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蓝字“润物 遗产”关注我们
֍ 钩沉历史 丈量土地 荟萃人文 ֍
| 调研团队 |
领队老师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
福州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
参与同学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生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生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
01
前言
2024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认为至少有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文物资源保护工作;二是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三是强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再次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愈发受到政府部门关注。受福建省永安市槐南镇政府邀请,2024年7月11日至15日,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中心和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师生组成调研团队,杜晓帆教授、李建军教授、张煦、田恬、胡垲奇、徐一书等团队成员一道前往槐南,调研乡村遗产。
槐南乡村遗产调研路线图
团队一行在普禅山调研
此次调研主要针对槐南镇及其周边的古民居、宗祠和土堡等建筑遗产和戏剧、饮食、银元等民俗文化,并对当地居民自发修缮宗祠、传承非遗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调研走访槐南镇下属洋头村、槐南村和皇历村,发现该地区乡村遗产各要素保留较为完整,涵盖物质实体、非遗技艺等多要素,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原住居民三者和谐共生,凸显闽中地区传统乡村独具特色的家国情怀和团结和谐的社群关系,是区域乡村遗产社会与文化价值的典型缩影。
02
调研内容
▍ 区域简介
槐南镇位于福建省永安市东部,东南与大田县建设镇为邻,西接青水畲族乡,北靠三明市三元区,下辖14个村,因境内多槐树且地处苏坑溪之南而得名。槐南镇矿产资源丰富、水电资源充沛,自然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少”,即面积少、村落少、耕地少,文化则可以概括为“土堡文化、银元文化、民俗文化”,整体“三优”,即生态环境优,农产品质优,小吃质量优。
▍土堡、古民居及其他建筑
土 堡
/ 安贞堡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又名“池贯城”,位于槐南镇洋头村,为当地乡绅池占瑞于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所建,历时十四年完工。该堡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是福建省罕见的大型民居建筑。堡内建筑分为二进,左右对称,穿斗与抬梁式结构相结合,随地势逐次升高,远眺其屋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是福建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夯土建筑之一。
安贞堡是围廊式土楼,以厅堂为中心的院落式民居。堡内建筑左右对称,分上下二层,前后三进,建有正堂、下堂18处,大小房间360余间,备有12个厨房和5口水井,可供千余人食住。外观造型沉厚、豪放、简练,空间层次丰富,而其悬山坡屋顶顺山势层层升起,线条遒劲,飘逸舒展;堡内有厅院、天井、阁楼、回廊,有正堂、卧室、库屋、书房、花圃、谷仓、水井、下水道、炮楼、跑马甬道,以套进有序的四合院组合,布局错落参差,安排精巧有致,兼顾居、食、乐、聚、防、藏、行、作,自成一方天地。堡内浮雕、木刻、泥塑、绘画最有特色,屋檐、门扇、窗棂、柱础、雀替、斗栱、梁架,随处可见灯笼、花篮、瓜果、花卉、卷云、龙凤、走兽、飞禽式样的精工雕饰,组成“竹报平安” “富贵花开” “龙凤呈祥” “麒麟献瑞”等种种图案,它们与堡内那50多幅源自儒、佛、道三教义理的民间传说、故事的彩绘壁画,编织出一道极具中国民俗文化风格的景致。
