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蓝字“润物 遗产”关注我们
֍ 钩沉历史 丈量土地 荟萃人文 ֍
▲ 项目组于新疆各地开展实地考察
一、考察图记
新疆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传承地,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新疆佛教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文化的往来、交融与传播,不仅记录了我国佛教遗址的演变历程与交流印记,也凝聚了新疆各族群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情感记忆。
在“文化润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新疆石窟寺考古取得了长足进展。为进一步贯彻中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2021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委托并指导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启动了“新疆地面佛寺遗址专项调查项目”,旨在摸清新疆地区除石窟寺外现存早期佛教遗存的分布、数量及保存状况,以更全面地反映新疆佛教的历史面貌,服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助力推进“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按照项目要求,从2021年10月到2023年5月,项目组分四次完成了新疆哈密市、吐鲁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的实地考察。
以下通过图集形式介绍四次调查过程与调查发现。
调查过程
第一次调查
地点:哈密地区
时间:2021年10月15日—2021年11月4日
▲ 第一次调查信息统计表 | 第一次调查对象为哈密市的五处地面佛寺遗址。调查起止时间为2021年10月15日至2021年11月4日,共19天
哈密地区
哈密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的哈密盆地,既是古代西域的最东端,也是多个时期中原西出边塞的重要一站。历史上,哈密被称为伊吾卢、伊吾、伊州。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哈密呈现出以佛教为主、其他信仰并存的宗教文化格局。
哈密地区佛寺遗址主要分布在哈密东部的庙尔沟和西部的白杨河流域,项目组成员集中考察了小南湖佛塔、白杨沟佛教遗址、庙尔沟佛寺等五处遗址。
以下为该地区代表性佛寺考察记录。
小南湖佛塔
▲ 哈密小南湖佛塔 | 哈密现存较完整、较具代表性的佛塔遗址。佛塔平面呈正方形,由基座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基座高约2米,塔身由土坯砌筑而成。土坯间夹树枝、芦苇、胡杨树枝、红柳条等以加固建筑体。图为项目组测绘小南湖佛塔
白杨沟佛教遗址
▲ 白杨沟佛教遗址 | 沿白杨河两岸散布多个古代佛教寺院遗址,自北向南分别为白杨沟佛寺、托玛佛寺、恰普禅寺、库木吐鲁佛寺、央打克佛寺和甲朗聚龙佛寺 (图源: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冉万里团队)
▲白杨沟佛教遗址群 | 哈密地区佛堂多以上圆下方的穹窿顶主室和拱券顶回廊为主要特征
庙尔沟佛寺
▲ 庙尔沟佛寺位于哈密市东北,由西侧的佛殿遗址、东侧的石窟遗址和北部山上的禅室、佛堂遗址三部分组成,是一处保存较好的7至12世纪佛教寺院遗址
第二次调查
地点:吐鲁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时间:2022年3月2日—2022年4月23日
▲ 第二次调查信息统计表 | 第二次调查对象为吐鲁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和尉犁县的23处地面佛寺遗址。调查起止时间为2022年3月2日至2022年4月23日,共59天。其中吐鲁番市调查用时27天,昌吉回族自治州调查用时7天,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若羌县调查用时25天(含10天疫情封控)
吐鲁番地区
吐鲁番地处丝绸之路天山廊道要冲,曾是古代西域车师、高昌等地方政权辖地。该地西连焉耆和龟兹,东接敦煌和凉州,是东西文化的汇集地。这一区域历史上佛教文化兴盛,以大乘佛教为主,也流行小乘佛教,现存佛寺遗址见证了这一历史盛况。项目组实地考察了高昌故城佛教遗址、交河故城佛教遗址、胜金口佛教遗址等16处佛教遗址。
以下为该地区代表性佛寺考察记录。
高昌故城佛教遗址
▲ 高昌故城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遗址点,源于西汉时期的屯垦戍堡,大致经历了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唐西州、高昌回鹘五个历史时期,至明初城址废弃,共沿用1400余年。上图为高昌故城大佛寺,下图为故城大佛寺北佛塔
台藏塔
▲ 台藏塔位于高昌故城附近,是目前新疆境内保存较好、体量最大的一座唐西州至高昌回鹘王国时期的单体佛寺遗址
交河故城佛教遗址
