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锦囊,帮助emo的学生摆脱心理问题

教育   2024-12-13 07:00   重庆  


来源 | “21度班主任”微信公众号

作者 | 王晓波



“老师,我碎了,emo了……”小R开门见山。


话一说出口,眼泪便顺着胖乎乎的脸颊流了下来。


小R不是第一次来咨询室。上次,她因为一张“友谊的小船翻了,不想活了”的纸条而来。

那一次,我们聊了一节课,她和我聊了同学相处的困惑、父母闹离婚的烦恼。离开的时候,她说:“感觉心里舒畅了很多。”而今天则是因为被老师批评了,觉得委屈,便又一次“emo”了。


在大家眼里,小R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女孩,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她大大咧咧,乐于助人,喜欢和老师聊天。但我知道,乐观阳光的表层之下,藏着她隐秘而不为人知的自卑与伤痛。她真正渴求的,是被关注。

所以,我听她吐槽,偶尔询问,直到她心情平复。离开时,我给了她一本《大女孩》。这本书是在上次和她聊完后买的。她问我是否一直在咨询室,她emo的时候可不可以找我……


下午,小R又来找我,递给我一张叠得四四方方的纸条,叮嘱我“一定要看”。小R离开后,我打开纸条,发现她用工整的字迹写着:“谢谢王老师!您给我的书我看完啦。我看完之后就像被净化了一样,好多了,感觉都放下了。尊嘟炒极好康(真的超级好看)!稀饭(喜欢)王老师。”


看上去,小R暂时被治愈了。可在我们身边,还有多少像小R这样心理陷入困境的孩子?又有多少孩子会像小R一样,主动寻求帮助呢?作为班主任,如何面对越来越多心理问题的孩子?……我的三个锦囊,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1
锦囊一:心情日记

“王老师,我想和您说件事。最近,我和我妈的关系比较僵硬,我不知道怎样化解。您能否给我支支招?”
——小B

“在学校里,我尽力把我的郁闷隐藏起来。所以,你们一直都会觉得我非常乐观,从来没有伤心或哭过,总是能逗你们发笑,但其实我的内心可能很脆弱,因为往往压力太大或想的事情太多,就会突然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彻底崩溃……

我必须把所有负面情绪都掩盖起来。有时可能会很抓狂,就连我的爸爸和奶奶都看不出来,所有人都不了解我的内心。我今天把这一切都倾诉出来,希望王老师可以不把这些透露给同学和我的亲人。”

——J

这是孩子们在“心情日记”本里给我的留言。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也许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他们而言,却是天大的事。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倾听,帮他们及时解困,则当前的烦恼不过是成长路上的小小磨砺;但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帮他们纾解,那么,日积月累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在“猫的国”教室,师生见面的第一天,每个孩子都会领到一本“心情日记”的漂亮本子。孩子们可以给它起名字,甚至还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涂鸦美化。



写心情日记,没有字数规定,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唯一的要求是——真。所谓的“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真实事件,二是真实情感。


三四年级初写阶段,以5-6人为一小组,大家轮流写作,彼此分享,互相宽慰鼓励,常用句式为:“今天我的心情……,因为……”。如果看到某位同学心情不好,或者遭遇了困难,后面续写的同学会进行安慰。与其说是在安慰别人,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

进入高年级,学生独立意识萌芽,内心世界也更为丰富,则变为一人一本单独写。我一般会在第二天早上批阅完毕,并及时给予点评和回复。必要时,我会单独找学生聊聊天,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给他们解解惑,支支招。



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里的“服务”,首先是心灵的服务。



2
锦囊二:问题宝典


“心情日记本”上的师生对话,虽然常常能给学生带来安慰,甚至给他们以“豁然开朗”之感,但说来说去,毕竟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要让学生真正拥有一颗强健的心,就必须在“真刀真枪”的现实世界里磨砺。


仔细分析学生的日记,会发现让他们陷入困境的问题除了学业压力、遭遇前所未有的事件之外,最主要的是处理不好各种关系。这里的“关系”,往小处说是处理不好和同学、家人甚至老师之间的关系,往大里说是处理不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究其原因,既有家庭教育的因素,也有伴随着成长而来的困扰。针对家庭教育的问题,我会和家长沟通,既指出问题所在,又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

面对成长中的烦恼,有时,我直接给予回复,更多时候,我们利用班会课或夕会课的时间,引导全班学生就某个现象或某种问题,共同思考解决的方式,形成该类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写入班级的“问题解决宝典”中。


比如,遇到“争执”的场景,我们形成以下解决方式:


① 互相道歉;

② 暂停,到休闲吧坐一会,冷静下再来处理;

③ 寻求第三方帮助。比如你们两共同的朋友,听听他(她)的意见;

④ 实在处理不了,向老师提出申请,在班会(夕会)课上处理。


除了方法之外,大家还总结出了处理问题的一些原则。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得饶人处且饶人”“吃亏是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学会寻求帮助。”


虽然教给学生面对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但我也会强调:在遭遇困境时,寻求帮助也是一种能力和智慧。我们也总结出一些需要寻求帮助的场景,比如生病了,或者遇到身体伤害及遭遇危险时,都要报告老师,或者向其他可靠的人寻求帮助。



3
锦囊三:行读课程


孩子之所以容易被一些烦恼困住,是因为他们的活动空间和经历经验有限,所思所想有所局限。如果能够让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则不仅能够强健体魄,更能丰富精神世界。因此,我在教室里开设了两门课程,一门叫“猫眼看世界”,另一门叫“猫步走天下”。


“猫眼看世界”主要是“读”,读书、读人、读世界。夕会课上,我带着孩子们聆听力克.胡哲、奥巴马、俞敏洪、乔布斯、马斯克等人的演讲,让他们汲取成长的力量;我们拓展阅读的广度,不仅读文学历史、自然科学,还读人物传记,《乔布斯传》《活着已值得庆祝》《人生不设限》《苏东坡传》……我甚至还找到当地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以及学生家长们,邀请他们在每个周四到教室里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人生经历……



“猫步走天下”侧重于“行走”。每个月的某个周末,我们都会安排一次户外行走活动。我们的行走半径,从最初的学校周边,逐渐拓展到常州市内外,之后又拓展到省内外,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让他们获得人际关怀支撑。


这样的“班级课程”在我们班级里不胜枚举,它们贯穿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贯穿于孩子生命的每一个节点。我一直觉得,教育者的价值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更在于是否培育学生丰富的心灵和高尚的追求,是否给予学生丰厚的精神底色。



《全新思维》的作者、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提到,世界已经从过去的高理性时代,进入一个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时代,当AI能处理大部分左脑工作,唯有感性和创新能让你获得“人”的优势。

当下,教师的作用和职责已经不再是将知识和技能教给孩子,而应该以完整的人作为培养目标,凸显孩子的情感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灵和精神成长,并对孩子的成长需求,尤其是真实的生命成长状态作出判断、回应,并基于这种判断为孩子们营造氛围、设计课程、策划活动。



责编 | 阿薇

排版 | 阿薇

商务 |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 |  xingjiaoshi@dett.cn


《星教师》开通视频号啦
欢迎扫码关注▼
每月不定期更新……

扫描图中二维码订阅▼

星教师
重新定义未来教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