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孙权命人渡美洲

文摘   2024-10-17 19:11   云南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刚称帝,想做出一些政绩以彰显功德,同时远交近攻,结交盟友壮大势力抵抗曹魏,又可获得更多海外资源。距离徐福到达美洲已经四百年了,他借鉴秦国的航海经验,也想增加对美洲的商贸活动。孙权命卫温诸葛直二人领兵万船队,穿夷州(日本海),最终到达亶州。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

黄龙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黄龙三年春二月,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明帝太和四年(230年)

三国时期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记载:

《临海水土志》曰:“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画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归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班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其地亦出铜、铁,惟用鹿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刃斧,环贯珠珰。饮食不洁。取生鱼肉,杂贮大器中,以盐卤之,历日月乃啖食之,以为上肴。呼民人为"弥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十馀丈,以着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闻四五里,如鼓,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饮食皆踞相对。凿木作器,如犭希槽状,以鱼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用大竹筒长七寸许饮之。歌似犬嗥,以相娱乐。得人头,斫去脑,驳其面肉,留置骨,取大毛染之,以作鬓眉发编,具齿以作口,自临战斗时用之,如假面状。此是夷王所服。战得头,着首。还,於中庭建一大材,高十馀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妻,同牢而食。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齿。”

唐魏王李泰撰《括地志》:“亶洲在东海中,秦始皇使徐福将童男女入海求仙人,止住此洲,共数万家,至今洲上人有至会稽市易者。”

《临海水土志》的文献就明确提到“夷洲在临海郡东南两千里”,“临海郡”是今台州市临海市一带,台州到日本九州岛直线距离差不多两千里。但方向不是东南是东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洋流的原因,如果认为夷州是台湾也不算是很东南方向,而且距离台北直线距离只有八百里,以当时发达的航海技术,能达到辽东再到台湾肯定不算什么难事,况且去台湾来回也要不了一年的时间。再者“士卒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为什么不返航呢?夏季,有西南季风和台湾暖流,返航没阻力。但却延迟一年多才返航?他们应该是航行到了大洋深处,想返航也没有那么快。

台湾和海南其实至少大禹时期就被发现了,秦朝时可能算是附属地区,现代学者通过研究竟然说三国时期孙权发现了台湾,访问台湾和当地的高山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数千高山族同胞慕中华文化心向祖国大陆,自愿随船队回大陆……不知史料从何而来?考古发现吗?原来台海一家亲自古以来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渊源,不得不惊叹专家学者们的才华。

退一步说,就算《临海水土志》文中说的夷州是台湾,但不一定是卫温、诸葛直所到达的“夷州”。我们再看文中具体描述便可得知,“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这种习俗估计只有日本人才有吧,共睡一大床,吃生鱼片的风俗日本也一直在传承,现在日本人很多地方还男女混浴甚至父女混浴。1872年的时候,日本政府才通过法令禁止妇女在公开场合裸体。

交会之产业,如今日本依旧很发达。三国时期日本是处在弥生时代,3世纪前期,出现了“邪马台国”,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邪马台有28个属国。也符合“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的说法。“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刃斧”,工具用石头磨成大量箭头、石刀。从记载上看来当时弥生时代日本的确是未开化之地,透漏着野蛮和暴力,更无伦理可言。

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齿。古代日本有凿齿”、“黑齿”风俗。《山海经·海外南经》中后羿曾经杀掉一个野人,名叫凿齿,可能是一个东夷部落。此外还有一个“黑齿国”。“凿齿是这个部落的代表性风俗,拔掉门牙或者将牙齿弄成锯齿状。日本考古学家发现过绳纹时代的凿齿”、“黑齿”现象,台湾也有这种习俗(所以不能说明,卫温、诸葛直所到达的夷州一定是台湾)可能是由中国东夷地区流传过去的。

夷州还有一种可能,是指夏威夷的“夷洲”。在夏威夷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帕科岩画考古保护区,位于大岛柯哈拉海岸(Kohala Coast)附近,共有一千余张夏威夷原住居民在数世纪前留下的岩画,比较详实的记录了古夏威夷人的出生及其它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可以了解当时夏威夷居民日常生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信息,其中就有记载吴国水师当年登陆夏威夷的岩画。

