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森林一样的新质学校:第11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价值盘点

教育   2024-12-04 07:00   重庆  

作者|蒲公英教育智库



12月1日,在厦门英才学校报告厅,北京第一实验校长李希贵为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人作了他精心准备的深研课——“我们被‘学习’驱动了什么”的主题报告,视频直播流量迅速突破10万+,线上线下听众共同经历了一场观念被极度冲击、甚至颠覆的体验。



● “教室+走廊”、班主任、年级长……等传统模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学习社区、社区长;

● 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不见了,学生开始围绕一件件有意义、有兴趣、有挑战的真实问题开始超学科学习,甚至成立造船公司,并要把船卖出去;

● 整齐划一的课程不见了,学校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节奏、学习资源,为不同的学生建立学程,让学生自主搭建;

……

面对未来,学生的学习该如何进化?李希贵校长团队的精彩报告,如同厦门英才学校校园里那一棵棵笔直挺拔、直刺苍穹的大王椰子树,拉直了数百教育人心中的疑问和困惑。

至此,第十一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正式闭幕。5000余位相聚厦门的教育同仁,在厦门最好的季节、最明媚的阳光里,圆满完成为期4天的学习。


进入第二个十年的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在牢记初心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从内容结构到表现形式,都做了全新的探索和变革,增加了深研课、场边追问、他山之石等全新内容。

让我们温故知新,回顾一下这几天的议程,做一个全面的价值盘点。



开幕式:
时代呼唤森林一样的新质学校

开幕式从宏观生态(时代愿景与价值选择)层面,探讨了学校必须融入大时代背景,启动高质量发展内动力的良性进化之路。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是学校育人生态的终极理想。森林一样的新质学校,究竟是什么样的学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总编辑李斌表示,森林一样的新质学校具有七个特征:有机连接、结构精微、系统开放、能量充沛的生态;以能量传递为中心的动力系统;善于“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致力于搭建“人人是人才的教育格局”;追求更高水平的“自运行”;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蓬勃;有提供“合适土壤”,推动进化的智慧。

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陈忠认为,未来教育只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奔赴人的价值”。智能时代,更需重申科学与人文同源,把握理性与感性平衡,更需要教师成为最为可贵的确定性。

四位专家对智能时代学校教育面临的大背景和挑战进行了分享——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认为,以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世界第三个春天来临,人类生存的意义在于创新,教育将朝着“为创新而学”转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泉水分享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即从白空间到黑空间,以创新为内生动力牵引学生成长;

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刘希娅表示,新质生产力发展时代呼唤新质学校的蓬勃生长,新质学校是中国未来学校发展的整体性发展趋势;

中国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沈祖芸认为,当下学生最缺乏的是“意义感”,需要学校走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价值体系已经超越育人目标、办学理念,成为托举一所学校的基础设施。

三位教育“盗火者”发表了题为“我的心中有个未完成圆”的视频致辞——

西安市东城第二学校校长冯恩洪认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升级,需要直面三个问题:成长是教育价值,快乐是不是教育价值?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什么关系?如何重新审视教育社会价值的群体性迷失?

北京平谷农业中关村学校校长王铮谈到何为完整的圆的教育:教育有成长性,要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一个完整的、有阶段性的、有发展层次的教育,才是一个完整的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认为,能够培养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就是指向于人的完整的教育。

本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组委会还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联合发起“守住教育的底线”倡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宣读倡议,呼吁更多教育人在行动中坚守,推动一间间学校,走向“蓬勃的森林”。



主论坛:
重建学校生态的九个着力点

主论坛从中观生态、微观生态层面,基于九大板块探讨如何共建面向人人、面向未来、终身学习、责任担当、充分发展的“教育森林”。


中观生态:结构与机制——重新定义学校治理系统的底层逻辑。以点亮人为核心的结构机制,是让一所学校如森林般自运行的关键。这需要学校建构一套价值系统,引导全体成员共同达成愿景和共识,持续引入、生成育人力量。


