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和大禹铸鼎的故事

文摘   2024-10-07 11:11   云南  

《史记·封禅书》记载: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

黄帝晚年的时候,命人开采首阳山的铜,在荆山脚下铸了一只鼎。鼎铸成后。就见有一条盘曲夭矫的巨龙,从天空降落下来,垂着颈下的胡须,来迎接黄帝。黄帝乘上龙背,身边的臣子及后宫的嫔妃跟随上去的有70多人,那龙就腾空而起,升天而去了。还有些小臣,没能上去,就拽住龙的胡须,结果把龙须都扯断了,把黄帝用的神弓也从龙身上弄掉了。他们只好眼巴巴地望着高空,目送黄帝跨飞龙消失在蓝天里。黄帝已经上了天,这些人就抱着龙的胡须和黄帝的神弓号啕大哭,所以后代就称这地方为鼎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中作鼎胡,胡即指胡须),称那张弓为乌号。

大禹治水功成,铸九鼎定九州,但后来由于战乱九鼎不见了。《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墨子·耕柱》记载九个大鼎可以“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藏,不迁而自行……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战国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记载:“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不过它记载的“九鼎”大如天,称九万人才可以搬动一个鼎,要想移动九鼎,需要八十一万人。

周成王继位,得“大禹九鼎”而迁到陪都洛阳,以示天下牢牢掌握在周天子手中;耶元前256年,秦军攻破洛阳,“大禹九鼎”落到秦王手中。次年秦昭王命人将“大禹九鼎”运到咸阳,半路其中一只落到彭城(今徐州附件泗水之中),久寻而未果。

墨子是高科技、黑科技的代名词,墨家应该是不会说假话的。大禹开山、秦始皇造那么大规模的工程陵墓绝对有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高科技工具。但是随着私欲的膨胀、人类的堕落、德不配位,这些技术和工具就消失或故意销毁了。真的神奇的东西,有用却没有利润的东西,可能不一定是好东西。参考唐密、清洁能源、中医等等,都被故意削弱乃至消失。

九鼎或许并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鼎,它除了具有王权象征的代表意义之外,或许还有其他作用,九鼎中可能隐藏着很多上古文明的秘密。历史向来薄古厚今,加之西方对中国历史的否定,和国内学者的崇洋媚外,对这些历史如今变成了神话。

古代的文明远超现代想象,再举一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耶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汉书·五行志》也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秦代一石约折合现今三十七点五公斤,如果以此推算,十二个大铜人至少重达四十五万公斤。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十二个如此巨大的铜人?以前是用什么样的技术造出这么大的金人?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不是现在说的理解不了的就是封建迷信,那些真的是怪力乱神吗?可惜很多古籍资料在历代战火中被销毁,否则现在我们也不会这样迷信。封建是西方给我们定义的,秦朝之后我们就是中央集权了,不是封建社会了,秦始皇的郡县制一直沿用到现在。现在我们过度外求物欲对自身是牢牢禁锢,智慧不够还以洋为尊,不看经典更理解不了古人,所以产生怀疑,一代代传下去就变成遥不可及的神话。
文化断层已经非常严重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所有几千年的传统都被说成是迷信,是故意有人想让我们放弃历代相传的宝贵文化,殊不知盲目相信科学才是最大的迷信。

云居舍
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内在智慧;思索人生意义,探求宇宙真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