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底,卫健委说要用3-5年的时候全面推广 “三明医改”;
这个月,又发新闻说允许在一些城市“设立外商独资医院”。
医疗改革,可能又要有新发展了。
啥意思呢?跟大家解释下。
三明医改,起源于福建省三明市,
本质上是想用医保支付手段,倒逼医疗服务合规。
除了通过控费(比如DRG),尽量让医疗资源都用在刀刃上,变相减轻老百姓看病的负担以外,
还会对医院实施打包制和年薪制,收入和工作量没关系了,也能减轻医生的压力。
这些政策以前只是试点,以后就会慢慢全面覆盖了。
而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简单说就是以后私立/民营医院会变多。
这个太正常了,因为现在的公立医院已经变成了公益性质的医疗机构,没有利润空间了。
那外溢的医疗资源和需求,只能靠扩大外资/民营医疗机构来承接。
只不过……
一边是公立医院控费和年薪制普及,一边是私立医院增多,
难道,这是要加速推动医疗分级?
以后真就是富人私厨菜,穷人大锅饭了?
01
GJ推进三明医改的根本原因,
一个是医保的钱确实不太够用了,另一个还是希望能减轻老百姓看病的压力。
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
我们实行过“以药养医”的政策,那会儿药卖得越多,医院收入就越高。
当时通过这种方法,的确让不少医院活了下来。
但“人性”和“利益”的问题,从来没法避免。
“药品利润”、“回扣”、“贿赂”……变成了医疗体系发展的绊脚石。
机构过度依赖“以药养医”,对医生来说,大部分收入也都落在了药物的销售情况上。
于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过度医疗。
小病大治,大病久治,老百姓不堪重负,对医生的信任也是越来越少。
所以控费是为了压缩医疗过程中的水分,给老百姓减负;
对医院实施打包制和年薪制,也是在绕着弯减负。
打包制和年薪制,意味着以后医生的收入会按职称定死了,
开再多的药,做再多的手术,对收入也都没有提升。
好处是会大大减轻医生“过渡医疗”的倾向,也会提升老百姓对医生的信任程度。
但是,这么操作的缺点也很明显。
比如在控费这块,
集采基本买的都是最便宜的药,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而且贵药非常难进,医院压根儿开不出进口药,在外面买反而让老百姓看病更贵了。
关于这点,大家伙儿的吐槽就没少过。
再比如医生固定年薪,
这对一些累死累活卷不出工资的医生来说,肯定是减负了;
但很多精英级别的医生,本身能力很强,收入也高,现在一下子砍掉不少,
肯定没法满足现状,会想另寻他路。
假如跳槽到私立医院去,工资可能会更高。
像是三明市,在当时推动医改后,当地就有很多精英医生就流失了。
那么在这种基础上,开头说过的两条政策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02
很简单,就是普通医疗资源会更容易获取,但优质的会更难。
比如公立医院,因为集采,可能治疗时间比较长,起效慢,
好处是比较便宜,大部分老百姓都负担得起。
如果想治疗起效更快,质量更好?
没问题,私立医院当然可以去,但会更贵。
而且医改也会进一步推进优秀医生流向民营、私立医院。
未来好的药品、好的医生都逐渐流向另一个地方,医疗分流的趋势必然会变得更加明显。
更何况结合实际情况看,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在自主走向分流了。
很多人主动去寻找商业医疗来给自己添加保障,百万医疗险、高端医疗险都是其中的体现。
因为按照目前医保改革的模式往下走,
最有钱的那批人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他们每年的收入支撑得起他们去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没钱的那批人也不用担心,医保就是最好的托底,再加上试点政策,免费医疗也是有可能的。
最难受的恰恰是卡在中间的这波人,
想要用好的药、好的耗材,想要获得更及时的治疗,只能自费。
本来,过去我们很多人买的第一份医疗险是普通的百万医疗险,应对日常医疗开销足够了,
但是医改的推行,会让一些药物和治疗手段外溢出传统百万医疗险的保障范围。
再加上私立医院也会和优秀医生双向奔赴,未来想要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大概率只能从更好一点中高端医疗险入手了。
写在最后:
其实这两年,我们还会持续处于医保改革阵痛期,
医保控费越来越难,老百姓看病也不太容易;
未来如果想要走向平衡,医保改革的确是任重而道远。
但不可否认的是,
富人私厨菜,穷人大锅饭,这基本就是未来医保分流发展道路。
以后基本的医疗需求,公立医院就能解决;
但更高更好的医疗资源,大概率去私立、特需部自费或者靠商业医疗险了。
之前的微信号又加满了,这是肆大财子合伙人的新号(sidacaizi0303),对保险有问题的朋友可以加一下,
加的时候【注意】下面几点:
1、如果对保险知识不清楚,我下方有完整的保险攻略,可以具体了解;
2、如果有人给你推荐保险,不清楚好不好的,备注【保单诊断】,我会安排人帮你诊断;
3、如果不清楚自己家庭该怎么买保险,备注【保单规划】,我也会安排规划师进行咨询服务。
4、如果对保险存在任何问题,我可以帮你搞懂。
5、已经加过肆大财子合伙人别的微信号的朋友们,给别人机会,不必重复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