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世界巡航开启全球朝贡贸易

文摘   2025-01-16 00:00   江苏  

目前公认课本上讲的明朝“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实际上是唐朝“杨良瑶下西洋”的路线图,郑和是“全球巡航”,但其路线图被销毁了。根据南京出土洪保墓寿藏铭可知郑和团队是九次下西洋,现在的“下西洋”历史是后来篡改的。

郑和曾多次率领船队远航西洋,从永乐三年(1403年)持续到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九次。其船队规模极为宏大,拥有超过两百艘舰船,参与人员多达两万余人。这一壮举涉及复杂的后勤保障、卫生管理及航海导航等多方面问题,充分展示了当时中国古代科技所能达到的高度,远超同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能力。

基于郑和航海所积累的数据,在大约1430年左右,《坤舆万国全图》得以绘制完成。然而,后来有西方学者误将其归功于传教士利玛窦与李之藻的合作成果。实际上,这些早期探险者原本是从事非法活动的间谍,经过四百年的历史变迁,竟被美化为“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者,这种说法简直贻笑大方,令人难以接受。
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所率宝船共有62艘,其中最大的一艘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相当于现代长度的151.18米,宽度为61.6米,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该船共有八层甲板,配备九根桅杆,可悬挂十二面风帆,其锚重达数千斤,需要二百人才能操作启航,单船即可容纳千人。《明史·兵志》中亦提到:“宝船高大如楼,底部尖锐而顶部宽阔,能够容纳千人。”
梁启超也曾评价道:“据《郑和传》记载,建造的大船长度为四十四丈,宽度为十八丈,共有六十二艘,可搭载士兵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还原郑和宝船

郑和的宝船结构复杂,共设有8层甲板,在当时堪称世界领先的巨型船舶。它并非万吨钢铁巨轮,也未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系统,而是凭借风帆航行。然而,其规模宏大,载员数量众多,远超同时期其他航海探险活动中的船只。例如,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所使用的旗舰相比,郑和的宝船在体积上要大得多,接近万吨级别,可类比为现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核心舰艇。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郑和舰队由五种不同类型的船只组成:宝船、战船、坐船、马船以及粮船。其中,宝船是最大的一种,而战船则是最小的。每艘宝船的满载排水量几乎达到万吨,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庞然大物无疑是海上霸主,被视作全球最大的“浮动堡垒”。尽管西方国家后来花费数百年时间才掌握了类似的造船技术和航母建造工艺,但它们对于承认这种技术差距往往持保留态度。
虽然明朝时期的科技资料大多在明清交替之际遭到毁坏或遗失,但从海外流传回来的文献、民间保存下来的少量记录以及考古发现均表明,明朝确实拥有制造大型木质帆船的能力。英国海军领航员加文·孟席斯在其著作中提到,根据中国史书描述,郑和的旗舰“巨宗”号长44丈(约146米)、宽18丈(约60米),这一尺寸和比例在历史上极为罕见。据此推算,“巨宗”号的排水量将超过万吨,接近现代小型航空母舰的吨位。

郑和船舰队

此外,郑和船队还配备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火炮等重型武器。有传言称,在加拿大东部的路易斯堡曾出土过明朝时期的大炮,这进一步证明了郑和船队的强大战斗力。郑和每次出海的人数都超过了27,000人,远超后来西方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人率领的队伍规模。为了维持这支庞大的船队日常运作,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淡水和新鲜果蔬,总量超过百吨。相比之下,西方早期航海探险活动的人数通常只有几十到上百人不等。

郑和船队不仅规模庞大,而且组织严密,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据史料记载,从1405年开始,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航西洋,每次出行都有数百艘船只参与,人员总数达两万至三万人。郑和船队的存在类似于今天的多国联合特混舰队,其影响力覆盖了整个印度洋沿岸地区乃至更远的地方。郑和船队通过武力震慑和外交手段,有效打击了海盗活动,保障了国际贸易航道的安全畅通,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同时也为明朝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

郑和巡航舰队复原效果图

和的船队出海巡航,装备先进,把日本的倭贼和南海的海盗都打得落花流水,确保了世界贸易顺畅,也给明朝政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来朝贡贸易的国家至少有180多个,“百姓富裕,国库充盈”,国家也变得更强大。有史料说郑和航海让“贫民致富”,而奢侈品则是“国用充足”。

