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曲金龙
中共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工作期间曾获东北三省四校第29届青年教师研究活动优质课,参与省级课题1项,发表中学物理一篇。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采用基于大单元教学下的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具体教学法有: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讲授与评价等。教学中始终以现实问题为主线,在驱动问题的提出和各个任务的学习中采取了问题引导法.探究法则是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中得以体现。学生分组利用讨论法得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概念的内容。教师的讲授和评价,则贯穿在项目实施的各个补充环节。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最大程度保障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本节课总体贯穿两条线索,物理观念线索:实验探究碰撞前后的能量变化→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概念特点→碰撞具体过程分析→碰撞实例的动量和能量分析;科学思维与探究线索: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反思交流→深入拓展。
感谢附中举办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为我们业务能力的成长搭建平台。感谢任凤全主任配合我拍摄的台球碰撞视频,为学生们学习碰撞的分类提供了精彩的素材。感谢师父刘远辉老师全程陪伴帮助我建构整堂课的框架,精雕细琢每一个教学细节和精心排布每一个物理实验,让我真正能够达成“立足课堂,对准课标,精讲教材”的要求。感谢高二物理备课组组长张国栋老师,提供给我特别多别出心裁的实验创意和实验教具,让整堂课别具一格,精彩纷呈。感谢师父廖妍老师、张望喆老师、杨东燃老师和高雪老师对我鼓励和帮助,让我对整堂课的知识把握的更加精准。
评课部分
刘远辉
中学高级教师,哈师大教育硕士,市骨干教师,市优秀教师,市四有好老师,哈师大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全省五项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多篇文章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中学物理》、《物理通报》、《物理教学探讨》、《黑龙江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或收录在书籍中,校园赛课百花奖特等奖,多次为全市教师做高三备考复习指导,参与人教版教材改编研讨,为全市教师做教材培训讲座,为多家教育培训网站做首席示范课,为全市高三模拟考试命题,为全省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到外省做高考复习讲座,多年担任高三备课组长,全程密切指导青年教师公开课11人次。
本次活动的中心思想是“立足课堂,对准课标,精讲教材”。
我们先看看《课标》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并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现象。”
2、“体会用守恒定律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活动建议:“观察台球碰撞前后的运动情况,尝试用动量知识定性解释。”
从整节课的实施过程来看,均达到了良好效果。
新课标提出由“解题能力”向“解决问题能力” 的转变,从而主张“情境化”命题,这与邢红军教授早年间就提出的“原始物理问题”的观点十分吻合。本节课多个环节的设计就很好的践行了上述观点。可以看到,本节课有意识地进行“问题情境”设计,在情境中激发疑问,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究,符合新课标以及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
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辅助手段丰富:
本节辅助手段有:演示实验(气垫导轨【且学生参与】、悬挂台球碰撞、超级碰撞球)、分组实验(硬币)、师生互动实验(碰碰球)、希沃(静态图、动态图、有动画模拟、视频【打台球】、Excel表格高效处理数据)
二、教师本人基本功:
声音洪亮,教态得体,教学语言表达清楚,问题指向明确,课堂调控及时准确合理,教学辅助手段开发能力强(ppt播放、气垫导轨实验器材、碰碰球实验、伽利略大炮、悬挂台球碰撞)
三、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1、设疑引入法——碰碰球实验
课堂引入方式有多种,本节课性质是新课教学,“新课教学”最好的引入方式就是“设疑引入法”。
2、恰当把握时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本节课中,弹性碰撞的知识一旦建立起来,老师立即让学生来解释“碰碰球”实验现象的成因,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3、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模式
本节主要探究碰撞过程中的动能变化,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探究内容全面:对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这些不同的碰撞过程中的动能变化均进行了探究;
(2)探究手段丰富:既有推理论证,也有实验验证;
如:
碰撞中有动能损失的问题——气垫导轨上的滑块碰撞实验
理论角度——①发现有损失②且计算出相应的损失量
实验角度——①验证了确实有损失②且讨论了实验中动能的实际损失量与理论损失量产生差别的原因
“动碰静”问题——硬币之间的碰撞
理论角度——①让学生推导②对于不易完成的方程求解,给以适当提示
实验角度——①学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②探究全面:探究了 “等质量”、“重碰轻”、“轻碰重”多种情形
(3)探究实施充分:
这一点在上述多个环节上已经明显体现。再举一例,比如不但让学生认识到碰撞中动能可能有损失,而且用动图模拟碰撞过程,观察形变恢复的情况。从形变恢复程度的角度说明了动能为何有损失,以及何种情况无动能损失。
叶澜教授曾经提出关于一堂好课的“五实”评价标准:
“扎实”——有意义的课
“充实”——有效率的课
“丰实”——有生成的课
“平实”——常态的课
“真实”——待完善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前面已经提到,不再赘述。其中的“平实”,也就是常态的课,我认为表现得也很突出,如果把这节课就作为常态课来上,完全是可以的。
再有,就是最后一个“实”——“真实”,亦即有缺憾的地方。比如,在通过实验探索完全非弹性碰撞中动能损失的环节中,实验数据与理论值差别较大,说明实验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这是今后要加强的地方。
总之,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整节课总体表现非常精彩,充分表现了年轻教师优秀的基本素质,继续努力,未来可期!
稿件提供:物理研室
审核发布: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