▲ 交河故城历史上曾为西汉时期车师王国的首府,使用跨度千余年。遗址位于南北狭长1700米、东西最宽约300米的柳叶形高台上。图为项目组师生与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王龙所长于交河故城E-17塔林遗址前合影
胜金口佛教遗址
▲ 胜金口佛教遗址 | 遗址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二堡乡巴达木勒克村北火焰山南麓半山腰台地上和胜金乡木日吐克村木头沟南口东岸火焰山西麓,由胜金口佛寺遗址群、胜金口舍利塔群和胜金口石窟组成,年代约处于唐至高昌回鹘时期。图为项目组实地调查胜金口佛寺遗址
昌吉回族自治州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连哈密,西邻石河子,南接乌鲁木齐、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面阿勒泰地区,曾是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的必经之路,自古为西域咽喉、北疆屏障。唐代时曾为北庭都护府所辖,境内保存的遗址体现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深度交融。
北庭西大寺是天山北麓一处历经唐、宋、元时期的佛寺遗址,保存了大量的塑像、壁画以及汉文、回鹘文题记等文化瑰宝。佛寺东部的北庭故城为原唐朝北庭大都护府驻地,是中原王朝有效管控西域的见证。
北庭西大寺遗址
▲ 未封闭保护前的北庭西大寺遗址。佛寺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北十余公里的北庭古城之西700米处,南北残长70.5米,宽43.8米。遗址由正殿、庭院、平台、佛殿,以及库房和僧房等附属建筑构成。佛寺时代约在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中期左右,废弃于14世纪之后。该遗址是高昌回鹘在陪都北庭建造的王家寺院,规模宏伟,塑像画精美
▲ 项目组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对北庭故城及其中的佛教遗址开展数据采集工作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历史悠久,西域三十六国中的楼兰、若羌、且末、小宛、戎卢、山国、轮台、焉耆、尉犁、渠犁、危须等国均位于今巴州境内。这一地区曾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区域,境内现存楼兰故城佛教遗址、七个星佛教遗址、米兰佛教遗址等重要佛教遗址,见证了西域佛教传播发展的重要历程。
以下为该地区代表性佛寺考察图记。
楼兰L.B佛教遗址
▲ 项目组依照GIS系统,徒步前往车辆无法到达的L.B2号佛寺遗址。楼兰L.B佛教遗址包含L.B1号佛寺、L.B1号佛塔和L.B2号佛寺
楼兰故城佛教遗址
▲ 项目组成员调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楼兰故城遗址的核心区。楼兰故城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泊西北岸的荒漠地带,由于千百年来强劲的东北风侵蚀,故城与附近的环境一样,成为高低不平的雅丹地貌。楼兰故城遗址平面略呈方形,约300米见方。根据城内建筑的形式、功能与布局,可分为官署区、住宅区和佛寺区三部分,其中佛寺区位于城东北一处风蚀台地上,以城中佛塔为代表
营盘佛寺遗址
▲ 营盘佛寺遗址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营盘墓地东南约300米的冲沟梁顶处,主要包含了营盘故城西南佛塔、营盘1号佛塔、2号佛塔、3号佛塔共13个单体,在营盘佛寺遗址西南方向约900米处为营盘故城遗址
▲ 项目组成员完成营盘佛寺遗址的航拍及数据采集工作
米兰佛教遗址
▲ 米兰佛教遗址Ⅲ号佛寺(上图)中出土俗称“有翼天使”的迦陵频伽壁画(下图,图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佛教遗址(上)》)
第三次调查
地点: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
时间:2022年7月28日—2022年12月7日
▲ 第三次调查信息统计表 | 本次调查对象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阿克苏地区共20处地面佛寺遗址。调查起止时间为2022年7月28日至2022年12月7日,共129天。其中焉耆县调查用时10天,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新和县、拜城县、乌什县、柯坪县调查用时37天(含10天疫情隔离)。年底因疫情封控,至解封返程历时77天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续)
七个星佛教遗址
▲ 七个星佛教遗址由地面寺院和石窟寺院两部分组成。地面寺院规模较大,现存殿堂、僧房、塔等大小建筑近百处
▲ 团队于七个星佛教遗址开展调查
阿克苏地区
阿克苏地区,历史上是西域“龟兹国”“姑墨国”所在地,是古丝绸之路上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的中心之一。佛教作为这一地区的主流宗教,曾流行一千多年。境内保存有苏巴什佛寺、博其罕那佛寺、乌什吐尔与夏合吐尔佛寺、托乎拉克艾肯石窟、铁吉克佛教遗址等重要的佛教遗址。
以下为该地区代表性佛寺考察图记。
苏巴什佛寺
