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专家专栏|孙文辉:怀化文化的民间解读——多嘎多耶 行年做客

文摘   2024-10-25 21:45   湖南  
为什么侗人有拦门歌?有合拢宴?有鸡尾侗锦?有多嘎多耶?有芦笙琵琶?有行歌坐夜……

当破性结亲,近路结亲被允许,但“侗款”这种相对封闭的军事性质的社会组织形式,仍然限制了男女青年的自由恋爱。因此,解决寨与寨之间的婚姻问题,成为寨老及每个家庭考虑的大事。“行年做客”的习俗由此应运而兴盛。

“行年做客”,是侗族在正月初三至十五,以寨为单位、集体到另一个寨做客的,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联姻。
春节之前,由寨子之间协商,一寨为主方,另一寨为客方;相互之间每年轮换。由于是在春节,俗称“打侗年”;由于外在最为热闹的形式是芦笙,所以又叫“芦笙会”。是侗族人最为盛大的节日。 
芦笙开路

1、盛装出行

侗歌唱道:

行年寨客好整齐,芦笙吹得动地鸣。

人人有黄带装扮,个个用花带束身。

有妻的穿起华丽的花衣,

单身汉也是全身一崭新。

银色鸡尾插头上,羽管串珠吊衣襟;

蛮绒花巾系前面,红毡大毯披后身。

蛮绒罗伞遮头,茅草画符护身,

芦笙开路在前走,后面跟着一大群。[]

从歌词看来,做客的一方中,主体多是男人。他们披红毡、着彩衣,插鸡尾、系花巾,撑罗伞、画护身。一身盛装出行,为的是做客相亲。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行年的习俗中哪个寨为寨客或寨主,是视未婚男孩多少来决定。男孩多的一方为寨客,女孩多的一方做寨主。这与中国传统婚姻中求婚的礼制相吻合,又与侗族人“行歌坐月”的习俗相适应。

旧时,侗族男子盛装中,头上多插鸡尾,因此又称客方为“鸡尾客”,进而将行年也称为“鸡尾客”。

行年做客的习俗促进了侗族服饰的发展,美丽的侗锦就由此而发展。

侗锦用木棉线染成五色编曲织,主要用于衣裙、头帕、胸巾、绑腿、饰带、背包。侗族人家生有女儿,母亲教给她的第一门手艺就是织锦,女孩子从小开始学织锦,为自己在行年和婚嫁中有一套美丽的盛装,并让自己在人群中光彩夺目。此时,她们还准备好了一块块精心制作的侗锦,将作为信物赠给男孩。侗锦上编织有芙蓉、牡丹、月季、玫瑰、凤凰、鸳鸯、阳雀、春燕、牛羊、花桥、鼓楼、月亮、星星、水波、银钩等各种图案;这些色彩绚丽的图案,成为了姑娘心灵手巧的表征。

侗锦,也在侗族姑娘们无声息的竞争中发展得更加绚丽多彩。
织侗锦

拦门对歌
2、拦门对歌

寨客们吹着芦笙、放着钢炮,结队从远处走来。寨主们以隆重的礼仪接待。像众多民族的迎宾礼一样,他们在寨子的门前集合,也是笙歌,也是礼炮,他们为远方的来客摆下了拦门酒。

拦门酒主要是敬酒对歌,开始是“问答歌”:

问客人,不知你们去哪里?

你去别处请过路,

你来这里我请喝酒。

答主人,我们专门来贵寨,

要去别处就不会来,

看你想留不想留?

问客人,你们是买马是买牛?

买马买牛为什么不带绳了?

答主人,我们不带绳和索。

我们不买马和牛,

我们到此来做客,

你寨姑娘留不留?

接着,就有可能是有智力测试式的“盘歌”或对主客之间的“赞歌”。

男方唱起《赞姑娘》:

十成来赞,九成不差。

赞美你村姑娘,个个像梅花。

纺的纱线细绯绯,
织成布匹像绒尼;

纺的纱线细绺绺,
织成布匹像绫绸。

项圈挂练垂登膝,
戒指手镯满手臂。

眉清目秀盖过寨,
腊汉见了请媒来。

心灵手巧盖乡村,
青年个个来求亲。

你寨姑娘实在好,
个个值得我赞扬。

女方回应《赞姑娘》:

十成来赞,九成不差。

赞你村青年:

一郎乖巧,二郎聪明,

有如鸭下滩头水花晶。

一郎乖,二郎美,

有如鸭下滩头溅绿水。

喊声震动山山应,
你村代代出人才。

同时,也有《赞老人》《赞妇人》等颂歌。

3、多嘎多耶

客人进入寨子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主寨的萨坛祭祀萨神。

萨坛建在寨子的中心,虽然简陋,却很神圣。萨神是侗家寨子的保护神,她保佑侗寨人丁兴旺,安居乐业,四季平安。客人祭祀主寨的保护神,既是一种民族的认同,也是对主人的尊敬。

祭完萨坛,就是盛大的歌舞盛会,多嘎多耶,即唱歌跳舞。

舞蹈主要是芦笙舞。这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源于行年做客,是侗族集体舞。男女老少吹着芦笙,从进堂舞起,有一整套的舞式和多种舞步。如今,芦笙舞已经成为侗寨迎来送往的仪式舞。
多嘎多耶

芦笙舞后,即进行青年男女的队列舞,客队的男孩与主队的女孩;主队的男孩与客队的女孩,相互对舞。两个寨子的青年有了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热烈而又欢乐的歌舞,将行年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4、合拢宴