图这一幅岩画有4个古文字,可释读为:“吳帀,V吴”。左图“吳帀”,吴师,吴国水师。“V吴”,V,桅,吴国舰船桅杆。右图这些岩画文字为“帀吴”,“吴木”。右图“帀吴”,吴师,吴国水师。“吳木”,吴木。这是记录这个地方是吴国水师登陆夏威夷的地点,当年吴国水师的舰船遭遇风浪大多破损,许多人依靠船杆木头漂浮登上岛屿。由此岩画可以证明当年吴国水师是经过夏威夷的,而且途中遭遇了风浪,难以准时返回交差复命。夏威夷与夷州也有一个相同的“夷”字,很有可能“夷洲”就是指夏威夷,这也是到美洲的必经之路。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则通过比较“夷洲” 与“亶洲”的距离远近,“亶洲绝远,卒不可得至,”亶州用了“绝远”形容,意为非常遥远,日本、吕松都算不上绝远。徐福当年所到不还之处,说明了卫温、诸葛直不能到达“亶洲”,而只能到达较近的“夷洲”,更确证了日本就是“夷洲”的可能性。又有吴人《外国图》记载:“亶洲去琅琊万里”,根据距离分析更不可能是日本,绝远加万里以上只可能是美洲。最早记述倭国的《后汉书》是把亶洲与日本区别开来的。

从字形上看亶和澶,亶也通澶,我忽然想到了“廪”,他们的字根应该是“㐭”。㐭就像食物放在罐子里的一幅画,像露天堆积的粮垛。后来在㐭上加广加禾成为廪,廪指粮仓后引申指粮食。这几个字都和粮食有关。《说文解字》记载:“亶,多谷也”,澶《国语辞典》:“水静止不动”;《集韵·平声·仙韵》:“澶,水静貌”;《吴都赋》注曰:“澶恬,安流貌”。说明“澶”不仅有粮食,还有湖泊河流之义。我又顺着想起宋朝“澶渊之盟”中的“澶渊”,《说文解字》记载:“澶渊即繁水”,位于古澶州河南濮阳境内的著名大水泊“繁渊”又叫“龙潭”或“龙渊”,均指濮水之滨的湖泽大潭历经大旱而从不枯竭的黑龙潭。

由此分析,亶州是食物充足之地,那肯定有很多良田耕种,气候应该适合居住,雨水丰沛,还有大的湖泊,湖泊里还有龙,大旱也不干涸,说明龙很灵验。已知的条件综合一对比,应该就是扶桑美洲,这都符合“平原广泽”的要求,扶桑是上古灵地,亶州也是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美洲有482万平方公里的大平原和24.5万平方公里的五大淡水湖泊(应该有不少龙,算是灵地),而且从美洲土地肥沃,有很多高产量的农作物。而日本地形狭长多山,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徐福东渡前日本就是原始社会。所以亶州就是美洲。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千年前,山东地区的东夷人已经去过日本。九州岛冲绳岛均有出土燕国刀币,可见燕国早已与日本有紧密联系。倭这个字对日本专用了两三千年,不可能后世又改成亶洲。

东汉光武皇帝刘秀时期,日本遣使朝觐。光武皇帝授以东夷金印,赐名以倭。台上附蛇形钮,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后来魏明帝曹叡于景初二年(238年)见过倭奴弥生时代邪马台使臣,给日本封了个王爵,也赐给倭奴一个金印,刻有“亲魏倭王”四个大字。从东汉初到三国曹叡知道日本两百多年,乃至更早三代时就称日本为倭,孙权当时应该不会以日本为亶州,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而且以亶州为倭国也无据可寻。《临海水土志》是230年写的,孙权下令出海也是230年正月,是不是出海经过日本的见闻录呢?

夷州亶州按照潜在思维分析来看,应该是属于同一个方向的,而不是台湾日本两个相反的方向,如果孙权要去这两个方向,应该是派两路人马去寻找,而不是派一队人往南北不同的方向走。

其实从山海经的卷名也能判断出日本和扶桑的区别,倭国在海内北经,朝鲜在海内经,扶桑在大荒东经。如果日本是扶桑应该在海内经里面,但扶桑在大荒东经说明扶桑相比日本更远更偏僻,所以扶桑只能是美洲。1940年,原中国驻法国巴黎总领事廖世功先生以精深的知识和广博见闻著文论证徐福渡海得“平原广泽”为王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北美平原。