▲ 苏巴什佛寺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新疆现存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整个遗址被库车河从中分割为东、西两部分,故有东、西寺之称。苏巴什佛寺约始建于3世纪,10世纪后逐渐被废弃。遗址群含有佛殿遗址、佛塔遗址、僧房遗址、洞窟。上图为调查过程中遭遇强降水后的西寺遗址,下图为项目组于苏巴什佛寺遗址考察
乌什吐尔与夏合吐尔佛寺
▲ 乌什吐尔遗址位于库车县玉奇吾斯塘乡库木吐喇村北、314国道北约2千米处的渭干河东岸,西岸为夏合吐尔佛寺遗址。两处遗址北依却勒塔格山,隔河相望,紧邻库木吐喇石窟。乌什吐尔遗址位于渭干河东岸,平面大致呈长方形,遗址由墙垣分为北、南、东三部分。北部遗址仅剩墙垣,由土坯垒砌而成,高约2米,墙垣转角处设有马面。南部遗址残存地面建筑较多
▲ 夏合吐尔佛寺位于渭干河河谷出口处西岸。遗址由一座高塔及几道墙垣组成,原形制已无法辩认,现仅见东北、东南及西北部零星遗迹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
▲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位于新和县西南约40千米处大尤都斯乡西北部的雀尔达格山南麓的沟谷内。托乎拉克艾肯石窟现有编号洞窟20个。窟群中部的山顶上有一座寺院遗址,洞窟错落有致地围绕在寺院周围
▲ 项目组于托乎拉克艾肯石窟开展调查
第四次调查
地点: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
时间:2023年3月16日—2023年5月19日
▲ 第四次调查信息统计表 | 第四次调查对象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的34处地面佛寺遗址。调查起止时间为2023年3月16日至2023年5月19日,共计65天。其中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调查用时38天,和田地区调查用时27天
喀什地区
喀什地区是古“丝绸之路”南、中、北道的交汇点和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也是多种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文化底蕴深厚。从地理位置看,喀什地处帕米尔高原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缘,是中国境内最早流行佛教的地区之一。境内保存有图木舒克佛寺、莫尔佛寺、石头城佛寺等重要佛教遗址,见证了佛教早期传播的重要路径。
以下为该地区代表性佛寺考察图记。
图木舒克佛寺
▲ 左右滑动 | 图木舒克佛寺沿东北一西南走向可将佛寺分为东寺、中寺、西寺三部分。其中东、西寺较大,中寺较小。东寺沿山坡大致呈南北走向,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约60米。目前可见部分为大片红色土质的房屋残墙,呈长条形分布,可分辨的房屋有15间,其中有类似大殿的房屋2间,保存较好的残墙高达2米
莫尔佛寺
▲ 莫尔佛寺位于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莫尔村东北,西南至喀什市中心约33公里,南离汗诺依古城遗址约5公里。遗址地处天山支脉古玛塔格山东南部一处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洪积台地上,在台地顶部修建各类佛寺建筑,形成一座依托自然台地而建的大型佛教寺院。该台地后期被一条河冲沟分割出一个小台地,遗址因而被分成两个部分,主体部分位于主台地上,少部分位于小台地上。图为莫尔寺中的覆钵式塔
▲ 调查团队在莫尔佛寺考察合影
石头城佛寺
▲ 左右滑动 | 塔什库尔干县石头城遗址位于中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东临宽阔的塔什库尔干河谷,西望终年积雪的萨雷阔勒岭,南侧是塔什库尔干县城,曾经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蒲犁国的王城,城内及附近的佛寺是早期佛教传播的重要实证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跨天山山脉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历史上,这里曾是古代西突厥和黠戛斯等游牧民族的居住地,在唐代曾受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管辖,多种文化在此交流、融合与发展。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孔道,佛教文化也经此传播,境内现存有脱库孜吾吉拉石窟、杏园佛寺、库木萨克佛寺等佛教遗址。
杏园佛寺
▲ 左右滑动 | 杏园佛寺位于阿图什市阿扎克乡库木萨克村以南0.3千米处。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墙砌体为土坯结构。遗址内可见夹砂红陶片和佛像残块
和田地区
和田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部边缘。和田古称于阗,是古代西域的佛教王国,国祚长达1238年。11世纪初,随着喀喇汗王朝的入侵,于阗逐渐衰颓直至覆亡。作为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一站,无论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还是外来文化进入,于阗都是必经之地,因此一直都是东西文化交往的中转站。
