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感是人类情感深层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尽管表面上它们表现为无私奉献与牺牲,但本质上却隐藏着对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期待与需求。“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看似充满爱意的话语,却无形中构建了一种不对等的情感权力关系。
在综艺《奇葩说》中,黄执中讲述了“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一位妈妈为了把鱼肉让给孩子,吃了一辈子鱼头,临终却告诉孩子自己并不喜欢吃鱼头,让孩子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感。表面上看,牺牲的一方似乎占据了道德的高地,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成就对方,可要是深入探究其心理内核,就会发现背后潜藏着的是个体的极度无力与匮乏之感。这种匮乏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缺失,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空洞。过度强调“牺牲感”的人,很难真正地去享受平等、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无法从内部构建起强大的精神支撑来实现自我认同。
随着社会进步和思想观念的革新,不再强调个人“牺牲感”和“付出感”颇有市场。蔡磊破冰驿站创始人、北京大学药学院硕士段睿曾在自媒体平台分享观点,“我尽量不去做有自我牺牲感的事情,人要选择让自己成长的事去做。”她的这一表述让我看到了她的胸怀大爱,以及自信、坚韧的一面。
细品黄执中和段睿的观点,不难发现,与其强调“牺牲感”,不如强调“自我价值认同”。不论是在亲密关系中通过展示自己的付出和牺牲实现权力博弈,还是通过自我感动式的道德绑架寻求认可,本质上都是自我认同的匮乏。我们不应该为了满足个人情感或物质上的需求,给他人带来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过度强调“牺牲感”,无疑是误导个人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为他人的付出划等号。电视剧《小欢喜》里,单亲妈妈宋倩为了给女儿英子一个更好的未来,不知不觉让自己活成了“鱼头妈妈”,更是无法忍受孩子的一点点不听话,最终导致了英子患上了抑郁症。这种简单地将某些行为或态度归咎于“个人牺牲”,并鼓吹“都是为你好”,本身就是一种狭隘且片面的价值观。而这种误导是极其危险的,它不仅会让部分年轻人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产生误解,而且会让他们在面对个人成长问题时更无所适从。
的确,有关“牺牲感”的新旧观念存在着不小的割裂,但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思考能力,理清“牺牲”的源头和目的,不必过于强调“牺牲感”:“我的一切付出都是心甘情愿,我对此绝口不提。你若投桃报李,我会十分感激。你若无动于衷,我也不灰心丧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寻得属于自己的位置,增强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提升个人的幸福感。
(文/李亦楠 宁夏大学 指导老师:谢明辉)
*文内作品系第五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