安贞堡鸟瞰
由左向右滑动,分别为安贞堡围墙、安贞堡内景、安贞堡内绘画
调研团队于安贞堡前合影
/ 琵琶堡 /
隶属大田土堡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坐落于大田县建国村澄江自然村,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游氏族谱》),崇祯年间(1628-1644年)游珠拾扩建改造为土堡,最近一次修缮于1997年。前身为宗祠,又名广平祠;因形状得名,又称龟头堡,为大田古堡群中山冈类型不规则的象形土堡。自然村内现有居民300余人,多为游氏族人。
作为防御匪寇的避难所及祭祀场所,琵琶堡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外墙由石头与夯土共筑,堡内由三圣祠、前后楼、跑马道等几部分组成。前楼为两层木结构建筑,面阔五开间,进深五柱。二楼当中设太师壁及神龛,供奉游氏家族祖先神位,花梁施以牡丹雕刻。后楼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是祭祀观音菩萨的“观音阁”,堡的头部建“三圣祠”,内供“三圣尊王”,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堡内还凿有水井。
堡与梯田、山水共同构造呈现出“宝剑、宝伞、琵琶、蛇”等形状,寓意有四大天王镇守安宁之意。堡口方形水井正对山间溪流,寓意阴阳协调、和谐共生之意。堡内前楼面阔五开间,对应五常“仁义礼智信”,寓意尚德仁爱之意。
堡外水渠与堡内外水井已断流或填埋,堡外梯田转变为油渣种植地,观音阁、三圣祠内无供奉物,悬挂牌匾为复制品。
琵琶堡全景
琵琶堡前楼
古民居
槐南镇地处闽中山区,衣冠南渡以来人口日益繁荣,至今仍保留大量旧时民居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民居已不再符合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逐渐趋向于荒废或者改造为宗族祠堂继续使用,出现“民居祠堂化”的特征。
/ 万金厝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池氏先祖圣笃公于1856年新建,又名景云堂,坐西朝东。由半月池、门庭、围墙、空坪、下堂、天井、厢房、上堂、化胎、护厝组成合院式建筑。梁、枋、雀替、驼峰等部位雕有吉祥图案,部分图案双层雕刻。
位于山间台地上,西侧为其靠山,东侧为依山势修建的梯田,建筑为两堂两横布局,整体顺依山势,坐西朝东。建筑前有半圆形水池,石制护栏。建筑瓦片为青瓦,在屋脊与位于屋檐的瓦片边缘用白灰装饰。院落围合出祠堂建筑群主体,院落的形态与门前的半月池较为相似,其入口(即宅门)位于半圆形院落的北缘,朝向为东北方向。
进入院落,右手边为万金厝下房,基础较高,设有三级台阶。下房面阔五间,中间开门,门上枋设有对称的金瓜装饰。正面穿枋上有斗栱构件,栌斗不加装饰,支撑屋檐结构。山房露明,进深施四柱,雀替、驼峰等部件均雕刻有较为丰富的花鸟牡丹图案,并且在随脊桁上的纹饰有彩绘迹象。下房内部的斗栱部件均透雕成花草式样,具有较强装饰性。进而向内,下房西侧外面施加的斗栱,栌斗部分与东侧外面一样未采用明显的装饰构件,但是支撑的部分构件装饰性依然很强,并且呈现出类似船篷顶的弯曲形态。
穿过山房进入天井,两侧为厢房。厢房共两间,施三柱,脊柱落地,居住气息明显。厢房屋顶依次错落,两侧施加具有对称性的雕刻装饰,如南侧雕有狮子戏球与“松茂”字样,北侧绣有麒麟送书与“竹苞”字样,寓意子孙后代考取功名。
正堂(即上房)是典型的穿斗式结构,面阔五间,共施九柱带前廊。正厅山面雀替、驼峰装饰较为华美,外侧斗栱装饰较朴素。正厅中间供有牌位,次间门窗钉死以防盗。
目前万金厝作为池氏宗祠使用,同时也是部分居民住所,如厢房中就有居住痕迹。目前有多位老者在其中居住。
万金厝外观
万金厝建筑构件
万金厝下房内部装饰
万金厝厢房装饰
/ 江王祠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最近的一次修缮是在2001年,占地面积1343.2平方米,建筑面积213平方米。建筑坐东朝西,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带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梁、枋、雀替、驼峰等部位雕有花卉、龙凤等吉祥图案,堂前置有香炉五座。正厅抬梁式结构,进深五柱,有檐柱。侧厅穿斗式结构,进深七柱,外加一列檐柱,在正厅檐柱之外。
