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视角|在疫情过后,上海仍在寻找昔日的辉煌

文摘   2024-07-05 18:04   法国  


|这次回国经香港转机,去了多年没去的赤柱。这里曾是香港外国人最喜欢聚居的酒吧区之一,许多特色餐厅美食如德国的猪手和法国的生蚝,吸引了许多港人周末聚集于此。

次来街边的咖啡馆总是座无虚席,没想到,今日旧地重游时却发现作为赤柱地标建筑的美利坚楼商户已全面结业,往日杯酒交错的海景露台如今显得如此凄凉。

询问了附近商家老板娘,她解释说,现在周末来吃饭的家庭客户更喜欢去深圳,原本是这里工作日的主要客源的外国人大都已经离开香港。整体冷清,生意自然难以维持。她接着说,这些外国人不是去了新加坡就是去了上海吧。

俨然在她眼里,上海便是“外国人的新乐园”。作为港人,她应该很难理解上海和香港看上去「相似」却非常不同。

👇下面这篇关于上海外国人的报道,也是把上海类比香港,由法国媒体《费加罗报》对不同行业的上海外国人以及驻华机构进行的深度采访,写得很好,发表后引起了华人的热议。因为几方面原因,我们进行了部分修改。

     这座中国的国际窗口城市,似乎迟迟没有恢复往日的活力。

在熙熙攘攘的Polux餐厅露台上,明星大厨Paul Pairet的生牛肉塔塔在新天地依旧广受欢迎。法语、中文和英语在复古小酒馆里交织碰撞,为上海最中心地带带来了浓厚夹杂着巴黎风情的国际范儿。

游客和商务旅客重新回到了这个几年前被一度封闭的中国最大都市。

Pairet忙碌着开心地说道:“情况好多了!这几个月有不少顾客从巴黎过来呢。”

Polux by Paul Pairet是这位主厨在上海经营的三家餐厅之一,正宗的油封鸭外壳酥脆、内里嫩滑,招牌法式吐司被焦糖裹住,配上牛奶冰激凌冷热交织,天气好的时候坐在外摆区非常舒适,完全沉浸式地还原了欧洲bistro的就餐感觉。

Pairet满怀希望地迎接隧道尽头的曙光,他的酒馆曾在疫情期间成为法国社区的避风港,但他另一间与浦东闪耀摩天大楼毗邻的标志性餐厅Mr&Mrs Bund一样,尽管整体情况有所好转,但仍在等待曾经蜂拥而至的全球游客,至今尚未恢复昔日的高速运转的节奏。

图|《费加罗报》报道图片:24年初美国咖啡馆露台上的外国人
没有熬过的有很多:

最著名的是外滩的M on the Bund,堪称外滩独立高端餐饮业的开拓者,由澳大利亚老板在外滩五号经营了23年后,在自家平台发了“天涯再会”的歇业倒计时文章后,郑重道别。许多上海和外地食客都感叹万千,因为米氏西餐厅是沪上最老牌的西餐厅,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

还有在中山东一路18号的外滩十八号7楼,曾经俯瞰黄浦江的传奇Bar Rouge。去过的都记得它那间令人眩晕的超级大露台,这里曾是眺望浦江美景的最佳地点,常客们说,每年夏季的记忆都和它的不同主题晚会交织在一起。

法国社区统计,2022年春天过后,在沪法国人数从世博会后的超过2万人降至今天登记在领事馆的6150人,减少了约三分之二。欧盟中国商会(EUCCC)副主席Carlo d’Andrea解释道:“上海经历了创伤,有些家庭不愿再来了。我们缺乏国际人才,也缺少外国学生。” 

2022年春天上海的疫情防控措施,引发了外籍人士的大规模撤离。根据欧盟中国商会的数据,四分之一的法国人和德国人在疫情危机后离开了这座城市,大多数人再未返回。

在曾经的法租界区的法国梧桐树下,变化显而易见。这个曾长期受到外籍人士喜爱的社区,如今西方面孔稀少,潮流咖啡馆里挤满了喝着“美式咖啡”年轻时尚的本地顾客。

随着“世界工厂”产业升级,街道上大量的中国品牌电动车静静滑行,和自行车一起在十字路口等待交通信号灯,远一点几位交通警察维持马路的秩序,曾经喧嚣的上海如今井然有序。

