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不是现在一般认为的太监,他并不是阉割过的人。太监、宦官、阉人这三个词意义都不同,后来却混为一谈。太监是官职,一般宦官还不能叫太监。宦官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不一定是阉人。阉人则是去势的,生殖功能不完整的人。
明代宫廷内外设有十二监,我们熟知的有国子监、钦天监、司礼监、内官监等等。只有这十二监的掌印及其重要助手才是真正的“太监”,太是最高级,监是监察监督,所以太监是内官监中最高级别的官衔,意思为最高级别督察。官阶为正四品。级别往下依次是少监、监丞、奉御、长随、典簿。太监少监的官职就像钦天监的监正监副一样,是职位的高低之分。《明史·职官志三》有载:“钦天监监正(正五品),监副(正六品)”。
明朝的太监沿袭唐朝太监尚武风格,唐朝最有名的太监高力士,文武双全,人如其名,金刚力士,史载他“善于骑射,一发而中,三军心服”。明朝的太监各方面能力也很强,有名的外族太监也很多,为开发、巩固边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不是像清朝的那种娘娘腔,清宫剧辫子剧《康熙王朝》中太监王德全是真正的阉人,却被虚构美化成能杀敌智勇双全的人物,不得不说满清遗毒害人不浅,美化清朝真的是“不遗余力”,真正的英雄却改成阉人,实在颠倒。
郑和是色目人,名门之后。在《故马公墓志铭》记载郑和的父亲马哈只“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在洪武年间与云南远征军战斗中丧生。虎父当然无犬子,燕王府中有个著名的相士袁忠彻,记述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行如虎步,声音洪亮”。郑和形象好,人聪明,又勤劳,燕王朱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没有让他干端茶倒水干杂务,让其担任贴身侍卫。
郑和后拜姚广孝为师,姚广孝慧眼识人,不图名利,是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功成身退孑然一身,却被后世污蔑为“妖僧”,这显然不公平。郑和学习易经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众术,儒释道回等等各教皆通;靖难之役中英勇善战,颇有帅才,真正是文武双全。否则朱棣是不可能将下西洋这种巨大任务交给他的。在大海中航行,是需要高超的航海技术的,还要领导几万人军队经常战斗,显然不是常人能所做的。
郑和航行全世界,堪舆全球天文地理,完成真正的“地理大发现”;对外开启全球朝贡贸易,为明朝带来巨大经济利润;九巡全球“宣德化而柔远人”,为国扬威,播种友谊,传播文化,多谋善断,声名远播。为国奉献终身,最后是病逝在航行途中。在他去世后,宣德皇帝钦封其‘三保太监’称号,还御赐墓地,修建大型墓葬,并对其后裔御赐世袭爵位,显示了对郑和的极度宠信。郑和官至南京守备为首都最高军事、行政最高长官。如按照明朝官制,其官位或权职应为或相当于正一品或从一品。
2012年4月,《扬子晚报》报道了在南京发现的一尊郑和黄花梨雕像,该雕像展现了一个高大威武的郑和形象,与后世所描述的那种柔弱、猥琐的宦官形象截然不同。据南京艺术史研究学者盛华杰先生考证,这尊雕像是明代早期宣德年间由宫廷制作的。雕像中的郑和站立着,头戴官帽,目光炯炯有神,面带微笑,身穿官服,腰间系带,脚蹬朝靴,抬头挺胸,双手背于身后。从这座雕像来看,郑和显得英俊潇洒、落落大方、胸怀坦荡、气宇轩昂,完全没有太监那种卑躬屈膝、畏缩不前的样子。
郑和黄花梨雕像和历史书上对比
所以明代不是所有宦官都是太监,真正的太监、阉人和宦官混为一谈的是清朝。清朝取消宦官称谓,一律称之为太监,至此太监一词才与宦官完全同义。所以把太监认为是阉人是清朝才有的事情,郑和不是阉人,他有后代,是清朝故意歪曲抹黑的,由此误导大众。
上古时称男人为夫君,在妻子这儿丈夫是君,古时称相公,降了一级,从君变成了相,但也是当家的,近代称丈夫,从相变民夫了,一丈之夫嘛,干活的,现在叫老公,从君降成了夫,就够低了,但现在呢,直接腌了,称丈夫都叫老公,老公就是“公公”,是清朝阉人的称谓,中国男人从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变成了阴柔猥琐的“公公”。而且网络上兴起“女权主义”,捧杀女性,大搞性别对立,鼓励阴盛阳衰。这不是阉割郑和,而是阉割我们的文化,阉割我们的民族。我们可不能接受这种文化阉割。
郑和的功绩本该名垂千古,却被清朝篡改销毁资料档案,身世经历都无法真正了知,全球航海伟大的外交事业也被缩改成下西洋,清修明史书中一笔带过。如今中国复兴国际地位提升,提出“一带一路”外交政策,更要还原郑和这样伟大历史人物的真实情况,有着丰富宝贵的历史经验供后世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