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堪舆全球天文地理,开启真正大航海

文摘   2025-01-08 20:08   云南  
明朝建立后,恢复了汉族的正统地位。当时,许多地区和国家都归顺于明朝,包括美洲的殷商诸国(今南北美洲,最高行政长官为殷王,其居民为原殷商移民)、大秦诸国(涵盖今阿拉伯半岛、叙利亚及土耳其,居民为原大秦移民)、大吕宋国(位于今西班牙地区,居民为南宋移民)以及吕宋国(今澳大利亚,原南宋移民,后来这些移民分散至菲律宾群岛,被称为吕宋华人)。这一时期,全球几乎所有地理气候好的地方都有华夏民族的身影,明朝疆域远超现代所认知的版图范围。除了南北极地区外,明朝通过三宣六慰司、藩属国和海外行省几乎涵盖了全球大部分区域。

《坤舆万国全图》上记载:“大明声名文物之盛,自十五度至四十二度皆是,其余四海朝贡之国甚多,此总图略载岳渎省道大略,余详统志、省志,不能殚述。”

这句话描述了明朝时期的强盛,特别是在北纬15度至42度之间的广袤区域,众多国家向明朝朝贡,明朝的声名和文明都极为显赫,体现了明朝在当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坤舆万国全图》仅简要展示了重要地理信息,如山脉(岳)、河流(渎)以及省道(即主要行政区划),更详细的信息被记录在统志和省志中,这些文献包含了更为详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信息,无法在此一一赘述。

 明朝时期,中国对世界的地理认知已经开始逐渐扩展和完善,尤其是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和朝贡体系,明朝得以了解更多关于国外的信息。明朝的强盛和开放政策也吸引了众多国家前来朝贡,这不仅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也奠定了明朝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明天启年间的中国地球仪,明朝早已完成全球地理探索

明英宗朱祁镇作《大明一统志序》:“朕惟我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混一天下。薄海内外,悉入版图。盖自唐虞三代,下及汉唐以来,一统之盛,蔑以加矣。顾惟覆载之内,古今已然之迹,精粗巨细皆所当知……而凡天下之士,亦因得以考求古今故实;增其闻见,广其知识。有所感发,兴起出为世用,以辅成雍熙泰和之治,相与维持。我国家一统之盛于无穷,虽与天地同其久长,可也。于是乎序。”

明朝莫旦在《大明统一赋》:“于是四方之所延袤,道里之所纪极,霜露之所沾被,日月之所出没,寸天尺地皆入版籍,天下一统……虽然词意鄙凡,不足以铺张盛美而追配古作,然事皆实录,不敢凿空杜撰,以为欺诳……观其得国,远过于唐宋,行师名正于汤武。申明五常,世皆复古。
御制大明一统志序

《明史·成祖本纪》“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大明的疆域才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国。一统天下并不是夸张,后来西方殖民者继承的就是大明在海外的疆域。而满清控制了所谓的“两京一十三省”本土疆域,满清除了消灭汉族文化,还扶植西方殖民者在晚清后期一起瓜分中国的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和经济遗产,导致中国近百年来都一蹶不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卓绝的付出,如今才慢慢恢复一些元气。

在明朝的行政区划中,这些所谓的“国”实际上更接近于行省。考虑到殷商、秦朝和宋朝都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并且都认同大一统王朝的概念,因此可以将当时的殷商人、秦人、吕宋人等视为类似于今天的四川人、湖南人或广东人。关于向明朝进贡的国家数量,《明史》记载为三十国,但实际上可能远不止此数。值得注意的是,《明史》由清朝编纂,在这一过程中,清朝可能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例如将吕宋称为“国”,这可能是出于政治或其他目的的篡改。

并划分了布政司级别的行政区划。这种说法基于一个关键证据:所有西方地图在记录地理信息时,只有中国使用了“行省(PROVINCIA)”这一术语来标注行政区域,而其他任何地方或国家的地图上均未出现类似的标注。“PROVINCIA”对应的是中国的“布政司”,即省级行政区。

《职方外纪》载:“其土音各种不同,有一正音,可通万里之外。凡天下方言,过千里必须传译,其正音能达万里之外,惟是中国与孛露而已。”

孛露即今秘鲁,秘鲁布政司。所以《职方外纪》说秘鲁与中国语言之间无需翻译即能相通。而清朝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坤舆图说》,把《职方外纪》这小小的一段话都删除了。秘鲁与中国有着非常深的渊源,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秘鲁于震后头七宣布,5月19日这天为“全国哀悼日”,现在秘鲁也有很多人自称是中国的后代。

加文·孟席斯在《1421中国发现世界》里说:“直到19世纪晚期,秘鲁的一个山村里的村民仍讲汉语。满山都是证据……它的影响范围如此之广和深,人们几乎可以称那个时代的南美大陆为‘中国美洲’”。

