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一直服务的一位企业家打来电话咨询我,是不是他的员工可以陆续来领保险金了,要我帮忙处理一下。
接到这个电话的我其实是很感慨的。这位企业家是我入行保险业时遇到的一位贵人,当年不仅给自己买了很多的保险,还给他的很多员工购买了保险,作为补充退休金。
如今25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种下的种子如今已经开出了时间的玫瑰。
第一位来领退休金姐姐当年35岁,今年正好60岁。当年企业给她一次性缴纳了46,000元的保费,这次她一次性领走了184,000元,未来出现身故风险时还有13万元可领。算起来,当初投入的4.6万保费翻了8倍。姐姐领钱的时候特别开心,也特别感谢这位领导。
其实,这位企业家如今也步入了退休年龄,他这一生都非常富裕。在我看来,因为他财务和经济学的出身,让他的投资理财眼光一直独到且精准:
在保险行业尚有8%预定利率的时代,他给企业的员工配置了年金险;
在2003年左右购置了大量房产;
在前几年保单预定利率4.025%时购买了养老险,配置了养老社区……
可以说,每个时代赋予的机会他都没有错过。
正如华尔街名言所说:“只有趋势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我想,再没有比这更智慧的格言了。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红利期结束
9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的我被分配到北京的一家国企,落户后当时每月工资从350元涨到750元,但当看到我师傅这辈子三代同堂却一直住在一间堪堪60平米的房间时,我深感绝望,马上就跳槽到了外企,工资也翻了三番,拿到了2800元。
个人能力是不可能一个月翻三番的,工资能够快速上涨得益于我选对了赛道:
1995年到2010年,是外企的黄金时代,这十五年,中国人才大多都聚集在外企;而后,银行、证券、地产、电商、信息技术,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代,而我们个体则是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裹挟前行。
我很多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客户,可能这辈子也没有什么投资意识,就是因为生活在北京,在房价5000元的时候买了两套房,在房价10万元的如今,就不知不觉拥有了千万身家。再看着公司里的80后、90后,几乎个个都是名校毕业,却被几百万的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命运。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中国GDP增速高达十几个百分点。在经济高速增长下,给60后、70后带了时代红利与行业发展红利,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多、资产增值速度快,可以说只要“胆子大一点、步子稳一点”,就能获利。
而在经济增速不断下行的今天,给80后、90后带来的是竞争与内卷。在如今专业经营的时代,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找工作越来越难,挣钱机会也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宁愿养猫,也不想结婚生孩子,因为不想背负沉重的生活压力。
网上有句话道出了当前的趋势:
“今年,是过去10年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
个人理财“躺赚时代”结束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红利期结束,个人理财的“躺赚时代”也渐行渐远。
2022年1月1日,央行等机构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保本型理财产品2022年初过渡期满后已正式退出市场。
这意味着当前市场已进入“卖者尽职尽责,买者风险自负”的时代,如果我们依旧遵循过去的逻辑来看待财富,来进行家庭资产配置,那我们辛苦打拼来的家庭财富也很可能会温水煮青蛙般地持续遭遇损失。
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资产形式如下图所示,
而我们家庭最常见的理财方式有以下几种:
01 定期存款
自资管新规落地后,当前,整个市场上只有三类高安全性的资产:
● 拥有中央政府信誉背书的国债
● 50万以内的银行活期/定期存款
● 以及以契约形式锁定成长性的年金保险/增额终身寿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自1880年以来,过去140年全球十七个主要经济体名义GDP增速与长短期利率均处于历史低点,全球当前处在历史极其罕见的低增长时期。
在深度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一个经济主体可以独善其身,中国也不例外。自1990以来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利率逐步走低。
正如央行原行长周小川所说,中国可以尽量避免快速地进入到负利率时代。这意味着一个无风险获得较高收益的时代过去了,接下来,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个长期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的新时代。
02 国债
拥有中央政府信誉背书的国债也是目前市场上唯三的保本保息的金融产品。但国债利率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波动的,它最长只能锁定五年的利率,产品到期后很可能会面临无法找到合适投资渠道的困境。
而随着低利率时代的来临,国债收益率逐年走低是大概率事件。此外,对普通人而言,国债的资金灵活性极差,在存续期一旦发生资金需求赎回困难。
03 银行理财产品