中观生态:年级与班级——以学习者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中心。从班级到年级,从学生到教师,缔造生命成长的教育共同体,需要重新定义年级与班级生态,以问题、活动为导向,激活学生想象力、创新力和学习力。


中观生态:支持与服务——为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提供效能与保障。做好“责权利匹配”和“权力链分割”,让每一个成员被看见,感受信任和包容的力量,创造峰值体验。


中观生态:智能与工具——站在校园可用智能的底座上生成智慧。学校要升级办学资源,建设AI教师团队,以“智能”推动师生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AI课程,赋能学生学科学习与成长。


中观生态:场景与美学——美是创造的动力,也是教育的目的。学校场景需要被重新定义,其设计的八大原则是:真实的学习体验、多样的学习方式、跨学科的学习内容、个性化的学习选择、不受时间限制的学习、自我引导的学习、混龄与合作学习、合作型教学团队。



微观生态:学习与健康——学生心智土壤与身心能量的科学养成。保护孩子的“儿童世界”至关重要,使他们在“自知”中形成“自胜”。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认知的升维,能够帮助他们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红海。


微观生态:教师与成长——让优秀教师在常态环境下批量产生。学习革命正在成为主导教师职业发展主线,好老师不靠“模式培养”,而是通过组织生态的进化,以及价值引领、智慧共创、意义驱动。

微观生态:师生与家校——重建促进自主学习的师生与家校关系。让诗意在学校流淌;向儿童学习,让尊重成为教育的起点、过程和追求;让学习回到日常的深处,让班级成为孩子心中最辽阔的地方。


微观生态:课程与教学——寻找新时代课程与教学的新样态。在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中走向开阔,关注人自身,激活潜能,释放动能,积蓄势能;借助人工智能设计有意义的个性化学习内容,通过在地化课程为学生提供丰盈而美好的体验。



深研课:
看见学校转型的18个关键问题

年会设置了18堂“深研课”,聚焦教育改革过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以分论坛的形式展开一场场紧扣时代脉搏的追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小概率问题,还是有一套系统方法论?未来学校的场景美学打造,如何与文化、空间、课程、管理等深度链接?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如何给教育教学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不同的小场域交流式课堂中,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资深校长及教育同行就探索突围的难点痛点、研究应用的最新进展以及实践中的创新策略等议题,进行面对面的深入探讨,在高质量、沉浸式、情境化的学习体验中获得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和未来世界的全新洞见。

其中,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和团队带来了一堂主题为“我们被‘学习’驱动了什么”的深研课。以学生成长逻辑为中心,结合十一学校、第一实验学校以及来自十一盟校的多个案例,李希贵校长认为,“学习一旦被启动,学习的跑道需要续接”,而教育者应该成为续接跑道的人。



一是关注成长逻辑,重塑教育视角。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持续兴趣、挑战、价值感受和自信心提升。

二是建立意义感,让真正的学习发生。让学生在每一次学习、每一次作业、每一个学习任务中都能感受到意义,帮助孩子不断扩大产生意义感的半径,从自我到他人、社会、世界、人类。

三是促进连续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学习社区,缩短课程模块长度,提供多样化学习任务,丰富学习材料、工具和支架,能够帮学生构建更个性化、更有意义的学习。



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

来自森林的十二个启示


闭幕式上,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李斌基于近十年蒲公英教育智库的经验性思考、案例式研究、服务性实践,以“森林的样子”为理论模型,归纳整理出走向新质学校的12个行动原则及其建设要领。



多样性原则——学校作为一个森林般的生态,要素多样性是前提,目标多样性是本质,生命多样性是结果。

系统性原则——走向“轻量投入、倍增效益、专业聚焦,嵌套整合”的生态结构,这其中有大量环环相扣、动态叠加的系统性设计。

开放性原则——学校教育至少要做到三个开放:育人开放、资源开放、机制开放。

限制性原则——环境的有限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构成了学校进化与创造的全部动力,走向新质学校,需要“限制激发创新”。

