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争论:天才是先天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尽管著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饱受道德伦理诟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却也因此证明了“人的行为和情绪都是通过后天学习和条件作用获得的”这一论点。
华生的观点在当时非常具有革命性,他还说过一句著名的话: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对随机选出的任何一名婴儿,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可以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和商界领袖,或者乞丐和窃贼。 Waston,1913
华生没有去真的进行这个教育实验,但却给了匈牙利的犹太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巨大启发。
拉斯洛当时是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位中学的心理学教师,看到华生观点时尚未结婚,但他准备进行这场教育实验。
于是他写信和一位前苏联的语言学家克拉拉,和她讨论自己的想法,并向她求婚,因为他需要孩子来进行自己的实验。
令人惊喜的是,虽然波尔加在信里并未表示出对她本人的爱,结婚也只是他需要孩子,但克拉拉竟然同意了。
二人很快成婚,并很快有了3个女儿。
(波尔加三姐妹)
波尔加的教育实验也就隆重登场了:
1.细致观察、记录,发现天赋
从女儿一出生,夫妻二人就开始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有一天,克拉拉发现一向顽皮的苏珊竟然在看到国际象棋后能安静把玩许久,兴奋的她叫来了丈夫波尔加。
这位父亲敏感地意识到可能这就是女儿潜在的天赋所在,于是准备深度培养。
2.充分利用好奇心
夫妻二人从不逼迫孩子,而是巧妙激发孩子好奇心。
当大女儿苏珊在房间练习棋局时,二女儿索菲亚和三女儿朱迪特十分好奇大姐苏珊一个人总是关着门在屋子内干什么,于是父母告诉他们姐姐一个人在房间玩好玩的游戏,要是她们也想玩的话,需要先学会才能参与。
于是二女儿和三女儿也陆续对国际象棋产生了兴趣,三姐妹逐渐开始共同切磋、相互学习。
3.提供环境和学习资源
夫妻二人把家庭环境改造了一番,让家中充满象棋元素和未解的棋局,这样女儿抬头可见、举手能摸的都是象棋。
他们买来大量的象棋书陪女儿一起学习、钻研。父亲本人也是国际象棋的爱好者,于是能经常和女儿一起切磋。
随着女儿长大,他们还中断了女儿在学校的学业,而是改为在家培养。
所谓在家培养,不是全然放养,而是夫妻二人共同操刀,根据孩子的个性天赋、兴趣等设计一对一课程。
母亲克拉拉教授女儿语言,于是女儿们虽然在校时间不长,语言学习、阅读理解等依然优秀。除此以外,孩子们每天还有丰富的课外活动,积极认识和了解象棋之外的生活。
(波尔加三姐妹)
4.深度钻研
夫妻二人甚至变卖家产,积极参加各种比赛、论坛等等,为女儿提供各种学习、提高的机会。
后来尽管生活拮据,他们依然不改初衷,严格执行教育计划,确保每天花在象棋上的时间不低于6-8小时。
5.夫妻二人的从旁托举
爸爸波尔加不仅是深谙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还具有犹太人的商业思维,懂得商业运作。
当女儿在棋坛展露头角时,就积极商业运作,打造她们的名气和商业影响力。
(波尔加夫妇)
苍天不负有心人。
姐妹三个都成为棋坛传奇。
大姐苏珊10岁时就成为了国家象棋大师;26岁时成为世界女子象棋历史上的第8位冠军,并得到了“匈牙利共和国冠军十字勋章”。
二姐索菲亚12岁时卫冕14岁以下女子组世界冠军,并在14岁时一战成名。
小妹朱迪特15岁时获得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的称号。
她们也因此成为世界棋坛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
(波尔加三姐妹)
她们在棋坛的成功或许跟她们天赋异禀确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她们父母多年如一日的悉心培养。
仔细一看,波尔加给三个女儿提供的家庭教育,竟然基本契合心流理论之父米哈利.齐克森米哈来曾在其著作《心流》中提出的卓越家庭教育的5个特征:
1.清晰
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知道自己的目标。
波尔加三姐妹知道自己要学象棋,知道父母的期望。
2.重视
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作为人的重视。
拉斯洛和妻子克拉拉给予孩子充分重视,尊重她们。
3.选择
孩子拥有许多选择,包括不听话的选择,只要能承担后果。
4.投入
孩子有信心全心投入感兴趣的事。
毫无疑问,波尔加三姐妹从事象棋活动时十分投入,父母也投入了巨大精力。
5.挑战
孩子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有渐进提高的机会。
拉斯洛和妻子给孩子提供许多比赛、观展的机会。
(米哈利)
波尔加姐妹的成功给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什么启示呢?
1.天才是可以培养的。
今天不少父母依然很希望培养孩子天才。
“天才”首先是一种热爱。
只有有兴趣、热爱的东西才能在长期枯燥乏味的练习中自得其乐。
所以“培养天才”首先要善于发现孩子兴趣。
在孩子幼时,要给足机会让他们多体验,父母要当个有心人,善于观察记录,发现兴趣和热爱。
2.天才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环境的长期熏陶
波尔加几乎把家庭打造成了“象棋之家”,让家里处处都是象棋环境,还和孩子一起学习、切磋、讨论等等。
3.“天才“是长期钻研的结果。
如《刻意练习》所说,普通人和天才的差距就是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
但这种刻意练习不是盲从、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建立在热爱基础上的深度钻研、不断复盘、不断练习。
写在最后
不知道你怎么看待这种“被设计的人生”。波尔加三姐妹尽管获得了所谓成功,但我也禁不住想:如果她们在小时候没有“被设计”呢?是不是会有全然不同的人生?
规划与放养,如何取舍?
这或许是一个价值观问题。
人生就是由无数选择构成,愿你和你的孩子在无数选择中走向自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