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想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而活?
最近沙白瑞士安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网上各种观点都有。本来不想凑这个热点。有道友问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死亡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终极课题,谁也躲避不了,当然,躲避也没有什么用。
死亡不能一了百了,死后面临的问题更多。
死亡是一项功课,要时刻做好准备。
死亡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死亡是一个神圣的时刻,孕育无限的可能。
最难的不是死亡,而是要努力活着。
“如果你学了佛法,就会明白人死后意识是不灭的,它依然会跟随你的善恶业报不断流转于轮回中。”
大限来临之际是一段孤独的历程:死亡大限来临之际,即使亲友在四周团团围绕,也不可能延缓自己的死期,此时气息分解的痛苦,唯有自己一人感受。
《入行论》亦云:“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这时候不要说一般人,即便是拥有几千弟子的上师,或者几亿子民的国家总统,在离开世间时,也是独自感受死亡之苦,他人根本不可能代受。诚如《无量寿经》所形容的:“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米拉日巴尊者说过:“若见罪人死亡时,为示因果善知识。”的确,罪业深重的人在临终时,是开示因果不虚的最好善知识。用不着上师天天给你讲《前行》《百业经》,如果是有智慧的人,看到这些人死亡的恐怖,就可以深深体会到:人在活着的时候,不能造业太多了,否则,不说来世的恶趣之苦,就是今生临死时的痛苦也无法承受。
当他们奄奄一息时,恶趣的使者就已来到面前了,在他的迷乱显现中,会看到牛头马面等阎罗卒,所有景象十分恐怖,一切感受都唯生痛苦。此时身体的四大内收,呼吸窘迫,上气不接下气,肢体颤抖,意识迷乱,白眼上翻、直直不动,这时候说明他已离开了人间。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这种大苦,《正法念处经》云:“人为死所执,从此至他世,是死为大苦。”假如你有修行的境界,一旦四大隐没、迷乱显现时,会忆念起密法的中阴窍诀,很清楚四大隐没、意识融入的整个过程 。由于生前对此已了解过、准备过,故当这些迷乱现象一一呈现时,有些人就能把握住机会,获得解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一旦跌入人生的低谷,就草率地做出错误的决定。比如,因为失业,因为失恋,因为破产,因为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没有生活目标的人,一旦人生的灾难突然降临而中断正常的生活,他就觉得无路可走了,认为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这是非常可惜的。
我们的人生,是一条没法回头的单行道。在这条长长的道路上,会有非常美好的景色,也会有特别不悦意的场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可能回头,也不需要回头——只要勇敢迈步,总会有路可走。无论什么样的经历,苦也好,乐也好,对自己的人生而言,都是一种历练,一种财富,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
所以,即使你的人生遇到了最大的麻烦,跌入了最深的谷底,也千万不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即使你感觉精神崩溃,勇气殆尽,再也无法站起来,也不要用最不明智、最不理性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人生。
乌云密布的时候,虽然会打雷下雨、降冰雹,但阳光明媚的晴天很快就会出现。人生也同样如此。遇到麻烦时,如果我们表现得勇敢一点,坚强一点,很快就可以走出困境。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痛苦,永远处于阴暗之中,总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我们要经常串习这样的勇气。否则,一旦人生的不幸突然降临,即便自己很想表现得坚强一点,结果也很难做到。因此,平时要懂得修心,不断训练自己。这颗心如果训练得好,那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痛苦和麻烦,自己都能轻松应对。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得不面临各种压力。现在有很多人备受压力的煎熬,以至于情绪烦躁,甚至患上精神疾病。其实,在诸多压力中,有些是不得不承受的,有些则是不必要承受的。如果有了相应的智慧,许多压力就能被轻松化解。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拥有化解压力的智慧。
化解压力的方法有许多,大致可分为两类——消极回避法和积极化解法。
