆囊切除术后没有大众所担忧的消化不良等术后不良反应,在术后1-2月即可恢复正常饮食。
那么怎么预防胆囊结石呢?
要规律进食,尤其是吃早餐,这样能促进胆囊收缩,使胆汁规律排出,防止胆汁过度浓缩形成结石。
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像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避免胆汁中胆固醇过高而析出形成结石。
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
保持适当运动
运动能帮助控制体重,还能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胆囊结石发病风险。
控制体重
肥胖会使胆汁成分比例失调,更易产生结石,所以要尽量维持健康体重。
某些药物会增加结石风险,如头孢曲松,用药时要咨询医生。
对于有胆结石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体检,通过超声检查等方式早发现早治疗。
文/罗世超 朱惠刚(肝胆外科)
编辑/杨铁 审核/陈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