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场暨血管靶向治疗专委会年会圆满落幕

学术   2024-10-09 20:03   江苏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目前,血管靶向治疗作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一股强劲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临床实践的革新与进步。为了深入探讨血管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前沿的临床应用经验,2024年9月26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主办、江苏先声再明医药有限公司和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场暨血管靶向治疗专委会年会于福建省厦门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特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凯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汇聚了血管靶向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抗血管联合治疗策略展开深入交流,旨在共同探索提升肿瘤治疗效果的新路径,进一步促进血管靶向治疗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Session 1 群英荟萃 扬帆起航

会议伊始,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担任主持。储天晴教授表示,本次会议旨在回顾并共商血管靶向专委会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工作成就,同时全面展示并分享领域内的研究成果。


储天晴教授

李凯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血管靶向专委会年会不仅承载着对过去几年工作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更是一个促进学术交流、激发创新思维的宝贵平台。相信通过深入的学术探讨与广泛的互动交流,能够推动血管靶向治疗领域的繁荣发展。在此,专委会诚挚地欢迎并鼓励更多年轻学者、新鲜力量的加入,为专委会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同时,专委会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学术环境,让每一位有志于血管靶向治疗领域的同仁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个人价值。


李凯教授

韩宝惠教授在致辞中强调,血管靶向治疗在中国乃至全球医疗领域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中国,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委会的成立彰显了我们对这一治疗策略的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在历届主委及副主委的卓越领导下,血管靶向治疗已经构建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不仅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与希望。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揭示的肺癌治疗趋势中,抗血管靶向治疗作为靶向与免疫治疗之间的桥梁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双抗与ADC等新型疗法的兴起,血管靶向小分子药物依然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预示着该领域将持续蓬勃发展。期待通过本次大会的学术交流,不仅能够探索血管靶向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还能加强转化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韩宝惠教授

Session 2 专委建设 笃行不怠

在广州泰和肿瘤医院钱朝南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的主持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壮教授为大家汇报了《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委会往昔工作回顾》,围绕专委会的工作方向、学术交流与研讨、基层指导与教育、临床科研项目、共识和书籍汇编、科普与患者教育展开精彩回顾。于壮教授强调,专委会始终秉承“团结、协作、务实”的宗旨,致力于推动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研究、教育和临床实践,提升广大医师对于血管靶向治疗理论的认识和临床运用,从而全面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造福更多肿瘤患者。近年来,专委会成员足迹遍布全国,与各级专家同道的互动交流会议近百场次,推动了我国肿瘤血管靶向治疗领域的发展,提升了CSCO在全国血管靶向治疗及肿瘤微环境治疗领域的地位,同时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高度重视。


钱朝南教授、潘宏铭教授


于壮教授

Session 3 百花齐放 百舸争流(一)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宋启斌教授和储天晴教授的主持下,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蒋晓东教授分享了题为《齐心协力,建功立业:——抗血管联合放射治疗撷英》的报告,围绕肺癌放疗困境、血管靶向破冰:联合放疗协同增效展开分享。蒋晓东教授谈到,随着放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其精准度与安全性显著提升,为肺癌治疗开辟了新篇章。然而,放疗抵抗与局部复发仍是亟待攻克的难题。近年来,放疗与抗血管靶向药物的联合疗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且充满希望的治疗方案。目前,抗血管治疗与放疗的强强联合,成功实现了显著的协同增效,为局部晚期及晚期伴有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同时保持了良好的治疗安全性。其中,安罗替尼联合放疗治疗局晚期NSCLC总体安全性良好,≥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此外,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安罗替尼+SRS组患者颅内病灶的有效率为80.9%,而对照组为60%;安罗替尼+SRS相比对照组放射性脑坏死发生率更低(3.0% vs 20.0%,P=0.030)。安罗替尼+SRS联合治疗组颅内iPFS为13.9个月,长于SRS组11.4个月(P<0.001),进一步证实了该联合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优越性。