江王祠外景
江王祠内景
/ 其他民居与宗祠 /
槐南镇内拥有大量文物保护点或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的祠堂化古民居或者普通民居,包括龙渊祠、洪兴祠、夏林祠、尚园祠、太平城、时思堂、旺兴堂、进兴堂、长兴堂等合院式建筑。
鸟瞰各类祠堂。由左向右滑动,分别为龙渊祠、洪兴祠、夏林祠、尚园祠、时思堂、进兴堂
其他建筑
/ 文昌阁 /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现存文昌阁修建于民国时期。文昌阁秉承了水口建塔的风水营造传统,具有较为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文昌阁主要供奉文昌帝君,同时配祀马杜杞真仙。
文昌阁位于山上,鸟瞰槐南村落。建筑群整体狭长,坐东朝西,方向略偏西南,与远处笔架山相对。文昌阁依山势修建,建筑呈多层布局。拾级而上为山门,山门为穿斗式构造,面阔五间,进深用五柱,整体装饰与结构都相对简单。山门屋脊上雕刻有两条龙,正中放置一枚镜子,二龙呈戏珠之势,镜子圆形,且有太阳的光芒纹理。再往上为文昌阁正殿,面阔三间,使用大量斗栱,斗栱的形制均较为复杂,有八卦藻井,所用的斗栱旋转交错,极为精巧。八卦图案与建筑轴线并不一致,遵循八卦自身的布置规则。八卦藻井下方悬挂圆形球。
文昌阁鸟瞰
文昌阁八卦藻井
/ 非遗传习馆 /
非遗传习馆2019年获批修建,内设九个展厅,主要用于展示与宣讲槐南文化及历史,包括了银元史、婚嫁场景、农具、抬花梁、旌鼓史、旌鼓制作、文昌阁点灯、做场戏、宗祠文化、全牛宴小吃等十多个展示宣讲及体验区域,用于槐南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习俗的保护传承与展示。
展品涉及到部分源自安贞堡的鸟铳、土炮。安贞旌鼓与槐南打黑狮是槐南地区另外两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贞旌鼓起源于唐代,目前已经成为地方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民居的上堂左侧都会摆放旌鼓。槐南打黑狮起源于明代,以“打”见长,通常使用十八般兵器进行表演,据传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傩仪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与土堡的防御属性密切相关。之后展示了槐南地区的木雕工艺,在各处历史建筑上体现明显。下一处场景模拟了槐南地区女子出嫁的场景,正对着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文昌星火这一文化现象。
非遗馆部分展陈
/ 恒裕堂 /
恒裕堂系槐南镇私人收藏家罗上层老师历经20多年悉心收藏、研究,自筹资金兴建了省内第一个民居博物馆,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共有四层,展品2000多件。
展品主要包括各类古建筑石雕构件,主要有各类柱础与门槛、地栿、围栏等,以及明清时期门柱、栏板、漏窗等建筑构件,涉及历史典故、花鸟鱼虫、吉祥图案、传统纹样等。其中厅内展出元代“世代有余”佛教净手盆圆雕,器型厚重完整,盆体雕有菩提树等佛教题材图案,年代相对较早。馆中收藏的历西龙脉碑为宋元石刻,极具地域文化色彩。
二层进门为清代门楼以及门神、满堂富贵隔扇窗等一大批独具风格的民俗文物。三层为各式各样木雕、斗栱、木梁、匾联等古建筑构件和大量各类古代婚丧嫁娶契约文书以及特色家具、古钱币,展现了槐南地区的民风民俗。
恒裕堂私人博物馆部分展品
▍非遗技艺
戏 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大阔公做场戏起源于宋代,繁荣于元代,说白、唱曲、武术、杂技等多样形式融于其间,传承着南宋戏曲遗风,由最早来槐南定居的何氏和黄氏先祖传承下来的一种传统戏剧,是中国最早戏剧“宋杂剧”艺术形式的遗存,具有一定的戏剧史料价值、宗教民俗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被福建省戏剧专家学者定为“福建宋杂剧”。大新堂为供奉张大阔公的公厝,古戏台内置有族人捐用的门板,在当时为戏台挡风所用。
