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团队于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发表题为《中国糖尿病(第一部分):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研究报告,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和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宁光院士。报告指出,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健康挑战,全球患病人数在2021年已达到5.29亿,预计到2050年将影响13.1亿人。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超过1.18亿人患有糖尿病,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约22%。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快速的经济增长,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了超重和肥胖的增加,这些因素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3.导致中国糖尿病患者死亡前三大原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1%”到“2018年的12.4%(中国大陆,≥18岁)”报告指出,自1980年以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从不到1%迅速增加,201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4%。此外,糖尿病的分布在中国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患病率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平行。报告指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上升,这一趋势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同期增长相一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也出现了迅速上升。尤其在2000年之后,中国的GDP和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相比美国GDP和糖尿病患病率的相对稳定增长以及印度GDP和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较低水平(图1)。此外,糖尿病在中国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作者团队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进行的全国调查数据,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估计患病率分别为13.2%、11.2%和9.7%,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图1 1978 年至 2022 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趋势(中国、美国和印度)中国Kadoorie生物银行(CKB)研究在2004年至2008年间从中国十个地区招募了482,589名无糖尿病的中国成年人,经过9.2年的随访,总体糖尿病发病率为每10万人年314例。CKB数据显示,随访后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病率相似(320 vs 312每10万人年),与基线时城市地区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的状况形成了明显对比。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即18岁以下个体)的2型糖尿病也在上升。一项基于医院出院记录的大型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显示,18岁以下患者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从1995-2000年的每10万人4.5例增加到2005-10年的每10万人9.1例。2024年对中国3至18岁学龄儿童的全国调查估计,2017-19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每1000人1.77例,大多数未被诊断。此外,糖耐量受损的患病率为每1000人28.46例,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率为每1000人53.74例。这些糖尿病前期数据与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的汇总患病率相当。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常见的合并症。全国性横断面调查显示,52.2%的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收缩压超过140mmHg,46.8%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100mg/dl。据估计,14.9%的中国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约21.3%的糖尿病患者被归类为患有慢性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16.3%,视力威胁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3.2%。这些并发症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和代谢控制的恶化而增加,包括血糖、血脂浓度和血压的控制。此外,一项针对中国60岁及以上个体的全国调查报告称,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6.0%,痴呆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36.9%。2型糖尿病还使中国人的抑郁症风险翻倍,一项对48份报告中的108,678名参与者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约25.9%的糖尿病患者共病抑郁症。糖尿病并发症的患病率也存在地区差异。一项对居住在中国七个地理区域的219,522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报告称,冠心病和中风综合患病率在东北地区最高(19%),在西南地区最低(10%)。北方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18.1%,南方为14.4%。报告指出,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高患病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没有糖尿病的成年人相比,中国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翻倍,前三大死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此外,尽管城市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但农村地区的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高于城市地区。从1990年到2017年,糖尿病导致的寿命损失年增加了55.3%,从1990年的每10万人139例增加到2017年的每10万人215例,使糖尿病在2017年成为中国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s)的第八大原因。糖尿病大流行的背后推手——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发病关联更强!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机制。在东亚人群中,既往2型糖尿病被认为主要是由β细胞功能障碍而非胰岛素抵抗驱动的。然而,2020年的一项研究纳入了94,952名中国非糖尿病成年人,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时间3.1年期间,胰岛素抵抗对糖尿病发病的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是β细胞功能障碍的两倍,表明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发病的关联更强,贡献更大。此外,一项涉及不同种族背景参与者的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报告称,东亚人的β细胞功能低于白人,但他们的β细胞相对于胰岛素抵抗的反应是相似的。这些初步发现可能挑战了β细胞功能障碍是中国糖尿病主要病理生理的常规印象,但仍需通过直接测量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来进一步确认。此外,中国2型糖尿病存在多种表型,突显了其多面性和异质性特征。