消极回避法,大家都比较熟悉。比如,找个朋友倾诉,读一本书,或者外出旅游等等。但这种回避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又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所以,暂时的回避意义并不大。
依靠积极化解法,许多人有效调整了身心,同样面对压力时,表现得与他人截然不同。压力并非总是那么可怕,如果换个视角,压力甚至会给我们带来利益。
我们面临的压力通常有两种——正常的压力和过重的压力。正常的压力并非坏事,它对人的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学提到过一种“拍球效应”,拍球时用力越大,球就跳得越高,同样的道理,承受的压力越大,就越能激发潜能。
比如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们不得不刻苦学习,有了年轻时的付出,到了晚年还会对某些知识记忆犹新。我在学生时代,为了应付考试,经常会跑到河边拼命复习。当时觉得很苦,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付出是很美好的回忆。
当然,对于过重的压力,我们需要及时化解,否则很可能被它压垮。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人生本来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对有智慧的人来说,失败和挫折未尝不是件好事,也可以是重新开始的一个契机。因此,即使跌倒了,也要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许多压力都源自不满足。从生活本身来讲,我们并不需要太多,但如果有了太多奢望,就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压力。其实,一个人幸福与否,和物质条件并无必然关系。有些人生活不那么富裕,脸上却时常露出灿烂的笑容。而有些人住豪宅开豪车,心头却始终萦绕着一大堆忧虑。
幸福是一种基于内心的感受,倘若内心没有满足,物质条件再优越,也不会有幸福感。古人常说“放下”,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放下,绝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放下过分的贪求。世间的一切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过分贪求有什么意义呢?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对生活要抱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达态度,这样一来,许多烦恼就无从生起了。
当自己出现死相,知道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死亡,并出现了隐没次第等的时候,就该修往生法了。而除此之外的时间里,一律不可以依靠这种方法来往生。假使你这样做,其实就等于自杀。
自杀的话,世间是常有的。现在人的心态很奇怪,家庭、感情、工作,生活上稍有不顺,也许只是遇到一点点事情,就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了。其实,人生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如果只有一条路,那它一被堵死,你说“无路可走了”,于是选择自尽,也可以。但实际上也不是。
因此,你只是缺乏勇气而已。就存活而言,我有时候觉得,街头的乞丐还是有一定的勇气。他每天为了少少的财物,风里来、雨里去,一点一点地积累。也许你会觉得,这种生活方式缺乏尊严,但他就是这样活着的。想一想他们,我们其他人又何必自杀呢?
因此,你不应该抛弃这个人身,而应该用它为后世修积资粮,或者就像前面讲的,好好修炼往生法,到时机成熟时就可以往生了。否则,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自杀,当你离开这个世间时,或许你已避开了生前的痛苦,但迎来的不见得是快乐,在众多恶业的牵引下,可能会立即出现种种恶相;如果真的堕入恶趣,要再得人身,就遥遥无期了。因此,一定要深思!
不仅如此,其实这样做的过失也是很重的。如续中说:“时机成熟当往生,非时往生杀本尊。”时机成熟时才能往生,其他时间里,如果你用往生法离开世间,就有杀本尊的过失。戒律中也说,比丘自尽犯堕罪。因此,这种“非时往生”,佛教中是不允许的。 那么,何时才是往生的成熟时机呢?就是出现死相时。
一个人身体不健康,很可能是由心神不安导致的。如果以调心为本,把心态调整平衡了,身体自然会好。
医学古籍里提到,所有疾病都来源于分别妄念。人一旦产生了贪嗔等烦恼分别,身心就容易失调,变得不健康。比如跟别人吵架了,好几天心里都憋着气,甚至晚上还会失眠。但如果把心态调整好了,很多病能从根本上铲除。
第一个养生之法,就是调心。我们平时如果过度劳累,可以试着让心在当下放松,这样从中能获得自在、快乐,身心也自然会安康。
调息得宜,可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在雪域高原,有很多调息之法,比如先观一个文字(如“阿”或“舍”等),之后观想它缓慢地随呼而出、随吸而入,这样通过反复呼吸,对身体特别有帮助。尤其是早晨起来时,从鼻孔里慢慢地出气,又慢慢地吸气,或者发出“哈——哈——”的声音排除垢气,这样多次下来,对身心的调节十分有利。
