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蓝字“润物 遗产”关注我们
֍ 钩沉历史 丈量土地 荟萃人文 ֍
文化遗产进校园
2024年春季学期
第87~131堂课
“文化遗产进校园之思源课堂”是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发起,由复旦大学润物乡村知行社承办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旨在助力青少年学生群体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认同自己,使学生们在认识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正视文化使命和时代担当。
迄今,“文化遗产进校园之思源课堂”已走过了五个半年头,一共与九所学校合作,分別是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上海市西外外国语学校、上海市控江中学、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中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市孙桥中学、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联合小学(楼上小学)及浙江省天台县石梁学校。
01
我们的初心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具有历史之美、文化之力、工匠之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自古以来我们崇尚传统、珍视遗产,今天的我们在研究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同时也需要将其传播给公众,继而发挥其赓续中华文脉、涵养时代新人的作用。
学校是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饱含人类智慧、精神和情感的文化遗产纳入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不仅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学习先贤的智慧和成就,满足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还可以提升审美素养,认识到美的普遍性和独特性,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和社会,继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家国认同和文化担当。
我们期望下一代能够传承创新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期望通过学校开展面向中学生群体的文化遗产教育活动,发挥遗产滋养人心、凝心聚力的作用,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
02
我们的伙伴和课程
本学期“文化遗产进校园之思源课堂”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联合小学(楼上小学)、浙江省天台县石梁学校、上海市控江中学、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中部)、上海市孙桥中学、上海市上海中学等多个学校持续开展合作,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以下简称文博系)的老师与在读硕博研究生作为主讲人,结合所学所长以及各个学校的学生情况和学校安排,通过拓展课程、讲座、社团活动、课外研学等多种形式进行。本学期共成功组织了43场文化遗产课程与讲座,2 场遗产游径活动。
在设计文化遗产课程时,我们需要考虑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课程既能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课程,我们希望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国及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培养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我们的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导论性质的遗产简介,涵盖了文化遗产的定义、概念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相关理论、类型、价值评估等内容;其次,我们从案例入手,帮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以及它们丰富的价值;同时,我们还讲述同学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从耳熟能详的案例入手,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了解。课程内容涉及历史、艺术、考古、建筑、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希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也会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参观文化遗产地,通过实地调研和学习,带领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
以下为各校合作的情况。
1.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联合小学(楼上小学):自去年3月起,我们与楼上小学合作开展“遗产地社区教育——楼上课堂”,课程包括遗产专业知识、楼上遗产解说培训、村民口述史课堂等,作为乡村学校地方课程体系的补充部分,帮助年轻一代感受村落和遗产的记忆、情感,沟通代际,强化在地学校的乡土文化传承功能。本学期一共安排了24堂课,课程面向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全体学生,以线下线上讲课的形式开展,在介绍家乡遗产的同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课外知识拓展上,设置不同省份的“走进遗产”课程,饮其流者怀其源,带领学生领略“何以中国”。
向左滑动|图1 复旦大学文博系周婧景教授分享“利用遗产——试论博物馆的打开方式”;图2 博士生全轶先讲述“茶与我们的生活——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图3 硕士生胡媛媛线上分享“口述史课堂——楼上山地民居”;图4 硕士生朱欣怡在线上带领同生们“走进遗产——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2.天台县石梁学校:2024年3月,我们与浙江省天台县石梁学校合作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之思源课堂·天台石梁课堂“,旨在帮助石梁学校的同学们认识文化遗产、了解其中价值、开拓视野、唤起对家乡的热爱。课程面向小学一至二年级、四至六年级的全体学生,以线下大讲堂讲座形式开展,本学期共组织进行了 3 讲文化遗产相关讲座,石梁学校校长王影、副校长陈立煜以及学校全体老师共同协助课程开展。
向左滑动|图1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会发展教席主持人杜晓帆教授与学生们畅谈“文化遗产: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图2 文博系侯实讲师从古建筑的角度分享中国建筑遗产;图3 博士生全轶先在石梁学校与同学们分享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3.上海市上海中学:面向上海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同学,以发展课形式授课,上海中学历史老师蔡亦昕辅助课程开展。本学期发展课主题为“文化遗产与我们”,共组织进行了 7 讲文化遗产课程。
