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有“磕绊”的课
教育
2024-12-06 07:03
重庆
在这个追求完美、崇尚流畅的时代,我们常常被那些行云流水、天衣无缝的课堂所吸引。随着教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有磕绊的课”才更加真实、更加宝贵,它们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蕴含着成长的力量和教育的智慧。刚刚登上讲台时,我期望课堂行云流水、完美无缺。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预演可能出现的情况,只为呈现一堂顺畅无误的课。但渐渐地,我发现这样的课堂看似完美,却少了些灵动与深度。有一次讲授《司马光》,我按部就班地讲解字词、翻译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课堂进展顺利,学生们也能较好地回答问题。然而,在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老师,砸缸会不会伤到缸里的小朋友?”这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当时愣了一下,试图按照预设的思路引导学生回归“标准答案”。但学生们的思维被这个问题点燃,纷纷展开讨论。课堂秩序变得有些“混乱”,我的内心也有些焦急。课后,我静下心来反思。这个“磕绊”虽打破了课堂的流畅,却也暴露了我教学的刻板。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多元的,而我却为了追求顺利,忽视了他们的思考与质疑。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好课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思维碰撞的舞台。就这样,原本计划好的教学流程被这一连串的“磕绊”打断了,但正是这些磕绊,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磕绊,是成长的足迹朱老师在《乐趣全在细琢磨》一文中,曾谈及一节赛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这样说:“这节课最后还“差了一口气”。安徒生写这个童话,据说是因为他在意大利目睹了一位母亲站在路边,臂膀上挎着一个篮子,篮子里有一个将要咽气的小孩子。所以这个故事要传递的信息就是“悲惨”。执教者设计的两个板块基本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临到下课前,读了小女孩幻想见到奶奶的句子,一个学生说,觉得小姑娘很幸运。因为临死前心愿得到满足。老师对这个发言放过去了。最后总结时,落脚在感谢安徒生为我们写下那么好的一个文学形象。读得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执教者会放过去?如果是我会不会不理睬?如果要抓住这个与众不同的“磕绊”要如何做?这学期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扩展课题时,卖火柴的小女孩真 !真的就有一个小朋友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真幸福。我顺势用朱老师2023年的思路上课:不急于评判,请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自主辨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可怜还是幸福,鼓励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深入探讨。虽然这堂课有了一点“磕绊”,但学生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我也深刻体会到,有磕绊的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的每一次磕绊,都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宝贵机会。磕绊,是学会的关键课堂上的学生的回答出现“磕绊”,那是他在发出求知的讯号。教师及时点拨、指导,学生就能越过磕绊,由不会到会,走上坦途。例如,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有一教学片段如下:师:“夏天的小兴安岭是很茂盛的,哪些地方看出它的茂盛?”生:“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生:通过“密密层层”我想到了树叶很多,多到挡住人们的视线了。师:这样就说清楚了。抓住关键词说感受。还有谁会说?从上面的片段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看到学生的生长感。磕绊是孩子们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更是他们探索、创造、成长的必经之路。而近几天听的几节课,却顺得让我害怕。老师的问题刚刚说完,学生已经知道了答案。老师的写作支架还未在课件上展示,学生竟然已经能够原样运用。在教育这条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我愿意和孩子们一起,勇敢地面对每一次磕绊,珍惜每一次成长的机会。因为我知道,正是这些磕绊,构成了教育路上最美的风景。未来,我再也不想看到如同今天一般顺畅的课。同时,期待着更多“有磕绊的课”,师生一起走向更加宽广、更加精彩的知识世界。商务 |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号)投稿邮箱 | xingjiaoshi@det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