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为议程回顾与精华观点,《吴声造物》与你分享:
主题演讲
越边缘越主流:小兴趣的大生意
▍小兴趣商业,为什么是「越边缘越主流」
一个兴趣圈层的形成都是从边缘开始,源于一小群人的热爱。数字商业的基础设施,社交网络、线上社群载体、垂直电商、供应链效率等,让兴趣消费不必走向大众才有机会,而是深入服务好一个兴趣圈层,成为这个兴趣圈层中用户认可的「主流」,就有可能获得好的商业回报。
2020年底泡泡玛特上市是一个标志事件,小兴趣中长出了一家上市公司;多抓鱼刚过7岁生日,从二手书开始,多抓鱼始终深入在循环经济的品类赛道,而循环生活方式也逐渐成为逐渐主流的消费精神;得物是从球鞋开始的垂直电商平台,到现在被定义为「00后密度最高的交易平台」。
这些大家熟知的品牌,都是「小即是大」的代表——足够饱和地解决真正小的问题,商业价值的大也将浮出水面。
▍如何理解「小兴趣的大生意」
小兴趣商业背后,是由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消费精神与商业逻辑在推动。
作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小兴趣,是每个个体社会身份和兴趣身份的平行时空。work hard,play harder,在小兴趣的身份中,有自我和自洽的立场,有相对笃定的决策标准,在属于自己的兴趣圈子中极强的有分享的意愿,但往往不会主动破圈。
作为年轻人消费精神的小兴趣,是对自我的表达。消费是表达自我的行动,也是表达自我的身份符号。因此小兴趣品牌首先要具备独立的态度、风格与意义感,更要与用户不断共创社群文化的新表达。
作为品牌方法的小兴趣商业,三个方法关键词「热爱、仪式感、KOC社群」。热爱,小兴趣品牌一定是用户成就的品牌,往往从社群中长出,小兴趣品牌的创始人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领域的深度爱好者;仪式感,小兴趣品牌具备极强的原创内容能力,不断建设独特的社群文化和圈层仪式感;KOC社群,找到一个小圈子的关键人,在「同好」之间产生更快、也更深入的联结。
▍小兴趣商业的「桃花源」
《LAUNCH首发》的学术顾问吴伯凡老师用「桃花源」来比喻小兴趣商业「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它与现实世界平行,一旦深入进去,你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2022年《LAUNCH首发:小兴趣商业》出版时,提出过一些商业趋势判断,作为当时还不足够显性的趋势信号,在2024年的当下我们已经看到非常有代表性的品牌们。
趋势一,品牌即品类的符号主义。城市骑行品牌RE而意、重新定义纸胶带的mt masking tape、以极限精神注解可持续责任的巴塔哥尼亚Patagonia......被品牌定义的品类,在小兴趣商业中被更加突出地彰显。
趋势二,打造小兴趣目的地是实体商业探索新方向。THEBOX朝外、INS新乐园、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实体商业越来越不依赖于大众意义上的流量,而是更深入圈层,成为特定人群的精神地标。
趋势三,小兴趣综艺等文娱类产品爆发。当观众对大量同质化严重的文娱节目审美疲劳,一批围绕小众爱好、小众运动的综艺、自制剧、纪录片等将随之而来。小宇宙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度播客趋势」之一「通过声音连接运动同好」,跑步、户外、攀岩、骑行、马拉松、登山、露营、滑雪、潜水、冲浪等为关键词的播客,搜索量同比增长104%,单机播放量增长37%。
趋势四,小兴趣商业推动新职业。玩偶修复师、BJD娃娃化妆师、海娜手绘师......小兴趣商业真正让热爱与职业精准结合,极大激活个体创造力和商业新价值。
新品牌与新场景:「凑热闹」的兴趣消费集合化
Q:今天的主题是兴趣型商业,GARMIN智能手表的用户及使用场景是非常典型的兴趣型代表。想听您从GARMIN品牌和产品出发,谈谈如何从个性化的需求满足者,走向普世性的消费引领者?
