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蚕桑记忆
●张 波(四川)
家乡是绸都北部门户。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家的田边地角种植几株或是一整片的桑林。这些桑树宛如绿色的守护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
当春风轻轻拂过山头,桑树便悄然抽出了嫩绿的新芽。这时,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早早买来石灰为蚕房和竹匾消毒,为迎接新一年的蚕儿们做准备。我家一般会养二季蚕,每季大概会养一到三张纸的蚕种。婆婆将买回的蚕种小心翼翼地用纸包裹起来,放置在温暖的地方,等待着那些微小而顽强的生命破壁而出。当蚕儿们出世后,再用鹅毛轻轻地将它们扫到竹匾中,开始它们与桑叶不解之缘的一生。
每天早晚,大人小孩都会背上背篼,穿梭在茂密的桑林间,采摘那些露水已干、鲜嫩欲滴的桑叶。回到家中,这些桑叶便成了嗷嗷待哺的蚕儿们的美食,白白胖胖的身子在嫩绿的桑叶上缓缓蠕动,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是乡村最动听的乐章。
养蚕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从挑选蚕种,到孵化、喂食、除沙,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随着蚕儿一天天长大,它们的身体逐渐变得透明,预示着即将吐丝结茧。这时,我们便会将蚕儿们放在谷草扎成的“草龙”上,让它们在上面吐丝结茧,方便将自己包裹成一个个洁白无瑕的小世界。当蚕茧外层开始变得透明,便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家家户户最为期盼的时刻。大人们会将蚕茧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按照大小、颜色进行分拣,装进布袋里,准备卖茧。那时的我,总是跟在大人身后,一路欢声笑语,享受着这份收获的喜悦。
交易蚕茧的地方我们当地人称之为茧庄,茧庄是镇上的一处热闹之地。每当卖蚕茧的时候,这里便会涌来四面八方的蚕农,他们或肩扛手提,或用车推,成群结队,热闹非凡。茧庄的院子里,堆满了雪白的蚕茧,像是冬日里的一场初雪,纯净而美好。茧庄的老板和伙计们忙碌地称重、记账;而蚕农们则在一旁,或交谈着今年的收成,或盘算着能卖一个好价钱,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那时的茧庄,不仅是乡村经济的缩影,更是乡亲们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养蚕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曾经郁郁葱葱的桑树林,如今已变得稀疏;曾经热闹非凡的茧庄,也早已变成了商品房;昔日成群结队卖蚕茧的场景,只能在记忆的深处寻找。现代化的浪潮让许多行业凋零,那些关于蚕与桑的故事,似乎也成了遥远的传说。但在我心中,那段关于蚕桑的记忆,却如同被时间封存的老酒,越陈越香,让人回味无穷。
授权书
本人张波,原创作品《蚕桑记忆》,授权“天府散文”平台独家首发。
点击标题同步阅读作者其他部分文章:
●作者简介●
张 波 四川阆中人,钟爱文学,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
投稿须知
投稿者须关注本平台。本平台坚持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它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每篇(首)文章(诗词)正文不得少于300字,并附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和一张个人生活照片(照片用邮箱附件),一律投递到下列邮箱;同时加总编(HHDK9999)和编审微信,便于联系和进行文字校对。
投稿邮箱:
906117771@qq.com
564107595@qq.com
投稿微信:
906117771
18349819616
《天府散文》编委成员
总 编:胡大奎
主 编:唐明霞
审 稿:周联合 冯建华
编 委:张小明 李红军 梁有劳
◆向下扎根★向上提升◆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更多精彩
点亮“在看”让世界知道您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