其实并不像《明史》所说:“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朝廷花的钱和外出贸易赚的钱相比,就像九牛一毛,并没有伤害到老百姓。文官集团是资本利益的代言人,他们觉得海外贸易赚来的钱都是国家的,所以才联合反对。     

永乐时期朱棣发动五征漠北、又征安南、修京杭运河、编纂《永乐大典》、迁都北京、修三大殿,再加上六下西洋,可以说文治武功全面开花。这些事情每一项都需要巨额资金,历史上能一次性做这么多事的皇帝只有隋炀帝杨广,他在国力强盛的时候还把大隋搞崩溃了。那么为什么朱棣在经历三年的靖难之役消耗了明朝国力后,还能做这么多事呢?这说明朱棣有钱支持这些庞大的工程和战争。那么,这笔钱从哪里来呢?除了千年不变的田亩赋税之外,唯一能让朱棣获得丰厚利润的方法,就是下西洋带来的贸易收益。如果下西洋赔本,那他也不可能去七次。有学者估计,郑和下西洋带来的贸易利益至少有20万两黄金,上千万两白银,是宋元两代市舶司收入十几倍。

郑和下西洋时,多采取以物易物的方法,从各个地方换取当地财物。《灜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记载爪哇、占城、锡兰等地的人们用中国瓷器、丝绸、铜钱等进行交易,而得到的是“淡金”、银子、黄金,还有宝石、犀角、大象牙等奢侈品,以及龙涎香、乳香等珍贵香料。在古代,由于地域辽阔货物流通困难,当地普通商品到了异国就成了稀世珍品。后来当西方殖民者踏入美洲与东方时,也是用他们平常商品换取当地香料与金银,因为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暴利。

郑和宝船内部结构图:加厚盔甲不怕撞,蚌壳玻璃好采光

椒是郑和下西洋交易中最重要的一种商品。在原产地苏门答腊,一斤胡椒只需0.25斤白银,但在欧洲市场上却要5斤白银,相当于直接翻了20倍!即使比原产地价格高20倍,在胡椒如同黄金般珍贵的欧洲,人们根本想象不到这个价格简直就是白送。一个明朝瓷盘可以换150把日本刀,而在东南亚19000件瓷器可以换6万斤香料。  

第一次郑和下西洋结束后没多久,胡椒价格就降到了每百斤10两银。随着更多航行活动及朝贡贸易的发展,胡椒价格越来越低,它逐渐普及到普通家庭,不再只是权贵享有。明代嘉靖年间,《广东通志》中提到:“自永乐改元以来,各种奇货重宝纷至沓来,以前没有过,现在库市满盈。贫民受命大量购买,有的人因此致富。而国家财政也更加宽裕。”

根据《大明会典》的记录,对外贸定价方面,“青花白瓷盘,每个500贯;碗,每个300贯”;而象牙这种名贵物品竟然只值“五百文”一斤,中国一个随处可见的小瓷碗居然比象牙贵数百倍。当然,在外国人眼里,这些瓷器才是真正的珍宝,而象牙等东西则被视为平常之物。这就是地域差异造成的大利润空间,两边各得其利罢了。  

当然,说起郑和下西洋,与那个全球大航海时代欧洲靠几艘破船土匪式掠夺完全不同。那么,为啥后来明朝就停止这样的赚钱买卖呢?宣德年间最后一次出海之后,其实英宗与宪宗曾经考虑再次派遣,但遭到了文臣们强烈反对。因为初期投入的钱来自户部、工部以及兵部,而回来后的利润却归皇帝所有,这对于六部来说显然是一桩赔本生意,自然会引发官员的不满。而之前整个过程中的交易活动中,大臣们不仅没获益,还遭受损失。因此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在众多官员反对声中,英宗与宪宗最终不得不放弃重启出海计划。  

这样一来,明朝对外贸易便转向由主要是南方士绅地主阶级主导起来,而士绅地主代表恰好也是那些反对继续出海的大臣。所以虽然郑和出去赚钱,可这些财富全进了皇帝口袋,大臣自然不会支持。如果当年皇帝能够慷慨一些,大臣格局再大一点,也许中国就不会经历近现代屈辱历史了。

云居舍
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内在智慧;思索人生意义,探求宇宙真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