A: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给大家先分享一下,今年已经是GARMIN成立35周年了。作为一个智能穿戴品牌,GARMIN的发展历程非常独特。GARMIN的产品切入点非常符合今天的话题,我们确实是从一些非常小众的市场开始切入。比如,现在大家可能都使用手机上的导航APP来开车导航,但在更早的时候,我相信应该还有人记得有导航仪。GARMIN一直以来都是做GPS相关产品起家,无论是船上、飞机上还是汽车上。GARMIN从这些细分市场切入,逐渐发展到今天我们熟悉的穿戴式产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工程师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不能更轻便、更便于携带,同时记录用户的轨迹和速度等信息。这就是GARMIN从细分领域切入到大家生活中的品牌。无论是跑步、骑行还是潜水、户外徒步等领域,GARMIN都有深入的切入。GARMIN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细分垂直领域切入到大家生活中。
Q:当下,城市体育活动十分活跃,您觉得这背后的社会规律和商业逻辑是什么?各大品牌在营销上竞相驻足的城市体育活动领域,GARMIN在这方面的市场动作有何有新意的举措吗?比如你们的跑步教练培训计划。
A:GARMIN的市场策略一直非常明确。随着疫情后运动热潮的兴起,尤其是去年开始,骑行等体育活动变得非常火热。GARMIN已经有14年的历史,我观察到3-5年是一个轮回。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新力量和新人群加入到运动中来。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市场经历了重新洗牌,人们因为疫情释放了压力,或者因为社交价值的被重视,在社交媒体的流行趋势下,开始重新参与运动。这些都是导致当前体育活动热度上升的因素。
Q:GARMIN是一个3C品牌,还是运动品牌,还是生活方式品牌?在不同维度上的理解,对建立消费者关系和市场策略有哪些差异化?
A:我们的品牌在很大程度上还算是一个小众领域,这与我们的产品策略有很大关系。我觉得GARMIN涉足了各个领域,或者说有各自不同的形象。如果说GARMIN是一个3C品牌,我们确实做了这样的产品,与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有类似的形态,比如智能穿戴设备。但我们面向的是运动爱好者,新品研发节奏非常快,快到有点像快消品。在不同领域,如跑步、骑行、高尔夫、潜水等,我们都有专门的产品。
同时我们的产品也是一个功能提供者,是市场上真实需求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当你需要记录运动里程、轨迹、数据、健康状况时,GARMIN都有相应的产品。我们希望GARMIN能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运动还是其他场景。我们不仅有穿戴设备,还有适用于游艇、海钓、私人飞机等非运动场景的产品。希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发挥作用,运动只是其中一部分。
Q:可能很多人不了解GARMIN,因为他们可能不是专业运动人士或没有持续的运动习惯。GARMIN是否考虑过通过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城市运动?有没有相关的市场策略?
A:我们确实在做这样的事情。从去年开始,我们采用了倒金字塔模型,从垂直兴趣领域开始,逐渐辐射到更多人。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和流行趋势了解并加入运动。我们希望让每个人都能稍微动起来,尝试新的运动领域,如越野、雪山、冲浪、潜水等。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关于「nextlevel」的讨论。我们希望推动大家达到更高的水平。通过私域社群运营,如潜水俱乐部、骑行俱乐部等,我们会根据目标人群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如组织轻松的骑行活动,分享经验,讨论交流。
Q:身为专业的投资人,您最看重「新消费」品牌哪些方面的特质?在您近几年的投资案例中,有哪些值得分享或安利的在新消费品牌吗?
A:新消费这个词已经过时了,我们现在更多地关注大消费和泛消费。我们不再只投资品牌,而是更关注供应链和原材料。我们投资的公司不仅要有品牌,还要有强大的壁垒,比如原材料供应或创始人的资源。
我们的策略是投资两端,要么是新兴品牌,要么是即将IPO的公司。我们提供服务性投资,从供应链到营销再到销售。作为投资人,我们不仅提供资金,还提供商业地产资源和创业指导。
在这个基本策略之上,我们更看重品牌是否具有科技和产业背景。我个人非常喜欢瑞士品牌On昂跑,它成功地运用了国家技术和品牌溢价,吸引了费德勒等名人参与。On品牌在营销上非常聪明,它吸引了中产阶级和高产阶级的消费者。我们希望找到这样的品牌,但很难。
Q:有许多时尚类博主,都有转型做自己的品牌,您觉得这种模式的优劣处分别是什么?假设将来您也考虑做自己的品牌,可能会是什么类型的?
A:我确实考虑过,但我觉得现在还不是一个好时机。我的能力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比如供应链管理和渠道能力。我可能需要合伙人来弥补这些不足。作为KOL或KOC,如果过于参与自己的品牌,可能会限制品牌的发展。最好的方式是躲在背后,让品牌独立发展。如果我要创立品牌,我会保持低调,让大家不知道品牌与我有关。这可能是KOL们创立品牌的唯一途径。
Q:作为一个时尚生活方式的KOL,根据您的观察,近几年线上粉丝关注的一些话题有哪些较为明显的趋势变化?尤其是在消费类方面?