歌舞刚刚结束,主人们就开始抢客。他们把自己相中的、或早已有预约的客人抢到自己家中。如果有两家或多家主人抢同一客人,就要看客人的意见,他愿意去哪家,就让他去哪家,这也是一种款约。

抢,总有可能出现不愉快的场景;而合拢宴的出现就遏制了这种不快。 
抢客人

“合拢宴”顾名思义,就是将各家各户的小宴,合拢为全寨子的大宴。侗寨人将各家各户的桌子摆到款坪等公共场所,把各家各户准备的酒菜集中到合拢宴上,全寨人都成为了主人;来的客人都是全寨子人的客人。

合拢宴的发明,更彰显出侗族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合拢宴

如今,合拢宴已成为侗寨旅游中一个极富特色的旅游项目。

5、行歌坐夜

白天的欢乐过去之后,就是夜晚的行歌坐夜。行歌坐夜又叫行歌坐月,即结伴唱歌玩夜。

行歌坐夜
玩夜的规则是:女孩坐守闺房,男孩探路寻来。男孩是船,女孩是岸,“只有船投岸之理,绝无岸投船之由”,这是坐夜必须遵循的款规。玩夜是在女孩家的火塘旁进行。在坐夜的起始阶段,也就是男女初相识的过程,此时,男孩和女孩都是结伴而行。来到火塘周围坐下后,男女都是坐堂对歌。对歌的内容也是步步深入,先是一般的民歌,最后才是男女对唱的情歌。
这里,有个细节必须注意,就是男孩行歌坐夜必带一件乐器,那就是侗琵琶;男女对唱的歌曲,多是《琵琶歌》。《琵琶歌》成为了侗族婚恋中一件不可或缺媒介;同时,它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通过初步相识,男女有了自己约会的对象后,就可以定情玩夜,即单独坐夜。此时交流方式仍然对歌为主,歌为情歌,是以互相倾吐真情为主。最后,双方交换信物,相约日后的重逢或下次的聚会。

侗寨三天时间的行年做客的习俗,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6、侗族情歌
侗族情歌有《琵琶歌》和《玩山歌》。

琵琶歌流行于南侗通道等县乡。琵琶有大琵琶与小琵琶之分,侗人将琵琶称大琵琶,将牛腿琴称为小琵琶。大琵琶有四弦,属于弹拨乐器;小琵琶为三弦,可弹拨亦可拉奏。两种琵琶均用杉木或梧桐木自制而成。

侗族琵琶歌源于侗人的爱情生活,兴盛于南侗的做客习俗中的行歌坐夜,和北侗谈情说爱中的玩山。琵琶是侗族男青年觅友寻偶的壮胆之物,又是主动求爱的进攻利器。因此,唱好琵琶歌是侗族男青年成长的必修课。

琵琶歌的演唱,一般由男歌手在行走中自唱自弹,向姑娘献媚。行至女方家,姑娘便会参与对唱,男弹琴女唱歌,曲调含蓄婉转,内容当然是谈情说爱,如《初相见》《十八歌》《新交欢》《相逢歌》《探情歌》《怨情歌》《绝情歌》等。琵琶伴唱时,以旋律性的加花为主而陪衬歌唱。演唱时,男、女均用假声,声音柔和情切。行歌坐夜中的琵琶歌,一般起句有 “究了唉”的唱词,故又通称“嘎究了唉”,在每两段之间,又有“唉衣呀,唉衣呀”的衬词,极有特色:

究了唉,
新开花园初栽花,

栽花要想花成朵,
栽树要让树成林;

究了唉,
莫做白云飞半天

要做长江长流水,
莫做火闪亮眼前;

究了唉,
火烧生柴莫冷心,

初进花园莫冷意,
可莫冷意冷落人;

究了唉,
说话一心就一心;

要做一心又一意,
一心一意愿一个;

究了唉,
要做心长意也长;

心长意长才算伴,
才算有心的同良;

枫木树上叶三角,
劝我情伴心莫多;

莫做三心又两意,
要做一心靠得着;

究了唉,
花园结伴要当真,

要做真心无假意,
真心栽花才成林……

琵琶歌由上下两句组成一段歌,每句或七字,或九字,句长时,可多至数十字,开头一般多用三字或五字。琵琶歌词形象生动,讲究韵律,每首必须一韵到底。

琵琶歌的兴旺,也使它成为侗人娱乐生活中的新形式。每当夜幕降临,侗寨的男女老少聚集于鼓楼,夏日乘凉,冬天向火,听琵琶歌高手演唱琵琶歌,常常熬至深夜。因此,琵琶歌手成为了受人尊敬的人物。在通道,我们听一位琵琶歌传承人演唱,主人告诉我们:他就是侗家嫂子们最喜欢的“刘德华”。

琵琶歌高手擅长演唱长歌。长歌中,篇幅较短的往往只唱不说,称为“嘎常”;篇幅较长的则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称为“嘎经”。因此,人们把嘎经归类为曲艺。嘎经需要几个晚上才能唱完,按其内容,可分为:侗族神话传说,如《开天辟地》《棉婆孵蛋》等;侗族英雄,如《吴勉王》《李沅发》等。爱情生活,如《刘美》《秀银吉妹》等;戏剧故事,如《二度梅》《李三娘》等。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通道,歌师石戒福编创《长征歌》,成为红色侗歌。

来源: 蛮野寻根

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
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是由有志于振兴湘菜产业发展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政府联系湘菜产业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湘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是沟通市场信息、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的非盈利组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