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陵墓碑透露美洲殷商讯息

文摘   2025-01-30 09:20   安徽  

如果说朱元璋没有文化不识字,那是小时候的事情,谁一生下来就识字呢?不都是后来学的嘛。看看他写的《咏雪竹》:“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首诗已经初露霸气了,如果再看他的书法,那种气韵独具特色,不是一般室内书法家所能比的。这些更说明他学习能力强,特别是他写的《皇陵御制碑》,是少数仅存没有被销毁的文物,文采盎然,真情实感,读着真是让人潸然泪下。而且碑文最后必彷佛於殷商还透露出关于美洲的信息。

太祖朱元璋亲撰《御制皇陵碑》最后说:

“欲厚陵之微葬,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藏。於是祀事之礼已定,每精洁乎蒸尝,惟劬劳罔极之恩难报,勒石铭於皇堂,世世承运而务德,必彷佛於殷商”。

朱元璋原本打算以隆重的仪式重新安葬其父母,但风水师认为墓地汇聚了山川灵气,不宜轻易变动。因此,他制定了详细的祭祀礼仪,按时供奉精美的祭品。朱元璋深感父母一生辛劳、养育之恩难以报答,特此铭刻碑文,立于皇陵之前,表达对父母的敬意。他希望子孙后代能够遵循天道,施行德政,效仿殷商。

然而,《明实录》中记载,朱元璋在制定服制和礼仪时,主要参考了周、唐、汉等朝代的规定,并未提及殷商。在《明实录》中,商汤的地位并不突出,仅在祭祀历代帝王时被提及。那么,为什么在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御制皇陵碑》中会出现“世世承运而务德,必彷佛於殷商”这样的表述呢?

再看朱棣的《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文》,其中提到:“间承旱潦,殷王自责。驰赈以恤,靡遑寝食。致中兴和,昭受多福。”这里的“殷王”是谁?明朝诸位亲王中并没有被封为殷王的。显然,这个“殷王”不可能是朱棣自己,因为他是皇帝而非王。这段碑文似乎暗示了一个经常遭受天灾的王国,而明朝给予了大力援助。美洲中央大平原冬季多暴雪,夏季多台风的确经常受到天灾。

这些描述可能与美洲殷商有关,但由于前后文信息不足,目前尚无法得出确切结论。如果涉及美洲殷商,则可能意味着元朝并未完全征服美洲,因此美洲保留了《山海经》中“君子国”的传统。朱元璋所说的“世世承运而务德,必彷佛於殷商”或许与此有关。此外,美洲的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因此有“间承旱潦,殷王自责”的说法,而明朝则提供了大量援助。

明朝皇陵有一个显著特点:十三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墓碑上刻有《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文》,其他皇帝的墓碑上均无碑文,甚至有些连墓碑都没有。从第三个皇陵开始,后续六座皇陵既没有碑文也没有墓碑。

这与《明实录》中强调恢复夏商周汉唐制度和荣光的明朝形象不符。合理的解释可能是,这些碑文曾经存在,但后来被抹去或毁掉了。因为这些碑文中很可能记录了明朝的真实历史和伟大功绩。

据“北极观物”博主的观点,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夏五月,明昭宗亡于吴三桂之手后,郑成功也在同年病逝。随后,部分明朝军民效仿前朝,开始了向美洲撤退的行动。他们先到达济州岛、石垣岛(古称信觉)、阿留申群岛及夏威夷等地,定居生活,后建造大船探索阿拉斯加航线,最终在水潮峰登陆,一路南下至加州地区。

此外,朱元璋并没有殉葬嫔妃,殉葬的历史应该是满清编的故意污蔑他的。殉葬制度早在西周就已经废除了,明朝一直着重恢复汉文明,怎么可能还会开历史倒车呢。如果要恢复殉葬制度这么重要的事情,应该有很多史书记录的,可是并没有关于殉葬制度条例恢复的记录。朱元璋的遗诏中也没有殉葬记录,包括他儿子朱标死后也没有殉葬记录,完全是清朝一帮文人的强加臆想,把整个明朝皇帝黑了个遍,却一直鼓吹所谓的“康乾盛世”,真是蛮夷诈言九万里。

明亡后,所有科技资料被西方传教士窃取并带回本国,同时组织中国学者进行翻译,这一过程持续了两百年。由此,西方迎来了工业革命,迅速崛起。相比之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汉人和汉文化的发展,导致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大明一鲸落,西方万物生。鲸落是鲸鱼回归大海的一种形式,当鲸鱼在海洋中死去,尸体最终会沉入海底,成为深海各种生物生存的绿洲,这是它留给大海的一份深情。明亡后,所有科技成果被西方窃取,大批量带回本国并销毁原本,同时组织中国人大量回国翻译,时间长达两百年之久。

由此西方“产生了”工业革命,迅速崛起。清朝闭关锁国,不认为自己是汉文明的一部分,清朝遏制汉文化,中国由此一落千丈,直至三百年后,如今才慢慢恢复。

云居舍
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内在智慧;思索人生意义,探求宇宙真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