在“资管新规”的要求下,如今银行理财已不再有“确定收益”类产品,所以这类金融产品在销售时,只能写收益区间,比如2%-5.5%,也就是不保证收益。
此外,银行理财产品从发行日到计息日、从理财产品到期后寻找下一个合适理财产品这两段时间所产生的时间渗漏,会导致实际收益率大大低于产品所述的年化收益率。
而且这两年,很多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产品都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局面。有数据表明,2020年以前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大约在5%左右,但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各月度平均年化收益率仅为2.09%,甚至还有超过了4000只银行理财跌破净值。
可以说,收益得不到保障、灵活性很低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不再是稳健投资者“不动脑子”的好选择了。
04 房地产
过去20年国人持续热衷于房产配置,大家一直觉得购买投资性房地产是财富增值最快且最稳定的方式之一。有统计数据表明,住房资产在我国中产阶级家庭资产中的占比高达80%,大多数中产阶级的资产增值均来自房产。
但其实,过去14年,房产增值收益低于沪深指数年化收益的。
而且从全球历史看,房地产并非属于高收益的投资产品,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与国家“房住不炒”的政策定调下,楼市上行空间有限且变现困难,房产的财富属性受到严重的损害。
在可预见的未来,房地产税征试点的“靴子”即将落地,房产持有成本上升,网上的段子“刚需上车,投资下车”虽然是玩笑,但也不失为当前阶段较为明智的选择。
05 固收类信托产品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很“迷信”信托产品,确实,2019年至2016年是信托产品的黄金时代,14%的回报率,刚性兑付,收获了大量高净值客户的青睐。但受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如今收益率持续下滑,信托产品也失去了滤镜,违约项目更是层出不穷。
而2023年5月,新华信托因不能清偿到期的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而正式被裁定宣告破产,更是将信托产品拉下了神坛。
这张减少的信托牌照再一次告诉我们:闭着眼睛买金融产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高预期收益通常意味着高风险。投资者要做好接受投资损失的心理准备,不能只关注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而不考虑风险,更要看清楚它后面的底层投资逻辑和底层资产到底是什么。
06 中国股市与基金机会
我记得网上曾有一个很火热的话题,叫“为什么十几年过去了,中国股市大盘还是只有三千多点?”这个话题很有趣,却也饱含绝大多数股民的泪水。
无论是“2赢7亏1平”经验总结,还是上交所的数据统计,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证券账户1000万元以下的散户投资者,单账户平均年度收益均为负值,其实都说明了一点:在股市里,赚到钱的人永远都是极少数。
实际上,沪深300涨过往14年涨跌幅(2008-2022.5.10)告诉我们,虽然一半的时间亏损,但也有一半时间有正收益,即便最大回撤高达-66%,但14年的平均收益也有7.2%。
由此可见,股市上下波动幅度太大了,又很少有人能严格恪守股市里的每一条纪律,因此靠股市来进行家庭理财,决非好选择。
只有趋势才是真正的朋友
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红利期结束,在长寿时代和全球通胀趋势的叠加下,个人和家庭的财富管理将成为关系到家庭未来幸福乃至整个家族几代人命运的重要规划。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在利率持续下行的今天,如何做时间与趋势的朋友?
在我看里,对于我们普通人一定要做好这五件事情。
第一,建立资产配置的信念,合理配置家庭资产。已经没有一种资产能够确定跑赢通胀,只有通过科学资产配置组合攻守兼备,才能有效保卫家庭财富。
第二,养成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存钱习惯,做到短期有急用钱,中期能解决大额支出,长期能锁定利率解决养老和传承等“灰犀牛”事件。
第三,对每种资产的优点、劣势了然于胸,合理做好家庭资产配置。
第四,尽早购买足额的养老年金、增额终身寿、终身寿险、储蓄型重大疾病保险等,用长期锁定的利率解决长期用钱的问题。
第五,年金险、寿险都是家庭储蓄的压舱石,确定的2.5%~3.0%的预定利率对未来而言是一个非常高的无风险收益,所以这类资产至少要占整个家庭资产的20%~30%。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从容赚取长期主义的钱才是保险的真谛。
豪不夸张地说,目前市场中在合同中能终身锁定收益的资产只有保险了,趁现在预定利率相对未来更高,一定要果断安排好医疗教育、养老传承等家庭风险保障,用无风险、稳定收益的保险资产为家庭建立坚实的压舱石,这样未来我们还能靠这份稳健的收益喘一口气,免于购买任何金融产品都必须面对的博弈的压力。
令人悲观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保险产品的利率也是逐步走低的。
珍惜收益,且买且珍惜。
本期作者 PROFILE
杨晶
● 美国RFC®注册理财规划师
● CFP®国际金融理财师
● 私人银行家执照CPB®
● 保险行业形象大使
● 福布斯优选理财师华北地区第1名
● 寿险行业精英TOP论坛金牌讲师
● 连续八年MDRT顶尖会员
相关推荐
专题编辑 / 山野
版面编辑 / 杨明雅
欢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或转发朋友圈,发表您的感悟,让更多人了解保险。
学习本期线上课程
请点击“阅读原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