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舟》教学反思与核心素养的融合探索
《父爱之舟》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其平实质朴的语言和深沉的父子情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作为一篇教学素材,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更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此次授课,我对如何在教学中融入语文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课题导入:激发情感,开启思维之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在导入环节,我带领学生认真读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舟”的象征意义,以及“父爱”与“舟”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
我在“舟”字下做了着重号,向学生提问:“舟”是什么?题目为什么是“父爱之舟”?“父爱”和“舟”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这些疑问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探索文本的大门。
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二、读中感悟:品味语言,深化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保证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
在《父爱之舟》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理解文章的情。
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
这样的结构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让学生在朗读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和作者对父亲的敬重。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平时是如何节省的?他为什么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例如,“他平时节省到极点”“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等语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父亲的慈祥与善良、伟大与无私。通过朗读和感悟,学生内心的情感被触动,对父爱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品词斟句:锤炼语言,提升鉴赏能力
在《父爱之舟》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词斟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解读,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通过对父亲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学生深刻理解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
例如,“他给我缝补棉被”“他亲自为我去买橘子”等细节描写,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倒叙、插叙等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学到了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拓展思维:抒发真情,培养写作能力
在学生情感融进文本时,我适时加入了“爸爸,我想对您说”的写话训练。这样的拓展思维环节,不仅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因为有了前面情感朗读和父亲关爱自己的故事作铺垫,学生感情的闸门已经被打开,写作的欲望被自然地调动起来。
他们纷纷拿起笔,写下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和深情的话语。这些话语虽然简短,但却饱含真情,让人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在写话过程中,我也向学生渗透了写文章要饱含真情的理念。我告诉他们,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体验情感,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文章。
这样的理念不仅让学生更加珍惜亲情,也让他们在未来的写作中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语文核心素养不仅包括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修养等方面,更涉及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如何将语文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文本、用心去理解学生、用心去教学,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畅游无阻,收获满满的知识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