A:我最开始是从微博上做自媒体,开始分享穿搭。后来,我被邀请参加时装周,大概是2011年左右,那时参加时装周非常讲究穿什么品牌,尤其是要穿大品牌的当季新品,大家非常看重这个。但现在,比如今年刚结束的MetGala,你会发现很多人开始穿Vintage,或者选择一些不是当季的款式,大家不再以新或大品牌为时尚的追求,而更在乎设计本身,是否贴合主题,或者是否非常流行。许多中国品牌现在也出现在国际明星身上,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品牌有趣、有力量,有更好的故事可以讲述。
这反映在我的粉丝,或者说现在的消费需求里,粉丝们不再在意你是否穿的是LV,他们可能更欣赏你从小众店铺淘到的200块钱一身的衣服,认为这样有品位。他们不再用品牌或价格来定义,而是关注你的审美和呈现方式,是否具有连贯的、持续的审美能力,这是他们选择喜欢你的原因。所以,我认为这是对小众品牌,或者说新兴品牌的一个好机会,但对大的传统品牌来说是一个挑战。
我今年因为工作原因与LVMH集团等大集团的市场部门有深入讨论。所有品牌,无论是Celine、YSL还是雅诗兰黛,都觉得生意太难做了。但总有人做得好,那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小而美的品牌。我觉得这个时代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时代。这是我的观察。
Q:唐宁书店已经迎来了第21个年头。您经营书店多年,对实体商业和文化空间运营一定有深刻的理解。无论是消费者的变化,还是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的需求和文化场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想听您分享,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书店文化空间是如何适应和发展的,以及您个人的一些观察和经历。
A:我先从过去一年说起。书店实际上是一种精神链接的入口,我们对消费者感兴趣的内容非常敏感。去年年中,我和同事讨论时感觉,去年的趋势是在慢生活中快速创新。回顾去年,多巴胺等新潮词汇开始流行,背后都是情绪释放,让人们内心获得平静或寄托。但到了今年,尤其是去年冬天以后,人们更感兴趣的是深度和系列化的活动。对我们来说,过去一年我们的活动形式非常多样化,但现在变得更加系列化,比如每个店面都会有与心理学相关的读书会和沙龙。
人们不再满足于参加一次活动,而是希望基于主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人际链接。去年,我们还发起主理人之间的大联合。从两年前开始与陶瓷工作室、调香室、画室等合作。去年我们发现,这些主理人为我们的读者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服务,他们自身也有很多资源。我们开始组织主理人之间的沙龙和联合活动。最近,我们尝试在一家店面引入了中医馆。
这家中医馆不是流动型的,而是由一对夫妇经营,他们都有中医背景。我们讨论时,他们希望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医馆,让顾客感到放松,像参加沙龙一样。他们的服务不仅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许多顾客都有亚健康问题。中医强调整体健康,我们尝试将中医文化融入书店,比如季节性饮食建议和日常保健动作。我们以前不具备这种专业能力,但现在通过合作,我们希望将这些内容分享给读者。
Q:您在今年发起了「了不起的创业妈妈」系列沙龙,想了解您做这个沙龙的初心与初衷。其实这类活动或者组织并不少见,您认为书店能扮演好这个平台角色的优势是什么?