一致性原则——打破壁垒,以育人生态的一致性追求思维认知的完整性。

统一信号原则——森林般的学校拥有强大的“信号与规则系统”:不变的核心价值观+不断迭代并达成共识的行动准则。

低结构原则——以结构化的愿景、积极平常的生态、问题解决的抓手、公平合理的机制,激发人的潜能。

自运行原则——学校教育的目标、结构、机制、资源、平台、技术等,要和学校内部人的自我发展方向实现环环相扣的匹配与接轨。

能量中心原则——从“博物学思维”走向“生物学思维”,以“能量革命”驱动生命运行,推动智慧学习。

长期主义原则——只有在恰当的教育生态、长期主义的学校文化共识中,才能幸运地因组织健康赢得口碑。

共同利他原则——实现个性化的相互依存,协作中的彼此独立,拥有面向未来的互利价值观。

包容扬长原则——建立“画家模式”的评价体系,推动学习者不断进步。



他山之石:

来自跨界案例的工具与方法


大会特设“他山之石:我们的困惑,他们的答案”环节,从跨界案例和海外学校的研究与实践中,抽取出针对学校现场焦点问题的解决思路、方案和工具,帮助教育人重建知识结构,拓展行动空间。

比如:借鉴英伟达、苹果、Facebook等一流企业的管理模式,推动学校走向去中心化、扁平化管理;借鉴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通过相信人、链接人、发展人,打造安顿身心、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借鉴网络购物的互联网生态和服务,构建“学习购物车”“学习社区”,实现个性化学习;借鉴大模型所初步涌现的智能,在校园里提供更多样的体验、更多种的连接和更多类的优化。



自主创新产品市集:
发掘适合学校的教育解决方案

今年的学校自主创新产品市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70所学校或研究机构,提供360余件自主创新的学校教育产品,涉及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长、课程设计、作业创新、AI教育、心理教育、家校指导、数智化集成等各类产品。

参会者自由参观各展位,轻松对比不同学校的创新成果,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灵感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同仁们彼此进行分享、交流,共建,为教育的森林增添一点雨露。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大会根据购买数据+专家评审意见,评选出了十个“2024年度最受欢迎学校教育产品”。深圳市南山区道新学校、哈尔滨德强小学校、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教育集团、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天津市武清区六力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杭州云谷学校等10位参展学校代表,分别发表9分钟演讲——“闪电讲”。

从育人蓝图到育人施工图,教育产品市集以校本化、现场化、真实化的问题解决为着力点,发掘出适合自己学校发展问题的教育解决方案,帮助学校激发教育灵感,推动教育实践中引入新的想法和策略,在未来创造更多可能。



场边追问:

解读AI与教育、新质生产力与学校发展


大会期间,组委会还邀请现场参会者向各版块的代表嘉宾提问,就台上未尽的内容进行关键补充,进一步挖掘和延展教育议题的深度,为一线教育同仁提供更全面、更深刻的洞见。场边追问围绕以下两个维度展开——

一是AI与教育实践。强人工智能带来教育培养重心的位移,将赋能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教学方式变革、课程建设、学生身心健康、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治理模式创新。当下,不少学校已开始构建自己的智能体、大模型,AI 招生官、AI口语外教、AI校长助理等。

二是新质生产力与学校发展。教育强国背景下,需通过教育支撑科技和人才发展。学校教育要理解时代背景,坚定育人价值取向,回归教育本质规律;同时,应对高考改革、人口变化等关键变量,需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校全要素链条的系统性改进,做不被时代淘汰的教育。


责编 | 阿宽
排版 | 阿宽
商务 |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 |  xingjiaoshi@dett.cn



星教师
重新定义未来教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