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粉丝转发给熊哥金融时报关于日本消失的三十年的文章,希望熊哥解读一下,熊哥认为日本消失的三十年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经济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所以斗胆写一下这个大课题,在此申明,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
首先我们认为,要了解一个经济体的衰弱,就得追根溯源,从他的强盛开始研究;在此我们截取日本近代从繁荣到衰弱的一个经济周期进行阐述,为了大家更方便的记忆(为了贪图省事),我们取日本从1963年-2023年这60年的经济数据作为样本,按照时间线推进,该段样本涵盖了日本从“奇迹的三十年”(以下简称奇迹的三十年)走向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以下简称失去的三十年)的经济周期,我们把这段时间样本分成两段,以日本历年GDP数据作为反应经济情况的粗略衡量标准将这6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其中奇迹的三十年为1963年至1992年(其中1985-1992年为虚假的繁荣时期),消失的三十年为1993年至2023年。通过对前后三十年对影响日本经济的背景及起因做一个简单的梳理,试图让粉丝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这段历史并从中得到启发。
“奇迹的三十年”
概述:
日本“奇迹的三十年”通常是指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这段时期日本经济实现了快速复苏和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奇迹的三十年期间日本GDP从1963年的743.79亿美元增长至1995年的55455.64亿美元,随后开始进入“失去的三十年”阶段。
一、日本经济奇迹的背景与起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然而,在老美的扶植下,日本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改革。这些改革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和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下面我们主要探讨老美对日本经济的扶植,因为抛开老美的扶植,日本大概率创造不了如此惊人的经济奇迹,虽然老美的扶植与日本前三十年的经济复苏并不能笼统的混为一谈,但其中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下文进行合并分析。老美的扶植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 经济援助:战后的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困难在于粮食危机,老美通过“占领地区救济基金”(控制日本的对外贸易)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左右日本的经济和政治)帮助日本度过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简而言之,就是老美通过“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对日本的粮食出口解决日本战后的粮食问题,老美减少了在日的“占领成本”,同时为日本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1948年老美在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援助,通过政府信贷让日本经济进一步复苏,重建日本的工业基础,使日本成为一个进口原材料、资源和农产品,产出工业成品并出口的生产机器,完成对日改造的同时也为老美自身的粮食及其他物资的出口打上一针强心剂,而随着日本经济复兴,其与老美的这种相互依赖的结构也会不断强化,当然日本对老美的依赖要远远强于老美对日本的依赖。
2. 政治改革:美国推动日本进行了广泛的政治改革,战后的日本政府试图通过印钞,也就是通货膨胀,来应对物资短缺。新钱接收者对商品的需求上升,导致了价格上涨,这时政府又想要固定价格,美国顾问约瑟夫·道奇,制定了一系列行动方针,即所谓“道奇路线”;包括起草新宪法、进行土地改革、劳动改革和教育改革等,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3. 市场开放与投资:美国对日本开放市场,并把日本纳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同时,美国还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帮助日本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和发展高科技产业,而日本低廉及高效的劳动力也加速了经济重建的步伐。
4. 军事保护与安全保障: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英、法等48个战胜国(不含我国)片面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5小时后,日本首相吉田茂和美国代表艾奇逊签署《日本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安全保障条约》(《日美安保条约》)。美国为日本提供军事保护,使日本能够节省军费开支,将更多资源投入经济发展。
老美的一系列扶植措施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和高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促成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同时也促成了老美对日的所谓“经济殖民”。
二、经济奇迹的表现
1. 高速增长:日本GDP增速在这段时间内平均超过10%,直至八十年代初期仍然保持着8%的增速。当时的日本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种持续高速增长令全球经济学家惊叹,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2. 出口导向:1954年,石桥湛山制定了两年经济复兴计划,这一政策加速了日本的工业化步伐。日本选择重点支持钢铁、化学、机械等重工业,实行“进口替代”产业战略。同时,电器、机器等轻工业和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时,日本的生产指数完全恢复到了战前水平,这也标志了日本经济重建的完成。日本大量出口农产品以及后来的工业品,如相机、汽车、电子产品等,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光是丰田和本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就一度达到20%,年出口额达到240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进口汽车国家,单是美国汽车业,八十年代初就有6万工人失业。在日本厂商的冲击下,美国传统制造业基地五大湖区的企业出现破产,导致大批工人失业。
3. 产业升级:日本经济从战后初期的农业和轻工业为主,逐渐转向重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当时的日本松下电视机、丰田汽车、本田摩托、日立空调以及佳能照相机等高新技术产品都名扬世界。
纵观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多年,本质是用廉价且高效的劳动力来换取技术和投资,以时间换空间博来了发展,但同样的,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也就是后面我们要分析的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及失去的三十年。