“作场戏”的古老在于其保存了宋杂剧的演出形态。其共分九出,每一出均演一人一事或一场一事,出目间无必然联系,与宋代“官本杂剧段数”结构类似。演出中,有师父坐场、阔公请神、判官监察等八场戏,戏台上各色神格人物交替上场,热闹喜庆,融入了说白、唱曲、武术、杂技等形式,演绎了“宋元南方杂剧”遗风。令人不解的是,唱曲的唱词用近似今天的普通话的南宋官话来唱,而道白却是当地的土话;更令人惊奇的是,60多岁以上的老一辈演员根本没读过书,全靠祖辈口口相传,唱起南宋官话的唱词却“字正腔圆”。“前台表演,后台伴奏。喝彩声起呀,啰哩声帮腔,天下神仙应邀到来唱大戏。”生动各异的大花脸,让人似懂非懂的曲调,12人分两组同声喊出的一串串激情高亢的啰哩声,阵阵高腔喝彩声……保留着浓郁的南宋遗风。
“作场戏”就是一场“平安戏”。每年农历正月,在外打工的村民们纷纷回家过年,村里的长辈就组织子孙们表演几场戏,祈福禳灾保丰收,祝愿全村人每年都平平安安。“作场戏”演出的角色都是由家族的长辈指定,演孙子角色的演员从家族里十几岁的男孩子选任,长大后他们又担任各种角色,一代代传承下来。作场戏剧目共有27个场句,9个演出,各场演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各神灵或人物赴槐林戏场为中心,或受邀作为场主请神,或为地方祝保,或来玩赏,或来祈福禳灾。
由左向右滑动,分别为大新堂正堂、古戏台的门板、大新堂的藻井装饰
饮 食
/ 大田红粬 /
宫边红粬制作是大田县明末吴氏祖先独创的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生产的红粬是永安吉山红、清流玉露红、尤溪坂面红等红酒的主要原料。
创建于明末的宫边红粬窑群,至今仍在生产红粬,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笔架山,现存200多个窖口,沿垄沟边缘岩壁开凿,洞内为纵向长方形空间,洞口以毛石、条块石、砖木垒砌,内壁保留原岩壁,地面以黄土、谷壳叠加、平整、拍实、烘烤而成。附属文物有窖前水洗、晾干、存放、柴草空间,窖间存有岭道、古井、古墓、土地庙等遗迹。
窑群附近设有技艺传承所,由非遗传承人讲述大田红粬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情况,对当地特有的乌衣红粬制作技艺进行介绍,分别为筛米、浸泡、蒸煮、冷却、拌粬、发酵、堆垛、摊凉、翻匀、头水、平铺、翻匀、二水、平铺、出窑、晾晒、装袋等步骤。
055号窑洞内景图
传承所制粬技艺图
/ 全牛宴 /
全牛宴是槐南的传统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本地美食及当地水牛身上的各个部位肉质特点,用当地人特殊的烹制方法所制作的牛系列宴席,通过烤、煎、炸、卤、蒸、涮、煮、炒等方法研发十几道特色菜品:卤双拼(牛舌头、牛肝)、五香牛皮冻、红烧牛脚、拌百叶、牛心管、牛腩煲、安贞雄风(牛鞭炖鸡)、爆炒牛肠、酸菜牛杂烩汤、原味牛排汤、红菇牛脑汤、牛肉粉干等。
牛肉粉干
▍银元文化
银元,又名“银圆”,俗称“大洋” “洋钱”或“花边钱”。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明万历(1573-1620年)年间银元流入中国。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道光(1821-1850年)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元,称为银饼。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廷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纷效仿铸造。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
土地革命时期,永安槐南西华作为传统上盛行使用银元的区域,银元留存量巨大,为红军筹款提供极大便利,成为红军便捷的红色银行,为北上抗日和中央苏区的战略转移,筹集大量资金,作出巨大的贡献。
槐南与红军的银元关系表
时代在发展,人民手中货币的模样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槐南一直沿用使用银元的传统,将银元融入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之中,逐步成长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最大民间银元交易市场。自2016年起,开始筹办安贞(中国)古银币研讨会(收藏品交流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六期。2018年,槐南镇在安贞堡附近建成全国最大古银元博物馆——安贞古银币博物馆,全国单一交易古银元唯一的交易市场——西华古银元交易市场,为银元收藏者、交易者搭建行业交流、资源整合的专业平台。
