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儿童成长陪伴师,她月薪从8000到50000,然而

文摘   2024-11-25 12:46   广东  

读研时,我曾有一位富二代同学,某天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招聘广告:

帮朋友转发

急需高端儿童成长师,需有驾照、英语流利,精通儿童心理。教育专业优先。

包吃包住,月薪5万。

工作地点:深圳湾1号。

欢迎转发或推荐。

讲真,当时她一发布,就引起了我们的热烈讨论。

虽然明知其实就是保姆和家教的结合体,许多人(包括我)看在月薪5万的面多少有点想去试试的想法。

不过,有些社恐的我最后还是不能克服心理障碍,因为没有信心自己能在每天朝夕相处的情况下,处理好与雇主的关系。

后来据这位同学讲,她朋友的招聘信息一发布,就收到好些简历,许多还有海外留学背景,学历十分漂亮。

现在,在许多招聘网上,高薪聘请儿童成长师/陪伴师的广告十分常见。

(来源某招聘网站)

今天我就看到一个应聘成功并就职的案例。

小张毕业后来深圳,最先从事外贸工作,月薪8000,除掉房租和必要的生活开支外,她几乎攒不下钱,加上又感到在公司没有发展前景,于是果断离职。

经过雇主对面相、学历、英语水平、教育素养等等的考评下,她终于拎包入住深圳湾1号豪宅,当上了儿童陪伴师。

她的工作任务有:接送孩子上学,陪孩子吃饭,带孩子睡觉,辅导孩子作业,陪孩子玩,接送孩子兴趣班等,一发现孩子对某方面有兴趣,就需要马上去自己学习相关基础知识,以便对孩子进一步启蒙辅导和提供学习资源。

她日常主要用英语和孩子交流。

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直到下午孩子放学前,她的时间都比较自由,可以自由安排。

老板配有专门的商务车司机,每天载她接送孩子,还有专门的厨师负责做饭。

假期时,老板总是安排她和孩子去旅行,来回都是头等舱。她也由于工作的关系,去了好些自己曾经向往的国外国家了。

对了,她需要和孩子一个房间,但房间比较大。

...

她坦言,自己入职第一天,真的发现阶级差距好大!

她陪伴的孩子是个小学生,父母一般一月来看一次孩子,所以日常她不用处理与雇主的微妙关系,但她与孩子的关系也很微妙。一方面,她出于责任心想要对孩子严格要求、管教;另一方面,孩子又是她的”雇主“,有拿捏她的资本,好几次都说”那你辞职啊!“。

不过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她发现小朋友其实内心比较缺爱,口硬心软。

她担任儿童成长师一年多了,生活质量直线上升,还攒下不少钱。

但这也让她恍惚。

她住在豪宅里,却从不敢拍照,也不发朋友圈,生怕父母朋友认为自己傍上了大款。日子久了,她感觉自己像是一只圈养在豪宅的金丝雀,所以虽然看似待遇很好,但她不认为工作有前景,也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过渡,一份人生经历。

我看到网上评价莫衷一是:

有的认为她可以借机进入老板(雇主)的圈子,未来在雇主或其朋友的公司觅得一个更好的职位;

有的认为就是一个过渡,工作一两年攒下一大笔钱后,无论做什么都更有底气;

有的感到那老板的孩子真惨,小小年纪一个月才见一次爸妈,虽然锦衣玉食,但生活幸福度不一定比普通人家孩子高。

还有的认为,这不就是“外包妈妈”吗?

还有的认为,如果他们不是在深圳豪宅,而是偏远农村,就该叫“留守儿童”了。

张小姐的经历,让我想起了《简爱》里的家庭教师简.爱。

英国教育体制过去是双轨制。

一轨是贵族精英教育。贵族子弟自幼在家接受家庭教育,然后再读文法学校,入读牛津剑桥之类的大学,未来成为律师、教授等社会精英。

一轨是公立教育。普通人家孩子就读公立学校,然后中等学校,职业学校,未来成为有某些技能的工人。

英国后来进行学制改革,统一并轨学制:所有人(或许除了王室)都走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大学这样的路线。

这种高端儿童陪伴师/成长师,也让我想起《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的一段话:

新精英不是一群靠家族财富和信托基金混日子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更加个性化,坚信在圣保罗这样的地方待下去需要勤奋努力,而持续占据有利地位需要不懈的努力。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扮演的角色。

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

西莫斯.可汗著,蔡寒韫译,特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古代,教育是有闲有钱人家的特权。

在今天,精英教育的一部分奢侈在于其个性化。因为教育必不可少的情感是稀缺的资源,而情感只发生于具体的个体之间。

正如《人类简史》三部曲作者尤瓦尔在《未来简史》中认为的那样:

未来或许许多工作都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唯有需要人类情感的工作却很难被取代,如育婴师、精英教师等。

因为他们需要付出的是一对一的个体情感,而非可以无限复制的知识。

高端儿童成长陪伴师或许能取代部分父母职能,给孩子一对一的教育,但真的能完全取代父母么?

父母之爱能外包吗?

或者说,”外包的父母之爱“还是”父母之爱“吗?

假设理想情况下:

你有能力聘请最好的家教(无论教育素养还是专业知识)照顾、教育你的孩子,而且你穿越发现孩子未来能发展顺利、事业成功,心理也没有因为缺乏父母陪伴而有缺陷,你会选择“外包父母之爱”么?

对我,这真是一个难题。

留言讨论你的选择。


参考:

[1]西莫斯.可汗著,蔡寒韫译,特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尤瓦尔.未来简史.[M]中信出版集团

THE END

采访了大量北大学生后,她发现“超前学”的孩子长大后这样

燕掌门AngelWu
分享儿童教育知识,传递儿童教育信息。视频号同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