与此同时,作为丝路南道上的佛教圣地,和田地区是全疆现存佛教遗址最多的地区之一。由于气候的变化,环境变迁和人为活动,大量遗迹留存在沙漠之中。境内现存有热瓦克佛寺、达玛沟托普鲁克墩佛寺、丹丹乌里克佛寺遗址、尼雅遗址中的佛教遗址等重要佛教遗址。
以下为该地区代表性佛寺考察图记。
热瓦克佛寺
▲ 左右滑动 | 热瓦克佛寺位于洛浦县城西北50千米的库拉坎斯曼沙漠中,是一处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建筑遗址。佛塔用土坯砌筑,塔基平面呈方形,塔身为圆柱形,塔顶为覆钵形,已残。热瓦克佛寺遗址的形制与犍陀罗艺术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是研究新疆古代佛教、佛寺形制和塑像艺术的重要资料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佛寺
▲ 左右滑动 | 达玛沟为和田地区佛教遗迹分布最为广泛之地。遗址所在地统称达玛沟,两汉之际为西域绿洲小国“篦摩”所在地,其后为于阗国所并 。托普鲁克墩1至3号佛寺从侧面反映了于阗公元6至9世纪佛寺发展的历程,是西域回字形佛寺的典型代表
丹丹乌里克佛寺遗址
▲ 丹丹乌里克遗址位于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南距策勒县城约90公里,遗址西约60公里是和田河,东约35公里是克里雅河。丹丹乌里克遗址于1896年首先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1900年英籍考古学家斯坦因依据斯文·赫定的资料找到了丹丹乌里克遗址并进行发掘。丹丹乌里克遗址内出土了大批唐代佛寺、文书及壁画等精美文物,再现了于阗王国昔日的辉煌以及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
尼雅遗址中的佛教遗址
▲ 尼雅遗址地处民丰县城100余千米的尼雅河下游尾闾地带的三角洲上,深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所在地。遗址区域内分布居址、佛寺、窑址、城址和墓葬等各类遗迹多达70余处,呈现小聚居大分散的格局。图中的尼雅佛塔是遗址中的标识性建筑,平面呈方形,下有基座,塔身为圆柱形
▲ 左右滑动 | 尼雅 93A35(N5)佛寺地处尼雅河古河床中靠近左岸一东西长、南北窄孤岛状的台地东南角上。由五群建筑物组成,即 FS、FA、FB、FC、FD。位于遗址东端的佛寺遗址(FS),平面呈“回”字形,方向为西北—东南向,门朝西。墙体采用“木骨泥墙”式的建筑方法
▲ 调查团队在尼雅佛塔前合影
调查成果
从2021年10月到2023年5月,项目组分四次完成了新疆哈密市、吐鲁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的实地考察,对分布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82处地面佛寺遗址开展了详细的考古调查、建档和数据采集工作。
累计拍摄新疆佛寺遗址影像8万余张(数据量约1.5TB),采集39处遗址的43张大范围高清正射影像(数据量约300GB),建立53处遗址的252个单体建筑模型和55个区域模型(数据量约10TB),最终形成《新疆地面佛寺和佛塔专项调查项目总报告》《新疆地面佛寺遗址专项调查表》和《新疆地面佛寺遗址数字复原案例》等成果,并于2024年6月底在北京接受专家的评审与验收。
▲向左滑动 | 团队于新疆各地进行地面佛寺和佛塔遗址专项调研的成果预览
二、成果验收
2024年6月29日上午9:00-12:00,新疆地面佛寺专项调查项目专家评审会在北京市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东楼三层5号会议室顺利召开。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新疆考古研究所、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等单位的8位专家形成评审专家组。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国家文物局考古司遗址管理处处长钱春峰出席指导。
新疆文物局文物与考古处三级调研员乌布里·买买提艾力介绍项目背景。乌布里指出,本项目作为新疆石窟寺调查的扩展项目,一方面在于补充调查与石窟寺存在紧密联系的佛寺与佛塔,全面摸清全疆佛教遗址的家底;另一方面通过全面普查与系统性登记测绘,为新疆佛教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建构提供基础支撑,助力新疆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专家评审会现场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复旦大学一带一路考古与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王辉、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金华相继围绕调研目的、工作方法以及调查成果等几个层面进行了汇报,并聚焦新疆地面佛寺遗址的未来发展与研究前景,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建议与研究展望。
向左滑动 | 复旦大学团队杜晓帆教授、王辉教授以及王金华教授汇报项目成果