A:今年我开始做女性创业沙龙的背景是,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男性企业家比较悲观,而女性创始人则在考虑现在能做什么。第二个是,我们在过去两年积累了很多主理人资源,有手作型的,也有知识型的。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最有刚需的是想要创业的妈妈,因为孩子和家庭是天然的链接,女性需要工作时间的弹性,此外很多人需要寻找第二职业。
创业妈妈沙龙启发我重新审视女性创业。我发现国外商学院已经开始讨论这个话题,而国内更多关注规模化和效率化。国外讨论了围绕女性创业的一些有意思的标签,比如聚焦于可持续性的商业,比如穿越技术、经济和消费周期,探讨什么是不变的东西。
每次我们会邀请20位创业妈妈,听到20种想法,你会发现女性创业者,甚至男性也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你到底追求的是社会价值还是经济价值。你做生意要赚钱,但又不愿意只为了赚钱。国外把这称为社会性企业,你得先选择这个事情对别人有价值。我发现,曾经疗愈过你的东西可能就是你能分享给其他人的价值。有一些行业,如林业或渔业,可能因环保要求而衰落,如何在乡村复兴中产生社会性企业。我发现女性对社会性企业很感兴趣,因为时间可控,有价值,且可以得到更多帮助。
我觉得这些概念是中国当下可以开始讨论、交流和拓展的。我希望沙龙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协作,这个店开业第一天我们做过一次主理人沙龙,邀请国货品牌。近两年我们看到了很多国货品牌的艰辛之路,原来的国货品牌更多聚焦于产品,从商业逻辑的视角出发,包括定位、功能、设计等。但我觉得未来的商业更回到人性视角,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影响什么,与你影响的人一起创造什么,这会更符合人性。虽然我们可能在经历一个特别大的转型周期,但这也是一个沉淀下来的机会。我相信过去中国出海的品牌更多是功能、技术硬的东西,但随着大家对文化的关注,未来会有更多带着中国文化符号的品牌,反映中国人对当下生活方式的理解。
Q:在《LAUNCH首发03:小兴趣商业》中提到,「小兴趣长出新需求,通过新场景开发新品类,成长为新生活方式」。对于品牌来说,如何制定这种路径下的品牌策略?
A:我理解这个问题,就是在回答一个小兴趣如何长成一门生意。我们在与许多专家和品牌创始人交流时,会回到一个简单的模型:需求、供给和匹配。
小兴趣商业往往从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裂缝中生长出来。例如在需求侧,如果发现一个新的兴趣圈层,就可能诞生新的生意。比如得物,它的转变来自于对潮鞋的专业鉴定解决方案,从一个交易品牌变成了社区品牌。它的鉴别体系成为了围绕潮鞋的一个重要护城河,让品牌有了2.0版本。
供给侧方面,中国的供应链非常强大。我们最近研究出海议题,走访了很多供应链企业。供应链侧的努力主要在两个环节:一是技术推动的供应链迭代,无论是效率还是响应订单的能力;二是用供应链能力去覆盖尚未满足的市场,比如海外市场。名创优品在国外的业务做得很好,主打兴趣生活的标签,与全球知名IP合作,所有快消品都是联名品,用兴趣消费的战略覆盖新市场。
那匹配端来自于哪里?匹配端就是需要找到一个新的效率媒介,去让需求跟供给形成一个更好的匹配,那匹配的是什么?我们发现一个挺牛的案例叫微店,提到微店,大家可能都还保留在微商时代的一种认知,但现在微店已经成为了兴趣社群的重要交易平台。比如说棉花娃娃,娃娘可能不是一门生意,但是让娃娘在上面做生意的平台是一门生意,微店成为了兴趣社群繁衍交易的一个平台,完全是在大家没有看到的一个新领域,又长成了一门生意。
小兴趣商业不是小众生意,而是从一个小裂缝中长出大生意的逻辑。需求端、供给端、匹配端都可能有裂缝,很多品牌就是在这些裂缝中成长为大品牌。
Q:「裂缝」,这是我今天听到的最有趣也最有记忆点的词。小小的裂缝可能会引起大地震。所以,每个想从事消费行业的朋友都可以更多地关注这些方面,这可能是未来的商业机会。同时提到线下商业,那么在数字化、社交平台愈演愈烈的今天,年轻人却为何开始偏好线下?
A:BadMarket的主理人老苗说「对年轻人来说,线上才是传统行业」,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线上消费、社交和购物,线下是他们陌生的。
另一个启发来自年轻力集团,大家熟知的项目包括上海的TX淮海和北京的THEBOX朝外。它们的商业综合体面向的人群是15-24岁,非常精准。这一群人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生活方式远远没有被线下商业所满足。去父母不去的地方,这是他们选择去哪儿逛街的最基本诉求。
线下商业可以理解为一个实体的社交网络,把社交网络从线上搬到线下。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创新碰撞出了很多鲜活的线下商业模式,值得期待。各个城市都在产生「线下社群中心」,承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社区文化和新的社交展示需求。
|内容交流|
请添加WeChat:doingalliswell (注明来意)
飞书|快手磁力引擎|三翼鸟|REGULAR|快手电商|魏牌|HARMAY|米哈游|天目里|长沙十二时辰|d POINT|Prime|Grab|Uber Elevate|Alexa Auto|索尼VISION-S|SCRAMBLE SQUARE|文喫|K11 MUSEA|FUNAN|SKP-S|HEA|阿那亚|LABELHOOD|COLMO|小着|蟠龙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