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先破而后立!

文摘   职场   2024-11-19 00:01   浙江  

【温馨提示】由于公众号更改了推送规则,不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如果不想错过管理体系之家精心准备的的干货文章还有精彩的课程,请将管理体系之家设为“星标☆”,看完文章在文尾处点亮“在看”!

前言

今天晚上,笔者看到一篇题目为《管理,先破而后立!》的文章。笔者觉得标题很好,按照习惯就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个标题展开论述。笔者认为:管理,是需要先“破”而后立,但如何“破”如何“立”,是有一定难度的。

正文

首先,秦国的强盛源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先“破”而后立的成功典范。笔者认为:商鞅变法能成功的取决于以下几点。第一、秦国东出受阻。秦穆公之后,秦孝公之前,秦国处处受打压,秦国人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秦国人都想雪耻。第二、秦孝公大力支持。正如上文而言,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受到被其他国家所轻侮,秦孝公才下定决心要变法图强。第三、商鞅的能力和态度。商鞅具有变法图强的能力很重要,试问不具备相关能力的人员,即时最高管理者再怎么信任和授权,也成不了事情。同时,商鞅做事的态度。明知道处罚太子,将来可能要承担后果,还是坚持处罚已犯罪的太子,最后的结果是商鞅被五马分尸。但是,商鞅虽死,商鞅之法仍在。

如果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典范,那么“王安石变法”就是失败的典范。笔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也取决于以下几点。第一、北宋尽管武力上不如当时的辽国和西夏,但是经济上很富有。因为民富,全民变法的意愿就不是那么强烈。第二宋神宗对变法前期很支持,后面有所动摇正如上文而言,北宋当时经济很强盛。宋神宗尽管有变法图强的意愿,但是这种意愿不是很强烈,也不是很坚定。因此当太后和皇后等反对新法时,宋神宗也动摇了。第三王安石的能力和态度。王安石变法时,受到司马光等强烈反对,王安石没有能力说服司马光等人,也说明王安石的能力有所不足,最起码作为“宰相”不够霸气。当王安石的儿子因为维护新法而去世后,王安石也心灰意冷,辞职离开了朝廷,说明王安石的态度也不够坚定。

因此,管理,先破而后立,需要具备相关的条件。


其次,温水煮青蛙式的先“破”而后立秦朝灭亡汉朝建立后,也是先破而后立,但是渐进式的。秦朝灭亡后,汉朝沿用了秦朝大部分制度。即时,汉朝初年,萧何创立了一些规章制度,萧何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才有了“萧规曹随”的成语。当然,秦朝的一些制度,一直被沿用到清朝末年。不同的朝代,都在继承式的改进,这是一般能力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思路。

最后,大刀阔斧式的先“破”而后立汉朝建立后,前期都是遵循道家的思想,直到汉武帝时才“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对于这种大刀阔斧式的改进,需要领导力很强的领导者。比如“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北魏孝文帝;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唐太宗李世民等等。大刀阔斧的改革,既需要相关的时代背景,也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更需要强大的管理团队以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总结

笔者认为: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对于“先破而后立”,是需要很多因素的。首先,是需要时代背景。如果时代背景不对,还是不要大破大立。其次,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前文提到的商鞅变法成功是因为有秦孝公的强力支持。其次,改革者需要具备强大的能力和坚持到底的决心。前文提到王安石变法失败,虽然原因很多,但与王安石本人也有密不可分的责任。最后,需要群众基础。如果群众不支持,大部分改进都会失败。

管理体系之家
从工作实践出发,介绍管理体系在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