此外,还有学者根据更早的中国史书资料来印证古代中国人与美洲有来往。

其一,东汉人郭宪所著(一说是后来的六朝人伪托)《汉武洞男记》中及《唐书·文艺志》载:“汉元封五年,勒毕国贡细鸟,以方尺玉笼盛数百头,大如蝇,其状如鹦鹉。”

有人认为,这条史料中的“勒毕”系行文误倒,应是毕勒,与秘鲁二字音似;至于细鸟,则是指拉美特有的蜂鸟。

其二,郭宪的同代人苏鹗所撰《杜阳杂编》载:永泰元年,东海弥罗国贡碧蚕丝,云“其国有桑,枝干盘屈,伏地而生,大者亦连延数十里,小者亦荫百亩”。“虽并十夫之力,挽之不断”。

有人认为,这条史料所说的“弥罗”与秘鲁几乎同音,当指现代的秘鲁;至于文中所说的“桑”,亦是指当地产的龙舌兰纤维。

这两条史料中所提的“勒毕国”和“弥罗国”,倒是与“秘鲁”一词音近,而对“细鸟”和“桑”的描写,也颇像蜂鸟和龙舌兰纤维。

梁启超王国维的弟子——考古狂人卫聚贤在《中国古代与美洲的交通大事年表》考证齐桓公在阿拉斯加寻觅美洲虎皮,孔子亲见向日葵与红木,徐福三次远航美洲,墨西哥向汉武帝进献蜂鸟,由此看来不是空穴来风。《春秋·僖公十六年》记载“六鶂退飞过宋都”,鶂即美洲特有的蜂鸟。殷朝被灭后,部分殷人逃到北后,回国观光带回六只蜂鸟,齐桓公为纪念此次远征,特在旗上绘制蜂鸟图。耶元前656年,齐桓公为采美洲虎皮到阿拉斯加,中美交通开始。那六只蜂鸟是耶元前644年美洲人送来的。《左传·僖公十六年》也有“六鷁退飞过宋都“的记载,此处的“鷁”即为殷人后裔带回的蜂鸟。

亶洲虽然绝远,孙权派二人没有成功,但民间还是有很多人去了又回来过的。孙权操之过急,总想毕其功于一役,缺乏秦始皇的耐心。徐福东渡,也并不是一次成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不诛二人,继续支持其航海事业,历史也许可以写。

据说吴灭时也有一部分人乘船去了亶洲,历代王朝灭亡时遗民都有逃亡海外的经验,从黄帝到满清都。夏朝末年,商汤打败夏桀的时候,就出现过越海而逃的事件。秦始皇灭齐的时候,田横也曾率领500壮士越海而逃。

故《尚书大传·汤誓》记载:“桀日‘国君之有也,吾闻海外有人’,与500人俱去。”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商纣王的叔父、太师箕子不愿为周臣,遂率领弟子与一批殷商遗老故旧五千余人从今天的胶洲湾渡海,抵达今日朝鲜半岛,创立了箕子朝鲜。殷人东渡时,他们先进入日本海,借助黑潮、北太平洋海流,然后在洋流推动之下,最终抵达美洲,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最大。攸侯喜率领大军坐大船出海逃亡,顺着洋流向东飘行,一路上经历了生死,无数人丧命途中,余下的一部人终于活着坚持到达了南美洲登岸,在那边定居下来。

随着他们的足迹不断由美洲大陆扩散,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他们每到一处,逐渐与当地部落融合,产生了奥尔梅克、玛雅文明和印加帝国文明。

中国其实也是个航海的民族,自古造船技术就很发达,而且民间很多海外贸易航行历经各朝代一直从未断绝,只不过一般没有被官方载入史册。

亶州的资料还是比较难查的,我找了好久才发现一些线索,查到的大部分文章是现代学者的误判,不禁让我怀疑是谁的水平有问题?是没读过山海经?是对自己祖先不敢相信?还是搞历史虚无主义?是故意而为之?抑或是纯粹无知?另还有一个感触,如果不够强大,真的没有自己的文明历史记载,像台湾斯里兰卡印度非洲等等如果不是中国人去,最早的历史都不知道,也不会有什么记载,亦如百年前的中国在世界上毫无话语权。如果不够强大,国外也难知道中国还有辉煌的文明。中华民族自古即有勇敢探险精神,后人不仅应该熟知,更应弘扬光大。

云居舍
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内在智慧;思索人生意义,探求宇宙真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