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平常之思”微信公众号
作者 | 白常平
每次上完一节课,都会有感觉很好,以及感觉少了点什么的情况。怎样的课会让我感觉很好呢?不是任务多精巧,不是课堂有多顺畅,而是看到了学生的生长。
我想一堂好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原来不会的,上了这节课会了;原来模糊的,上了这节课清晰了。一堂课最想看到的是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我认为,思维冲突是一堂好课的关键所在。
前日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陈加仓的一堂拓展课《三角形的最多个数》,深有感触,这就是一节标准的好课,这节课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任务,不仅是学生,听课老师也是跟着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大家都投入其中,听完印象深刻。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数据强烈对比,提出挑战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打破常规思维,发展创新意识。
暴漏真实学情,引发思维冲突
学生产生思维冲突的前提是学生要能有展现自己想法的机会。
课一开始,陈老师直接出示任务:
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先自由猜有多少个?学生出现333个,1000个,500个,544个,700个……等答案,老师都写在黑板上。
接着学生提出遇到比较大的数据,要简化,从最简单的三角形开始研究。通过图画得出,三角形剪一刀最多可以得到2个三角形,四边形也是2个,五边形开始到一千边形都只能剪出1个三角形。
从一开始猜测的几百上千个,到现在的只有1个,两次数据的强烈对比,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五边形开始就只能剪出一个三角形了?这节课就这样到此为止了吗?
提出挑战问题,创设思维冲突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引发学生冲突进行深度探究的关键。
在第一轮探究后,老师指出这种思维太普通了,这种方法太常规,太一般了。有没有创新的方法,可以让个数更多呢?这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学生的思维冲突点。
明明刚才已经探究过了,只能有1个呀?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怎样才能变多呢,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们得从头开始研究,能不能把常规的方法变成创新的方法,把一般的方法变成高级的研究?
接着老师顺势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四边形剪一刀,能不能从2个变成3个?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是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突破口。
放慢思考脚步,激化思维冲突
在探究怎样使个数变多的问题上,陈老师放慢脚步,陈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画图,去尝试,去探究。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学生还是剪不出3个三角形。但老师仍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
我想这个慢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只有充分经历这个探究的过程,才能凸显对新方法的渴望,才能更好理解新方法的思维与自己的不同,才能真正推翻原有思维定势。
又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学生想到办法了。这时,这位学生俨然成了大家的救星,大家都非常期待看到他的方法。陈老师请他上台介绍,当学生看到四边形从凸四边形变成凹四边形时,终于恍然大悟。
这时这种方法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印象是非常非常深刻的,我怎么就没想到?我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能想出来了。
老师给这位学生极高的评价,同学们给他投来赞许的目光。我想这节课或许有可能影响这个孩子的一生,从此踏上对数学的研究之路。有了这个从0到1的突破,学生的思路终于打开了,慢慢地,他们研究出了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
对比交流反思,解决思维冲突
虽然此时,学生已经能够通过从凸边形变成凹边形来画图解决,但这还不是一般化的方法,学生还需要找出原理,找到规律。
怎么把四边形改成五边形?六边形两种不同改法和得数的对比?陈老师带领学生在不断地对比交流反思中,慢慢发现规律。最后当老师提出20边形时,学生已经能够说出,不用画,直接计算就可以了,20÷2+1=11个。那么1000边形最多能剪出501个三角形。
当大家得出n÷2+1,都以为问题得以解决,陈老师又问大家,还有疑问吗?前面一直地思考,马上就有学生提出,奇数边形怎么算?学生也很快发现规律进行概括,得出(20+1)÷2。
整节课,我们能看到学生在一次次思维冲突中,从不会到会的全过程,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后面的思路全开,从疑惑不解的孜孜探索到豁然开朗的欣喜顿悟,学生一直在思考在创造,思维不断拔节提升,这就是好课的最好样态。
我想,不管是拓展课还是平时的常态课,我们都要给学生创设思维冲突点,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不断同化顺应中从失衡走向平衡,实现思维真正有意义发展。
责编 | 清落
排版 | 清落
商务 |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 | xingjiaoshi@det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