在安福路的大树下,酒吧被时装店取代,这些时装店占据了30年代繁荣时期的老殖民地木质别墅。那些时髦的餐厅由当地老板接管,填补了离开的“老外”留下的空白。虽然店内装饰依旧,但顾客已本土化。

在淮海路上一位知名法国餐厅的老板Nicolas总结道:“我的菜单还是一样,但吃菜的人主要是中国顾客了。” 上海在规范化后,结束了本世纪初作为外国狂欢者乐园的时代,也告别了他们手中挥舞的美金。

在过去十年中,随着亚洲巨人的崛起,这座城市的空间重新被分配,伴随着本地富有的中产阶级品味的提升,上海从未如此精致。

中国新一代早已见过世面,并为自己的中国身份感到自豪。他们喊着:“爱中国!”设计公司Bonjour Brand创始人Jing Yang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法国待了多年后回到了家乡。然而,揭开表面,这位上海人讲述了这个未曾愈合的创伤,不可否认上海经历了一个转折点。

“上海人似乎摔了个大跟头!她幻想成为新纽约,却忘记了自己也不过是中国国内一个普通城市,上海至今没有经历过这种洗礼!” 

是的,在新时代,任何城市都不应越轨,每个城市都应积极参与“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步调一致。

今天的上海仍试图恢复其全球吸引力。

一位长期在此的法国企业家发现,自今年年初以来,我们又开始见到外国人了。“这感觉真好!因为上海这两年英语水平和服务质量曾一度下降。”

自去年12月1日起,对包括法国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访客免签证政策重新启动了旅游流量。这个温和的反弹为这座经历了近年来惊人外籍人士数量下跌的国际化都市增添了些许光彩。

同时上海市政府在努力挽回因与美国紧张关系而冷却的跨国公司。2023年,外国在华投资跌至30年来最低,下降了80%。上海多次展开魅力攻势,吸引大牌并保持其国际化风貌,其中包括今年5月推出的Puy du Fou新秀。

欧盟中国商会经理Steven Basart掩饰不住自己的担忧:“上海仍希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但在当今的中国格局中,它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它梦寐以求的超越华尔街的梦想,随着中国经济的重新定位而逐渐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这座庞大而高效的城市机器对有能力在此居住的人变得更加宜居:

尽管房地产危机,城市的升级仍在继续。蓬皮杜中心开设了分馆,新开还有很多画廊点缀了西岸,成为上海慢跑者和骑行者喜爱的开阔长廊。

然而,这个曾梦想取代曼哈顿的城市也陷入了忧郁的浓雾:

Frank Tsai是China Crossroads创始人,China Crossroads在上海最大线下讲座平台,主要围绕"中国与世界"的主题,举办商界和学者线下活动,他认为:“在上海生活质量比十年前好了很多,但今天最大的不同是上海人变得悲观!” 

他们怀着怀旧之情回首过去,正如王家卫的电视剧《繁花》最近的大热,讲述了一个在90年代从无到有的百万富翁的崛起,当时这座城市象征着一个开放世界中的中国的崛起。

继香港之后,这位《花样年华》的导演再次唤起了一个时代,那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
《费加罗报》Le Figaro:新闻报道方面相对中立,评论部分则显得保守和传统主义。与其他的西方主流媒体一样,费加罗非常关心中国社会话题,最近话题职场太卷,中国打工人不愿再费心打扮』。原文标题为「在疫情期间重新掌控,上海在寻找昔日的辉煌Reprise en main pendant le Covid, Shanghaï à la recherche de son rayonnement passé」,原文作者:塞巴斯蒂安·法莱蒂SÉBASTIEN FALLETTI,部分内容删除并修改。

以上就是外媒的最新有关上海以及上海外国人的报道,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喜欢这个系列的可以点击阅读“外媒视角”,感谢关注。





北美他乡
提供美国加拿大相关出入境资讯和政策指引, 为往返于国内和北美探亲旅游的亲们提供交流互助和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