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的译名

文摘   2025-02-05 14:07   安徽  

1784年,美国首次抵达了中国当时唯一对外开放进行国际贸易的城市——广州。由于美国对于广州的英文翻译人员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国家,当时的译员们根据其英文发音并结合广东话的特点,将其音译为“咪唎坚”。

中国古代对于国外名字的翻译,一般使用中性词。在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对美国有多个版本的称呼,如“米利坚”、“咪唎坚”、“弥利坚”、“育奈士迭”、“咩哩干国”、“咪夷”以及“花旗国”,而这些都不是现今通用的“美国”。

1833年,荷兰传教士郭实腊翻译为亚美利加兼合国,这是USA译名里首次出现“美”字。直到1913年,民国政府才在正式文件中确定将美国的名称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这一译名实际上蕴含了友好与赞美的意味,然而考虑到美国在历史上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样的命名似乎有些过于褒扬。

值得注意的是,在1844年中美之间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中,美国仍被称为“亚美理驾”。该条约开篇即写道:“兹中华大清国、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欲坚定两国诚实永远友睦之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之章程。”这表明在早期的官方文件中,美国的译名尚未统一。

《望厦条约》称米国为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

只有中韩两国将美国翻译成“美利坚”,日本和朝鲜仍然坚持“米利坚”这种译法,越南则沿用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民间对美国的称呼“花旗国”。即使日本、韩国、越南这些汉字圈的国家,近代翻译西方国家国名和地名的时候,也没有刻意美化,日本鼓吹脱亚入欧,但也是中性化地翻译西方地名和国名。

新时代的网友集思广益,如今对America翻译也是多种多样,如米国、丑国、墨国、大漂亮国、灯塔国、鹰酱、阿妹例假、阿蛮来干、系咩来嘎(粤语,意为是什么东西?)……等等。

随着清朝的衰落,在列强面前屡战屡败,开始仰视西洋。逐步改用“褒义词”翻译西方国名。例如1901年梁启超在《立宪法议》,美利坚、英吉利、德意志、法兰西译名都被使用。古人命名是非常讲究的,有很深刻的含义,名字改了,相对应的人事物都会变化。

民国时期某些大师,甚至故意美化西方译名,例如徐志摩把Firenze佛罗伦萨翻译为“翡冷翠”,从读音角度看不准确,但是竟然长期成为美谈,这不过文字游戏而已。又如Fontainebleau,徐志摩把它翻译为“芳丹薄罗”,而朱自清把它翻译为“枫丹白露”。前些年很多地产商的楼盘名称非常洋化,好在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了。

特别是Italy这个国名,在民国时期一直被译为“义大利”,那个地方穷山恶水出刁民,西方伪史假罗马的历史最早就是从意大利来的,都骗了我们几百年了,那的人怎么可能“义”大于“利”呢?应该叫“利大义”,利益大于节义还差不多。这些没有风骨学者的翻译无疑增长了崇洋媚外的风气,建国后有些人竟然把自己国家很优美的地名频频给改成了俗气的名字,从西方阴谋论的角度看,这些不是偶然的事件,是一步步坏我们的文化。

我们现在亟需学习古人的自信独立的精神,依据自身的判断行事。一个国家如何称呼其他国家是其主权范围内的事务,无需考虑霸权主义国家或某些崇洋媚外的精英阶层的态度。如果米国人对这种称呼不满,who care?中国以前反对米国的时候它们也没接受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用“老赖”、“酒鬼”等词汇来形容某些不良行为者,而不会征求他们的同意。只要社会上形成共识,这些称谓就会自然被接受并合理化。

如果大众逐渐开始使用像“米国”或“墨国”这样的称谓,随着这些称呼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最终可能会成为一种广泛接受的说法。类似地,美国总统特朗普也被网民赋予了诸如“川建国”、“懂王”和“大金毛”等绰号。同样地,有人将英国女王的首相约翰逊戏称为“小金毛”,这些非正式称呼并不需要得到当事人的认可。

反过来想一下他们称呼我们为“chinky”、“眯眯眼”、“中国佬”、“支那猪”、“低等下贱人”的时候,以及屠杀中国人的时候有没有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显然并没有。至少我们还没有屠杀过美国人吧,三年口罩把我们每个人搞得都民不聊生,这样称呼他们只能说是实事求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云居舍
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内在智慧;思索人生意义,探求宇宙真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