宋启斌教授、储天晴教授


蒋晓东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修宇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云鹏教授参与大咖寄语环节。专家们深入交流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亲身体验与适应证考量,高度认可抗血管生成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特别是安罗替尼与吉非替尼联合应用的案例,相较于吉非替尼单药治疗,展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进一步强化了抗血管生成治疗路径的可靠性。展望未来,期待通过持续探索与创新,进一步挖掘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潜力,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蔡修宇教授、杨云鹏教授

Session 4 百花齐放 百舸争流(二)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白玉贤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的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就《首尾共济,共赴辉煌:——抗血管联合化疗及免疫治疗点睛》的内容进行了讲解。董晓荣教授指出,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在NSCLC和ES-SCLC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和生存获益,标志着肺癌治疗策略的重大进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目前,以贝伐珠单抗和安罗替尼等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在Ⅱ-Ⅲ期临床研究中展现了联合模式对多种临床情境(驱动基因阴性/阳性、初治/耐药后治疗)下治疗晚期肺癌的优势,有待真实世界临床实践的进一步验证。备受关注的是,安罗替尼联合贝莫苏拜单抗与依托泊苷/卡铂(EC)作为ES-SCLC的一线治疗方案,展现出卓越的疗效,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期(OS)至19.3个月,相比单纯EC治疗延长7.4个月。基于这一重要研究,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正式批准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及化疗药物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一线治疗。安罗替尼成为目前唯一获批SCLC一线治疗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白玉贤教授、张俊教授


董晓荣教授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分享了《精准肿瘤学新实践》的学术报告,于金明院士表示,个体医学与精准医学的兴起,正引领着医疗理念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深刻转变。肿瘤精准治疗的核心在于深入解析每一分子的具体机制及其相互间的复杂作用网络,同时精准把握肿瘤所处的微环境状况。此外,精准分子诊断通过精确评估疾病分期,为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当疾病分期上升时,意味着病情加剧,此时增加治疗强度旨在更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治愈率;相反,若分期降低,表明病情趋于稳定或好转,此时适度减小治疗强度,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负担,还能显著提升其生存质量。未来,在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探索领域,需综合考量肿瘤细胞、肿瘤微环境、循环因素、宿主因素相关因素、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因素以及预测免疫治疗的毒性风险因素,进而优化免疫治疗的全过程,确保患者从中获得最大获益。


于金明院士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锋教授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信涛教授参与讨论环节。专家们谈到,抗血管生成不仅能够与免疫治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灵活联合,有效应对肺癌治疗中的耐药挑战,更能在联合治疗中提升约5%至10%的客观有效率,为患者带来新希望。未来,希望大家深入探索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生物标志物,从而精准指导相关研究的开展,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罗锋教授、信涛教授

Session 5 百花齐放 百舸争流(三)

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曙教授的主持下,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启鸣教授针对《如虎添翼,造就传奇:——抗血管联合免疫治疗拾萃》进行了解读,围绕驱动突变阴性NSCLC的一线治疗、驱动突变阳性NSCLC二线治疗展开分享。王启鸣教授谈到,肺癌治疗领域不断进步,免疫疗法作为精准治疗的新兴力量,为晚期NSCLC患者开辟了更多治疗途径。尽管免疫联合化疗是当前的优选策略之一,鉴于化疗显著的全身毒副作用及其对预后的潜在不利影响,探索去化疗方案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其中,KEYNOTE-024试验开创了驱动突变阴性NSCLC治疗的新纪元,通过验证帕博利珠单抗作为免疫单药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患者的显著疗效,展示了去化疗策略的巨大潜力,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此外,ACTION-1研究队列C揭示,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一线治疗驱动突变阴性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是72.7%,疾病控制率(DCR)达100%,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5.6个月,标志着NSCLC治疗策略的重大进步。


沈波教授、夏曙教授


王启鸣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文华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陆俊教授围绕抗血管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展开探讨。专家们深入阐述了抗血管药物与免疫疗法联合使用的临床优势及其机制,特别指出对于免疫微环境不佳、伴有肝转移或骨转移的患者,这种联合疗法尤为必要。为实现最佳疗效,合理应用抗血管药物至关重要,希望通过精准治疗策略提升患者整体预后。