向左滑动|图1 原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研究员,博物馆教育资深专家,现任市教委校外教育郭青生老师讲解“文化遗产概说”;图2 杜晓帆老师与同学们分享“文化遗产与人的发展”;图3 博士生袁濛茜分享“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案例”;图4 博士生王军带来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课程;图5 博士生古力孜拉·买买提分享课程“文明互鉴:新疆佛教遗址——文化遗产的多元交融”;图6 硕士生刘浩楠带来了“古钱币——历史文化缩影”课程;图7 博士生张煦在线上分享“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4.上海市控江中学:自2021年4月,我们与上海市控江中学合作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已有三年,本学期“文化遗产进校园之思源课堂”与控江中学继续深化合作,面向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以学校拓展课程的形式开展,一共组织进行了 5 讲文化遗产课程。控江中学历史老师丁雨菲协助课程开展。
向左滑动|图1 博士生张煦在控江中学分享“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及类型”;图2 硕士生朱欣怡讲述“归山有舍:贵州村落文化景观”;图3 硕士生姜晖带来了“如何保护校园内的文化遗产?——以复旦大学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为例”;图4 硕士生张颖洁讲述“工业遗产与城市文脉:以杨浦秀带为例”
5.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中部):本学期“文化遗产进校园之思源课堂”面向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以大讲堂讲座形式开展,一共组织进行了 1 讲文化遗产课程与 1 场遗产游径活动。文来中学美高部主任沈燕芸协助课程开展。
向左滑动|图1 博士生张智健带领文来中学(高中部)同学来到复旦校园实地参观校园,体悟校园文化遗产的魅力;图2 硕士生胡媛媛分享“归山有舍:乡村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课程
6.上海市孙桥中学:本学期“文化遗产进校园之思源课堂”面向孙桥中学八年级同学,以大讲堂讲座形式授课,孙桥中学杨军校长、刘丽莉老师等共同推动课程开展。本学期共组织进行了 3 讲文化遗产相关讲座和 1 场遗产游径活动。
向左滑动|图1 博士后刘邵远分享“文化遗产与家国情怀:田野中的乡村遗产”;图2 博士生张煦讲述“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及类型”;图3 硕士生张璇作“文化遗产与烽火青春:复旦南迁与北碚乡建”讲座分享;图4&5 硕士生胡媛媛、张丽娜与孙桥中学同学们分享“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历史城镇与乡村”
复旦大学文博系侯实老师带领孙桥中学文化遗产研学兴趣小组开展苏州河研学活动,触摸身边的历史,感受上海建筑百年变迁
03
我们的收获
遗产如同时间的印记,镌刻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当我们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带入校园,它们便以一种新的方式焕发出生命力。在这段探索文化遗产的奇妙旅程中,同学们通过触摸、观察、思考和体验,与文化遗产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以下分享同学们在与文化遗产接触后的真实感受。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感动,都是对文化遗产最真挚地回应。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聆听他们的声音,感受文化遗产在年轻心灵中激起的涟漪。
楼上小学生积极参与文化遗产课
上了课之后,我知道了楼上村是一个文化村落,是一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有5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还有许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戏楼、梓潼宫、马槡古屋、天福古井等物质文化遗产和说春、木偶戏、刻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珍贵记忆,这些都是其他村子没有的东西。楼上村是我生活了八年的地方,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这里是我居住的地方,是我的童年所在地,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把她当作我生活的家园,她把我当作是她的孩子,她还是千千万万周家人赖以生存的家园,目睹了我们周家人自古以来的艰辛和智慧。
——楼上小学五年级学生 周晓沁
专心听讲的石梁学校小学生
通过课程,我觉得我们需要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文化遗产很珍贵,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我们要是不好好保护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遗产将会消失,我们的后代也就看不到了。文化遗产将我们的辉煌历史展现给后代们,给了我们无数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文化遗产,让它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天台县石梁学校六年级 周芷露
我觉得保护文化遗产相当于保护历史,而且文化遗产是给人们历史的礼物,每个文化遗产都向我们倾诉历史和礼仪,这些文化遗产与人们有着亲密的关系。
——天台县石梁学校五年级 叶腾宇
向左滑动|图1~3 积极上课的同学;图4 文来学生参观复旦大学校史馆
经过半学期学习,使我看见了“活”在身边的文化遗产。从第一节课初识这些“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到感受跨越时间它们与我们仍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文化遗产中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正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超越了国家、民族、信念的博爱力量,让文化遗产真正“活”了起来。原来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与过去的桥梁,更是我们与身边无数生命共情的纽带,更多人的力量因之被凝聚起来,一张张笑脸使我动容。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断面的现状,更是过程与延续。正如理查德·路易所说:文化是使一类人区别于另一类人的集体心理设定。使我们始于文化、回归文化,才得以让我们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与方向。
——上海中学高二(6)班 吴若卿
对于文化遗产,我过去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网络上的介绍,而非真正走进甚至触碰,也不太在意文化遗产和我们的关系。但在课堂中,“文化遗产与人”作为主体,文化遗产是有生命力的,带着历史的沉淀、成为文明的象征。而“人”可以是修复者、保护者、研究者、欣赏者,无论处于哪种角色,与文化遗产的联系或深或浅,文化遗产都是属于每个人的财富。同时,这门发展课从各方面讲述“文化遗产”,讲述“我们”,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既然文化社会与我们密不可分,那么它们除了让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之外,还能产生什么影响吗?通过发达的科技,我们得以实现线上参观,也有丰富的资源和资料去实地观赏、感受文物,遗产还有之前那样的重要性吗?对于现代社会,出现越来越多语言失效、外界规则同质化的现象,千百年前的文物能够保持生机吗?高效社会中,功利性和利益成为更高目标,“细水长流”的文化遗产又该何去何从呢?