台湾的金荣华曾去墨西哥的一所大学教书,他在墨西哥发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古迹,他还发现了很多秘鲁印第安人的村子是以中国形式来命名。比如,光“王家窑”村,他就找到了4个,以“齐家老窑”来命名的,有7个之多。美洲的土著人都是以玉米和面粉为主食,但在秘鲁,他发现有70多个村子是以吃大米为主的,这和中国人的习惯一模一样。

PRO就是省的缩写——美洲行省

《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六说:“辛未,靖海侯吴祯还京师。先是,祯督饷定辽,因完城练卒,尽收辽东未附之地,至是乃还。上曰:‘海外之地,悉归版图,固有可喜,亦有可惧。’祯曰:‘陛下威德加于四海,夫复何忧?’上曰:‘自古人君之得天下,不在地之大小,而在德之修否。元之天下,地非不广,及末主荒淫,国祚随灭。由此观之,可不惧乎?’祯对曰:‘圣虑深远,臣愚不及此。’”

从《明实录》看,靖海侯吴祯曾“尽收辽东未附之地”,朱元璋回应称:“海外之地,悉归版图”。这里提到的“辽东”为何被称为“海外”?有学者推测,这一表述可能暗示了当时对地理认知的局限性,甚至可能包括了对美洲部分地区的误认。否则,“尽收辽东未附之地”的说法就难以解释得通。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关于海都溃逃路线的具体信息已被删除或扭曲,导致我们难以确切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
明永乐九年(1411年),明朝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驻军规模达二十多万,其势力范围延伸至北冰洋。当时正值小冰河时期,白令海峡被冰雪覆盖,无需船只即可通过冰面穿越。在此背景下,明朝不仅派遣郑和船队出海远航,还在陆地上派出由女真向导带领的奴儿干都司军队,最终抵达美洲,并在几年内完成了地图绘制工作后撤军回国。明朝部队曾在加拿大修建运河,具体细节将在后文详述。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正统地位,洪武皇帝承认了元朝的合法性,并昭告前朝的海外行省及藩属国,接受他们的朝贡并开展国际贸易。根据《明史》、《明会典》、《明实录》等官方史料,以及《西洋诸番志》、《外夷朝贡考》、《大明一统志》等文献记载,明朝拥有约180个附属国。当时的海上航线已经相当成熟,沿袭了宋元时期的路线,广州、泉州等港口的市舶司往来船只频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汇聚于此,形成了繁荣的贸易景象。
清朝曾将明朝熊志学刊刻的《函宇通》列为禁书,该书包含《格致草》和《地纬》两部分,分别涉及天文和地理知识。后来,《函宇通》被篡改为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所著的《职方外纪》。书中保留了珍贵的郑和航海记录,尽管大部分资料在朱棣驾崩后被销毁,但仍有部分内容被传教士带走保存。这些记录中明确提到了从美洲返回中国的两条航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若从东而来,自以西巴尼亚(西班牙)、地中海、过巴尔德峡,往亚墨利加(美洲)之界,有两道,或从墨瓦蜡尼加峡,出太平海;或从新以西巴尼亚(西班牙占领的墨西哥)界泊舟,从陆路出孛露海(即从陆路到南美洲秘鲁),过马路古、吕宋等岛,至大明海,以达广州。

然从西来者尤多,西来之路,经九万里,行海昼夜无停,有山岛可记者,则指山岛而行。至大洋中,常万里无山岛,则用罗经,以审方。其审方之法,全在海图,量取度数,即知海舶行,了如指掌,百不失一。

明初,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随行人员马欢撰写了《瀛涯胜览》,费信著有《星槎胜览》,巩珍则完成了《西洋番国志》。这三本书籍不仅表达了明朝希望“宣扬德政,怀柔远人”,加强中外联系并共同享受和平的愿望,还详细记录了各国的气候条件、特产差异、疆域制度等内容。书中还描述了远洋航行中使用指南针导航的技术细节,并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经济活动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海外各国的社会状况,极大地拓宽了明朝对世界的认知视野。这些文献不仅展示了中外交流的历史成就及其意义,也彰显了中华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体现了强烈的世界观意识。
清代禁书《函宇通》记载明朝时关于北极南极介绍(图片来自昆羽继圣)

《格致草》中提到的一张名为“一统志舆地图”的地图,描绘了所有属于明朝的遥远属国。在这张地图上,海南诸国仅被视为明朝的邻近区域,而从闽广向南延伸六千里的地方仍被认为是中华门户的一部分。因此,那些万里之外的属国实际上覆盖了近乎全球的范围。根据历史记载,四大汗国均向明朝称臣,证明了这些遥远属国的存在并非虚言。
此外,《地纬》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舆地图”,因此,“一统舆地图”很可能就是著名的“坤舆万国全图”。从“一统”和“属国”这两个词汇来看,这张地图正是中国自行绘制的全球地图。
后文将介绍《坤舆万国全图》的情况和地图中关于地名的一些独属于中国的文化“密码”。

云居舍
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内在智慧;思索人生意义,探求宇宙真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