梁文华教授、陆俊教授

Session 6 机制探究 观往知来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梁晓华教授和山东省肿瘤医院郭其森教授的主持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晶教授为大家分享了《追根溯源,格物致知:——抗血管联合免疫治疗机制探索》的学术内容。王晶教授指出,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已从“异军突起”逐渐发展为“如日中天”,然而,异常血管生成作为肿瘤的一种防御机制,显著促进了肿瘤的“逃逸”并削弱了免疫治疗的疗效,成为该领域亟需攻克的挑战之一。此外,VEGF通过活化Treg细胞,削弱了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为肿瘤逃逸提供了途径。其中,安罗替尼以其独特的血管正常化功效,有效促进了肿瘤组织内免疫淋巴细胞的浸润,增强了免疫治疗的潜力。研究表明,不同剂量的安罗替尼对肿瘤灶内血管网络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安罗替尼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中存在着一个关键的剂量窗口,过低或过高的剂量均可能削弱其协同效果,精准调控剂量是实现最佳疗效的关键。


梁晓华教授、郭其森教授

王晶教授

宁波市第二医院饶创宙教授和杭州树兰医院赵琼教授参与大咖寄语环节,专家们强调,不同剂量的安罗替尼对肿瘤灶内血管网络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低剂量时促进血管正常化,而高剂量则导致血管退缩化。因此,在临床实施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方案时,必须深入考虑其复杂的作用机制,并紧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最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饶创宙教授、赵琼教授

高屋建瓴 启迪未来

青岛市中心医院马学真教授表示,当前肿瘤治疗正步入精准医疗的新纪元,强调跨专业、跨学科的高度融合。抗血管生成疗法与放疗等模式的联合应用,通过优化肿瘤微环境,积极调节抗血管生成因素,不仅增强了免疫响应,改善了肿瘤乏氧状态,还显著提升了化疗与放疗的疗效,有效缓解了放疗的抵抗性和化疗的耐药性。展望未来,探索更多创新治疗模式的联合应用,无疑将为肿瘤治疗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臧爱民教授谈到,抗血管药物领域正蓬勃发展,不仅种类日益丰富,且多样化的联合治疗方案屡获佳绩。同时,血管靶向治疗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行业凝聚力的增强与专业化的提升。随着专委会队伍的日益壮大,其已逐步成为业界标杆,引领抗血管治疗领域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辽宁省肿瘤医院马锐教授指出,不同的抗血管靶向药物因其机制各异,在药物剂量与应用时机的选择上亦需差异化考量,以最大化患者获益。我们相信,在协会主委的引领下,通过深入研究与广泛实践,必将积累更多宝贵的循证证据,为优化抗血管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供坚实支撑。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玉栋教授强调,本次会议回顾了血管靶向治疗专委会的光辉历程,并邀请了多位顶尖专家分享了当前血管靶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深入剖析了血管靶向治疗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我们坚信,在恰当的时机与策略下,将抗血管生成治疗科学融入综合治疗方案,定能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质量的显著提升。

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张小涛教授指出,抗血管生成治疗作为一种高效且灵活的治疗手段,在多种联合治疗方案中均展现出巨大潜力。我们期待血管靶向治疗专委会能够引领我们深入探索其最优应用策略,确保在各种联合治疗情境下都能发挥其最佳效能。最后,张小涛教授衷心祝愿血管靶向治疗专委会的事业蒸蒸日上,不断开创更加辉煌与精彩的篇章。


张小涛教授、马锐教授、马学真教授、臧爱民教授、王玉栋教授

大会最后,李凯教授进行大会总结。李凯教授强调,治疗策略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尽管临床试验为临床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但真实世界中的治疗实践往往更为复杂多变。在真实世界中,临床医生需持续调整治疗方案,探索剂量与用药方式的优化,以寻求最适宜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模式,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与患者福祉的最优化。此外,随着血管靶向治疗专委会步入换届之际,我们希望提拔具有卓越实力与无限潜力的年轻医生,为专委会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因为专委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助力梦想成真的舞台。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专委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李凯教授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Rex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肿瘤资讯
分享肿瘤领域前沿进展,传播正确肿瘤防治理念,提高全社会对肿瘤的关注!新浪微博:@肿瘤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