——上海中学高一(1)班 周已絮
这门发展课《文化遗产与我们》将“文博”这一交叉学科的专业带到了大家的眼前: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既能修文物,也能讲历史、集金石、看建筑、办展览,这门课程的不同老师也从文化遗产的总览到其中细化的博物馆学、建筑学、古钱币学和实地文物保护修复的案例中带领我们走进了这个以“文化”为题眼的博雅之旅。课程结束,但这一博雅之旅没有结束,以后对于文化遗产乃至文化的认识,我可以从这门课程的不同维度入手,获得更加深刻的体悟。我希望,我的一生会有一定的时间可以用双脚丈量在这世界上留有文化气息的土地。
——上海中学高二(12)班 赵涤玄
在学习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接触到无数伟大、无数感动的案例。老师们通过他们在文化遗产领域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我们指点迷津、介绍展示极富风土人情的地城景观、人文风貌,激发了我对祖国众多文化瑰宝的极大兴趣,这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也应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将历史文明的火炬传承下去。我向往着有朝一日也能乘着长风、怀着赤子之心,投身研究我国文化遗产,使它们延续下去、经久不衰。
——上海中学 杨昀玥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这一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延续、生生不息的内在脉络与创新创造的动力源泉。历史长河滚滚不息,在大浪淘沙之中,文化遗产为人类文明留音映影,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历史证明,人类文明的多彩面貌、勃勃生机和辉煌成就,在于有多样性民族、地域文化的争奇斗艳、交流互补和融会出新。因此,保留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延续区域文化创造的生命力,促进文化发展多元化,才能使世界丰富多彩。在这个系列课程中,课堂成为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载体,使我们拉近了与文物间的距离,更深刻地感受到不同文化、文明的魅力,也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更是世界的。作为人类一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每一刻都被唤醒着。
——上海中学高二(1)班 时敏萱
杜老师通过对文化遗产深入浅出的介绍,以及对于自己亲身研究经历的叙述,使我第一次对文化遗产产生了深入探索的想法,同时,也纠正了我对于文化遗产的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多位老师、不同时间地点形式的授课,都隐含着保护文化遗产、坚持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但我仍有一个疑问:我始终无法理解如何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在我看来,在巨大的政绩诱惑之下,城市化进程中对于文化遗产的破坏是难以避免的。
——上海中学高二(7)班 黄楚涵
保护文化遗产并不只是为保护其美学价值,也是为了保护一份不应被遗忘的历史,保护古人精神层面的东西。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对文物修复程度的探讨。岳阳楼自古以来就经历过几次大修,那么如今的它还能承载未重修前的历史意义吗?如果可以,为什么当今的我们没有再对这些破旧的古建筑进行重修,而是进行小心的维护,保留其原有的样貌?也许从现在看这个问题让人很不理解,那从更远的将来看现在呢?经过时间的冲刷,古建筑是否还会屹立不倒?遇到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这门课就像打开魔盒的钥匙,引领我前往一片未知的知识领域。
——上海中学高二(11)班 陈妤
保护文化遗产一如保护人类文明的记号与结晶。人是行走在当下的动物,但了解前人的文明亦有助于我们在过去与当下间自由穿行,从而溯古思今,感叹人类思想之深厚、工艺之精妙、文化之渊源。
——上海中学高二(12)班 孟佃
人一步一步前进,但总有人想去回望,我们越回头越发现什么才是“永恒”,什么才是文明。文化遗产是什么?按定义来说,或许是人类在向前的过程中留下的文明痕迹,是长途旅人留下的火,即使那里已经没有人了,火依旧燃烧着、光照亮着暗夜,融入古老的银河...…有时我们在茫茫大漠之中前行太久,只有回头看见身后星星点点的光芒时,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走了多远。去寻找意义只是我们毫无意义生活的一种手段,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又使我们终究不可能理解彼此。而文化遗产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在我们孤独的旅途之中为我们提供一些共鸣、一些灵魂的共振,我说不清为什么人们需要这些,但知道有了这些,让我们更好一些。
——上海中学高二(12)班高瑜悦
在许多老师的讲解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遗产修复的问题,这是一种对文明的认同与挽留,是人类在终于迈入理性后对于历史的省悟,在即将流逝之际做出的挣扎与记忆的保留。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手段、秉持不同的理念,我们耗费时间、精力、金钱,修复、保护断壁残石,其意义何在?也许在于文化遗产不仅是存在了千年的砖瓦玉石,还是人类发展的印迹、智慧的留存、是我们对于根源的溯求。