《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心如果安了,正气存在于内,气脉运行正常,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免疫能力,外在的病邪就不会有机可乘。
调身指端正身体的姿势,包括静坐和运动。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如果只有“动”而没有“静”,寿命不一定会延长。其实,静心息虑、凝神内守,能极大地调动身心本具的巨大潜能。比如汉地很多大德,他们虽然衣食俭朴,甚至常年风餐露宿,但由于喜欢静坐禅修,故而能尽享天年。因此,“动”与“静”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养生。
大家早上起床后,最好能静坐一会儿。如果你实在不会,可以坐着什么都不想,让心静下来,坐几分钟乃至半小时。这样闭目养神,稍微休息一下,令脉络中的气运行正常,对身心健康有非常大的利益。
【慈师开示】
面对死亡,全世界最好的书籍是《西藏度亡经》,但是需要灌顶。对死亡的定义,简单地讲,是周期性的一个生命的现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佛教讲死了以后还要投胎,生了以后还要死,所以死亡是一个周期性的现象,我们的生命永远都不会结束的。成佛以后还是有生命的,只要能修行,我们的生命会越来越好的。堕地狱也有生命,去哪里都有生命,我们的生命不会结束。死亡、投胎,都是生命的一种现象而已。
问:堪布,现在很多人都很痛苦:有些人因为得了绝症;有些人则深陷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困扰;还有些人对社会和生活深感失望……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产生了极度消极的态度,甚至可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想把所有的痛苦在一刹那解决掉。通过您的开示,我们明白了其实死亡不仅是今生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那么,这些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是不是真的能够摆脱痛苦,迎来一个新的、美好的人生呢?对于这些人来说,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这种方法是否正确?
慈诚罗珠堪布:有一部分人认为,死亡等于一切的结束,如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有痛苦就到此为止了。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肯定不是这样。实际上痛苦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又增加了新的麻烦。佛教认为,杀害他人会有全部的杀人罪过;自杀也有一半的杀人罪过,因为自己也是人。
问:那他会有一个美好的新生命或者开始新的旅程吗?
慈诚罗珠堪布:新的生命一定会开始,新的旅程也会开始,但是美不美好就很难说了。尤其是这一生用自己的双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因为有一半的杀人罪过,所以很难讲下一段人生能否美好。
问:他的痛苦会结束吗?
慈诚罗珠堪布:他这一生的痛苦是结束了,但他在开始新旅程的同时也开始了新的痛苦,而且这个痛苦会更加严重。本来他上一世只是因为生活上的一些琐事烦恼,或者有一些心结打不开等,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此外,抑郁症患者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会把很小的事情看得非常严重。但现在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问题就真的严重了,我不是要夸大什么东西,实实在在就是有一半的杀人的罪过。
佛教认为,在所有的罪过中杀生是最严重的,而杀人则是所有杀生罪过中最严重的。如果一个人有一半的杀人罪过,那他开始下一世的生命旅程时,这个罪过可能会成熟,由于受到了这一世的影响,那么他的生命可能会更加糟糕。
问:痛苦不一定会减少,反而有可能会增加?
慈诚罗珠堪布:是。认为自杀能够结束痛苦、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没有看到这个事情的背后有更严重的后果。
宗萨仁波切:
你可以经由自他交换法来为一切有情进行修持,如此作想:通过这个可怕的疼痛,愿造成一切有情疼痛的业,悉得穷尽。
成熟的修行人经常发现急性疼痛令他们的觉知变得鲜活。许多伟大上师都说过,疼痛就像一把扫帚,扫除你所有的业。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从佛教观点看来,这些方法全都殊途同归。想要结束一个人的疼痛和痛苦,这么做的背后动机我完全理解,但刻意结束生命并不是一个选项。
也许佛教安宁照护中心可以做的是,教导临终者如何通过回向而将自己剩余的生命力供养给一切有情众生。相较于让人使用过量的药剂终结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更好的长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