“失去的三十年”
概述:什么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是指20世纪90年代资产泡沫破裂后,日本经历的长达三十年的经济停滞与通缩现象。
一、背景与起因
1980年代,日本经济高度繁荣,但资产泡沫的积累也为后续危机埋下了伏笔。1990年代初,资产泡沫破裂,导致经济急剧下滑,企业债务危机凸显,银行不良贷款激增。此后,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即所谓的“失去的三十年”。
导致这一结果的起因主要包括:
1、日美贸易摩擦:前面我们提到,随着日本制造业的发展,日本以投资主导出口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渐成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胀,在老美被迫紧缩的货币政策下,美元大幅升值导致其出口受到冲击,而当时日本经济势头正猛,尤其是1980年-1985年这段时间,美国的工业产品出口已经落后于日本,日本物美价廉的出口产品成为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1978年美日贸易逆差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到了1985年已经达到了500亿美元,占据了美国贸易逆差的三分之一。截至1985年美国外债总额1114亿美元,日本占据了其中的一半债权,在这样的贸易逆差背景下,美国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采取各方面的贸易制裁,著名的“301条款”孕育而生。围绕该条款的贸易战覆盖了日本大部分当时的支柱产业,具体按时间线来看:
纺织品战(1957年-1972年):日本纺织品从1950s年代开始抢占美国市场,是最早进入美国贸易保护者视野的日本商品。1957年开始密集通过限制日本纺织品的法案,最终以日本”自愿限制出口“的妥协而告终。
钢铁战(1968年-1978年):日本钢铁行业接棒纺织行业,在1970年代成为对美出口主力,并遭到美国钢铁行业工会的强烈阻击,1977年美国发起反倾销起诉,最终以日本”自愿限制出口“的妥协而告终,日本钢铁业在10年内被迫3次自主限制对美出口。
彩电战(1970年-1980年):1970年开始,日本家电行业开始崛起,在70年后期接棒钢铁行业,巅峰时对美出口占彩电出口的90%,囊括三成美国市场份额。1977年美日签订贸易协议,日本“自愿限制出口”。
汽车战(1979年-1987年):日美贸易战中最激烈的一场。1980年代,日本汽车接棒家电行业,成为日本赚取高额贸易顺差的核心产业,对美出口飙升,对美国就业造成大规模影响,进而导致全美范围内的抗议潮。最终以日本汽车厂家赴美投资、自愿限制出口、取消国内关税等妥协手段告终。
半导体战(1987年-1991年):在半导体行业的早期,日本凭借低价芯片对美国产业造成重大冲击,美国以反倾销、反投资、反并购等手段进行贸易保护,最高时对相关产品加收100%关税。最终以日本对美出口产品进行价格管制等手段结束。
电信战(1980年-1995年):1980年代开始,美国用贸易保护条款来敲开日本电信行业大门,1985年在里根vs中曾根峰会上,美日共同启动了电信行业开放,最终移除了日本在电信行业的贸易壁垒,系统性的开放了全市场。
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的恩威并施下,日本“自愿”签署了《广场协议》,允许美元对日元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战后老美的扶植对后续操控日本起到了关键作用,广场协议签订前,USD/JPY最高成交在1/260左右,至1988年美元兑日元最低到1:120,短短3年时间贬值了一半。日元升值除了给日本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外,对其自身持有的美元国债也是巨大打击。为了对抗日元升值带来的冲击,日本央行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低利率加之日元升值,导致了流动性充足和大量资金回笼到国内两个结果,随即日本企业开启了海外大规模投资之旅,三菱买下了纽约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索尼收购了哥伦比亚公司,居民们开始乐观房市,举债炒房,泡沫由此产生。
2、资产泡沫的破裂:过度的投机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虚高,泡沫破裂后给经济带来重创,简单的理解就是居民和企业通过国内低利率的资金成本加杠杆投机,经济由实转虚,我们熟知的渡边太太们(类似中国大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孕育而生,股市和楼市的繁荣假象导致投机行为加剧进而加速了泡沫的破裂,最终形成债务性通缩,也即政府背负巨额债务,企业及居民同样负债严重,导致居民不消费企业不投资,为了还贷疲于奔命,相比消费人们更愿意把钱进行储蓄,企业急于还清贷款减少投资,资金流动减少,经济自然就不会增长,1989年5月,日本央行将政策利率从2.5%上调至3.25%,并在10月和12月各加息 50BP,1989年末政策利率已高达4.25%,直接导致股市交易量萎缩,房地产市场也迎来调整,最终导致了泡沫在1992年破灭,大量炒房民众和企业破产。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前后房价走势
2.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市场活力下降,同时老龄化也消耗了家庭储蓄率,压制了投资,生育率低下这一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也是资产泡沫崩塌的衍生,日本的GDP增长本质上的燃料是人,上文我们也提到日本的经济奇迹一部分来源于其发展初期廉价且高效的人力资源,当经济出现停滞,居民举债,社会陷入低欲望的状态,人们就不愿意生孩子。道理也很简单,抛开情绪价值不谈,在日本生孩子对于父母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回报,试想你每天朝九晚五,拿着微薄的收入堪堪能够果腹,甚至你自己都差一点就要啃老,那生孩子就没有很大的意义,而缺少了生产的“燃料”,经济也会进一步陷入低迷。
3. 产业结构问题:传统制造业优势逐渐丧失,而新兴产业未能及时崛起形成有力支撑,产业转型是一个漫长且充满困难的挑战,成功的转型往往是一个企业甚至国家破局的一把利刃,但了解日本史的同学应该知道,日本的历史就是个抄袭的历史,也正式因此,日本在遭受美国贸易大棒的时候毫无反击之力,因为技术是美国提供的,日本缺乏自己的产业核心竞争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矮子终究是矮子,日本没能崛起新兴产业熊哥也不意外,毕竟能力摆在那,澄清一下,这段没有掺杂任何私人感情。
二、日本政策应对总结
上文我们提到日本消失的三十年主要围绕着贸易战和广场协议展开,针对这一阶段的冲击日本主要的应对有:
1. 货币政策:包括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等,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和通胀,但是政策没有有效遏制日元失控升值的势头,反而由于政策实施的时间和力度问题,导致国内出现资产泡沫和虚假繁荣,泡沫产生后又急于求成的在短期内连续加息导致泡沫破裂。
2. 财政政策:大规模财政支出导致了高额的政府债务,而财政政策的反复也削弱了政策效果。例如,增税措施打击了经济修复的信心。此外,尽管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结构性改革措施,如“安倍经济学”等,试图通过超宽松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来提振经济,但整体而言,这些政策并未能彻底扭转经济颓势。
我们不是日本
下图是中国和日本近年来的GDP对照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上文的一些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我想说,中国不是日本。
由于篇幅的问题,关于这块内容,我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