超重和肥胖是近年来与中国成年人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增加相关的重要因素。高BMI是中国糖尿病的主要个体归因因素。连续的全国性调查表明,中国成年人的标准平均BMI水平从2004年的22.7 kg/m²增加到2018年的24.4 kg/m²,超重(即BMI≥25 kg/m²)患病率从22.7%增加到40.9%,肥胖(即BMI≥30 kg/m²)患病率从3.1%增加到8.1%。此外,与白人相比,中国人在相同BMI下往往体脂百分比更高,心血管风险因素更多。此外,亚洲人在较低的BMI下发展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高于白人。一项涉及63,830名非糖尿病且体重正常(按BMI 18.5–24.0 kg/m²定义)的中国个体的最新研究显示,代谢不健康正常体重的患病率为14.0%,代谢不健康定义为根据修订的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小组III标准存在至少两个风险因素(例如,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胆固醇或空腹血糖升高)。然而,缺乏普遍接受的定义标准,使得难以直接比较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代谢不健康正常体重的患病率。BMI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也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亚男性和女性糖尿病筛查的最佳BMI阈值估计约为24.0 kg/m²,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肥胖以及糖尿病家族史也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风险。随着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受损成为糖尿病发病的核心病理生理因素,不可改变的因素(例如,性别、年龄和遗传倾向)、可改变的因素(例如,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例如,空气污染、居住绿地稀缺和内分泌干扰物)构成了广泛的危险因素谱,共同促成了中国糖尿病流行的加剧。在2000年之前,中国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相似,并且在过去二十年中两者均逐渐增加。然而,在2000年之后出现了不同的趋势,男性的患病率持续更高,这也与全球男性患病率的增加趋势一致。性别差异也存在于糖尿病的管理中,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知晓率和控制率较低,但治疗率更高。此外,女性在更高的BMI下更常被诊断出糖尿病,并且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中国普通人群的预期寿命已从1990年的68.0岁显著增加到2019年的77.6岁,并预计到2035年将增加到81.3岁。尽管这是一个巨大的健康成就,但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一趋势因出生率下降而加剧。从1990年到2019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5.5%增长到12.5%,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26.1%。中国老龄化人口是糖尿病负担的主要贡献者。60-69岁的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3.9%,70岁或以上的中国成年人为27.3%,而40-49岁的人群为11.1%。从2013年到2018年,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绝对增加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由糖尿病引起的疾病特定DALYs从1990年到2019年大幅增加,人口老龄化贡献了88.9%,并且预计到2050年将继续上升。一项研究估计了老龄化对中国男性和女性2型糖尿病死亡率的影响,发现1990年至2019年间,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2型糖尿病死亡比例在中国男性中增加了148.21%,在女性中增加了118.82%。过去四十年中,中国城市化率快速增长,从17.9%增长到66.2%。城市化伴随着包括西方化饮食、久坐习惯和新出现的日常压力源在内的重大生活方式变化。这些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几乎与中国经济增长同步,促成了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的上升流行。在中国,这种流行病被视为繁荣快速增长的副产品。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文化、地理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的国家,导致饮食多样化。例如,北方中国典型的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食,而传统的南方饮食则以米饭、蔬菜、肉类、家禽和鱼类为平衡。在饮食风格上还有更多地区差异。就宏量营养素摄入而言,碳水化合物在中国人的能量贡献已从1980年代的70%以上大幅下降到2015年的53%,而脂肪的贡献自1980年代以来几乎翻了一倍,达到2015年的35%。就不同饮食成分而言,中国国家营养调查表明,谷物、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下降,而精制谷物和动物食品的消费量增加,与糖尿病相关。除了饮食本身,食品行业和随后的食品消费习惯也受到了现代中国经济和电子商务市场增长的影响。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出现的在线食品配送行业改变了食品选择和饮食习惯。到2023年,中国在线食品配送用户已超过5亿。这些服务中,外卖食品在中国年轻人中特别受欢迎。外出就餐频率更高的年轻和中年群体,以及在过去一周内至少有一餐在家中以外场所就餐的6岁及以上中国人的比例高达46.3%。这些所谓的外出就餐食品更可能是能量密集型、营养贫乏型,并且富含脂肪、盐和糖,与体重增加和糖尿病密切相关。营养过剩是糖尿病负担的主要贡献者,但中国几十年前经历的营养不良也是糖尿病的独特风险因素。对于那些经历过1959-61年中国大饥荒的人来说,早期(即胎儿和儿童时期)暴露与成年后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约20%相关,如果成年后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腹部肥胖,风险甚至更高。在中国,继高BMI和不良饮食之后,体力活动不足是导致糖尿病的第三大个体因素。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从2010年到2018年,中国成年人体力活动不足呈上升趋势,超过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未能达到推荐的体力活动水平(定义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或等效活动)。与城市化相关的体力活动下降在尚未完成城市化的地区也很常见,可能是因为技术进步导致了比以往更多的久坐、服务型职业。职业体力活动已减少,而只有生活在城市地区且收入较高的个体的休闲时间体力活动有所增加。体力活动的增加和久坐时间的减少都与中国的超重和肥胖风险增加相关。中国糖尿病的快速增长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多种因素在这一流行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迫切需要针对这些风险因素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医脉通糖尿病俱乐部欢迎你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群内公益活动包括:专科医生答疑、营养师饮食指导、免费线上问诊,每日健康科普更新;
进群方式:扫码添加下方小助手,报疾病名称,小助手拉您进相应社群;
和医脉通一起守护健康,欢迎您的加入!
欢迎扫码进群
目前,中国已经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战略纲要》和行动计划,将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作为优先事项之一。未来,中国需要加强糖尿病的预防策略,以有效减轻糖尿病流行病对公共卫生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影响。问诊可覆盖疾病的整个康复过程,相当于身边有个贴心可靠的家庭医生。针对病情变化,你可多次提问,获得医生循证规范解答。参考文献 Xu, Y., Lu, J., Li, M., Wang, T., Wang, K., Cao, Q., Ding, Y., Xiang, Y., Wang, S., Yang, Q., Zhao, X., Zhang, X., Xu, M., Wang, W., Bi, Y., & Ning, G. (2024). 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9, e1089–e1097.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24)00250-0
提示:本文仅作为科普文章,具体诊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