——上海中学高二(11)班 冯楚楚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要肩负起宣传本国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眼光,促进世界各文化交融,共筑全人类的文化大熔炉。
——上海中学高一(11)班 郁浩珅
通过老师们的分享,我不仅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对这项工作充满了敬意和热情。通过课程的学习,我开始产生了好奇,也意识到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这门课程不仅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也让我对文化遗产的珍贵性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更是我们身份认同和社会联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我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和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并且探索更多关于古钱币的知识。
——上海中学高二(3)班 周啸林
认识与看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可以很多样,但共同点仍为:不破坏、不遗忘。目前我于文化遗产传承的实际行动没有什么特别想法,但觉得把培养文化意识加到此类发展课程非常有意义。正是因为这份意识的存在,未来才有于此深造的无限可能。
——上海中学高二(12)班 张阳
参观位于上海苏州河畔的上海大厦是一次深刻的历史之旅。大厦虽然在现代高楼中显得矮小,却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魅力。大厦曾是上海的金融中心之一,体现了20世纪初的装饰艺术风格,见证了上海的繁荣历史与现代化进程,讲述着上海的历史。现在,上海大厦仍是外滩的重要历史建筑。这次参观让我更加理解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演变过程,上海大厦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上海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孙桥中学八(3)班 夏轩逸
在研学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许多建筑,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我也对真光大楼、上海总商会、天后宫等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此次研学使我认识到,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从古建筑中了解到历史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孙桥中学八(3)班 张若熙
04
我们的希望
一位同学的感想里写道:“每一种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反映了不同地区、民族和时代的人类智慧和创造力。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并为未来提供指引。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在一堂堂课程中,我们期望通过这些底蕴深厚、多彩富足的文化遗产,帮助同学们更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我们的历史、思考前行的方向,肩负起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当然,如何做好文化遗产进校园,通过文化遗产为更多人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凝聚着我们长期的探索和每个人的辛勤付出,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和努力。后续的课程中,我们也将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丰富课程内涵、创新教学方式、探索发展路径,使参与遗产进校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不忘初心、奋楫笃行——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涵养民族文化根脉。
最后,感谢本学期参与文化遗产进校园的老师:杜晓帆、郭青生、周婧景、侯实,以及复旦大学润物乡村知行社成员:刘邵远、张煦、王军、古丽孜拉•买买提、张智健、袁濛茜、胡媛媛、张璇、张丽娜、魏超豪、姜晖、张颖洁、朱欣怡、邹钰洁、刘浩楠、全轶先等,也感谢认可和参与“文化遗产进校园之思源课堂”遗产教育活动的合作学校及合作单位,包括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市孙桥中学、上海市控江中学、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中部)、浙江省天台县石梁学校、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联合小学(楼上小学)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支持与认可!
控江中学学生下课后与主讲人合影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资源委员会
整理 | 张智健 胡媛媛 张颖洁
审校 | 刘朝晖 杜晓帆 侯实
编辑 | 张煦 王军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