评审专家组听取了杜晓帆、王辉及王金华的答辩汇报,并认真审阅了《新疆地面佛寺和佛塔专项调查项目总报告》《新疆地面佛寺专项调查表》以及《新疆地面佛寺遗址数字复原与展示利用案例》等项目成果。专家组一致认为,本项目在学术和实践上具有重大意义,调查工作严谨且技术先进,数据丰富且报告规范。其成果和建议促进了新疆地区佛寺遗址的保护管理。在此基础上,为推动成果进一步完善,专家建议出后续整理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遗址名称,补充和完善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加强数据库建设的整体规划,明确建设目的与实施路径。与此同时,要保证调查研究的长期性与连续性,稳步推进工作,并积极引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新疆地面佛寺遗址专项调查项目”评审专家组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在听取项目组汇报与专家评审意见后指出,本项目作为自治区文物局的一项创新实践,其执行过程与取得的成效均表现出色,对于新疆地区的文物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同时,他也表示当前成果还具有更大的深入分析空间和转化潜力。通过进一步扩大调查与研究的视野,可能会挖掘出更丰富的联系与信息,为新疆地区佛教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带来新的突破与发展。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 闫亚林
评审会议最后,由新疆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党志豪作总结发言。首先,他对莅临评审会议的国家文物局考古司闫亚林司长及国内佛教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并强调了项目成果与专家建议对新疆自治区文物局后续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后,他表示新疆自治区文物局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文物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着力克服与完善当前文物工作的困难与不足,在未来工作中加强顶层设计,争取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专项资金,推动基层文物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文物保护力量。
新疆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党志豪
最后,党志豪强调,新疆自治区文物局将尽快推动项目成果的落地转化,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欢迎所有愿意在新疆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专家学者,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为新疆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评审会议至此圆满结束。
新疆地面佛寺佛塔专项调查项目论证会全体合影
o.1
致 谢
本次调查工作具有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条件艰苦等特点。工作的顺利完成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文物考古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在各界的周密安排和悉心组织下,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师生与新疆基层文物工作者共同克服新冠疫情等各种困难,深入沙漠、走遍戈壁解决实际问题。调查开展过程中,各界也多次组织召开专家会,广泛征求文物管理、考古发掘、佛教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意见,为调查提供了充分的指导。哈密市、吐鲁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等文旅局领导和文物专干,以及94位遗址看护员所给予的热情帮助和悉心照顾,让项目组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质朴善良与同志同心。中勘华通考古科技有限公司无偿提供了车辆、无人机等设备及技术人员,为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之,本成果凝聚了新疆各级政府、文物系统、高校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心血。最后,我们再次对支持和协助本次调查工作,以及关心和支持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所有单位与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资源委员会
整理 ∣ 新疆调查项目组
审校 ∣ 吴敬 杜晓帆 侯实
编辑 ∣ 张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