目前,槐南镇古银元文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最”:从业古银元交易人数最多、修复古银元技艺最佳、古银元馆藏银元品种最多、古银元市场年交易额最大。
左图:红九军团留下的钱币;右图:槐南银元交易现场
03
体会与感悟
▍ 立足系统视域,保护乡村遗产
系统性保护除了物质与非物质的内容,当地人民的保护意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以及周边地区的历史联系等,均是重要组成。槐南虽非富庶之地,耕读传家遗风不减,村民保护热情相当高涨,鼓励引导村民将当地历史文化融入自身发展,以其文化自信助力文化振兴,形成乡村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同时,旅游开发也是组成部分,依照相应法律要求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外区域建立民宿、农家乐等辅助设施,设立比如安贞堡全景观赏地点,既可以吸引游客促进乡村振兴,又可以避免游客与其过多接触。
▍规划文化游径,讲好槐南故事
槐南地处闽中丘陵地带,层层山川保留下较为大量的古民居、宗祠和土堡,但是破碎的地形地貌将其分为多个组成部分,在未通公路之前来往颇难,客观上使得建筑特别是宗祠之间存在一定的同质性。不过,不同的祠堂代表了不同宗族乃至同一个宗族的发展历史,如果能梳理出有价值意义的主线,将不同宗祠串联到统一且多元的文化路径当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讲好槐南故事,对外传递宽广的家国情怀,对内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凝聚保护合力,延续乡村活力
槐南虽身处闽中腹地,但自古对外交流广泛,调研江王祠时发现有诸多定居海外的族人捐赠的牌匾,引导呼吁更多在外族人加入保护队伍行列。同时,安贞堡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但镇内仍有修复工作正在进行,可以加强与周边高等院校的合作,以扩大地区的品牌影响和推进保护工作的梳理,逐步形成明确清晰的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思路,密切校地合作,延续乡村活力。
04
结语
在槐南,可以见到多处“老宅”的翻新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周边村民也常说道:“安贞堡当然好啊,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人,政府也经常关注这里。”对于村民来说,槐南以安贞堡为核心的遗产群落正在为当地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正在路上。
不过,槐南地处山区腹地,时代浪潮的更迭不止,许多曾引以为傲的彩绘、木工技艺随着工匠师傅的老去而断了传承,行走在众多古民居和宗祠之间,抬头可见墙上的传统彩绘图被换成了图案瓷砖,使得建筑看起来像是质朴的老人穿上了时尚的新衣。
此外,还有诸多古民居散落各处,有的因无人居住而荒废破败倒塌;有的虽有人在,但整体结构却不复存在。古民居既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又是日常生活的承担者,如何切实做好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保护修缮工作,是当下乡村治理和遗产保护亟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最后,本次调研感谢槐南镇政府对团队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李建军教授的热情指导,为本次调研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后续的深入调研奠定基础。
由左向右滑动,分别为修缮中的进兴堂,局部修缮的洪兴祠,待修缮的罗氏老宅,以及仅剩正堂、厢房和天井的太平城
遗产保护座谈会。左一为镇党委书记曾治浩,左二是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罗志杰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资源委员会
整理 | 胡垲奇 徐一书
审校 | 吴敬 杜晓帆 侯实
编辑 | 刘邵远 张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