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的形式主义有了新伪装-“数字化”,基层已苦不堪言,草台班子却还在卖力表演

文摘   2024-11-13 08:30   北京  

最近,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全网都在声讨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危害已经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央国企、社会基层组织里面了。现在各行各业,外企、私企、医院学校……形式主义的身影几乎无孔不入。

简直到了让人无法忍受,人人喊打的地步了。

天天喊整治形式主义,不仅没被有效整治,反而与时俱进,和科技创新一样还迭代升级了。

在企业,当“草台班子”爬上了管理层,形式主义又披上了新外衣——“数字化”,马上就成了他们表演的道具。

以前开会,好歹还能听到一些真问题,现在呢,全是新概念、新词汇,不明觉厉。

但仔细想想,好像啥也没说。

以前,形式主义好歹还有个“形”,现在倒好,连“形”都没了,直接升级成“数字主义”、“概念主义”了。

比如,过去说要“加强管理”,现在变成了“构建数字化管理体系”;过去说要“提高效率”,现在变成了“打造敏捷协同平台”。

这些词听着高大上,但落到具体工作上,还是那些老一套,甚至变本加厉。

有个朋友在某大型国企工作,跟我吐槽,他们公司最近在搞“数字化转型”,天天开会学习新战略,各种PPT、汇报材料堆积如山。

结果呢?

数字化目标是什么,具体怎么做,没人说得清。

最后,所谓的“数字化转型”变成了全民写PPT大赛,基层员工苦不堪言。

还有网友跟我反映,他们单位热衷于搞“数字创新”。

领导要求每个部门都要提出创新方案,还要量化创新成果。

结果,为了完成指标,大家只能绞尽脑汁地想一些“伪创新”,比如把原来的工作流程稍微改动一下,PPT汇报时加入动画和配乐,就成了“数字创新成果”。

这种所谓的“创新”,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还扼杀了真正的创新。

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考核机制的问题。

很多企业、基层组织的考核指标过于僵化,缺乏科学性。

为了完成指标,各级领导只能粉饰太平,用新概念、新词汇来包装旧问题,营造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假象。

这种“概念主义”的危害不容小觑。它加重了基层员工的负担。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考核,基层员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准备各种材料、报表,真正用于业务工作的时间反而减少了。

有人说,当“数字化转型”火了,形式主义就是把炸毛的鸡打扮成开屏的孔雀。

为啥?领导爱看孔雀啊!

当“概念”代替了“实干”,当“形式”取代了“内容”,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也会逐渐消磨殆尽。

我看到网上有人说,他们单位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结果呢,就是把原来的纸质文件扫描成电子版,然后美其名曰“数字化转型”。

这种东施效颦的做法,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更夸张的,有些单位为了体现“重视人才”,制定了一系列复杂的人才培养计划,又是培训,又是考核,又是评比。

但实际上,这些计划大多流于形式,对人才的真正成长并没有什么帮助。甚至有些单位,为了完成“人才引进”指标,不惜弄虚作假,引进一些根本不符合条件的人员,造成资源浪费。

这些现象,说到底还是政绩观的问题。

一些管理者为了追求个人政绩,不惜搞形式主义,造假,欺上瞒下。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和组织的利益,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所以,要想真正解决央国企的形式主义问题,就必须转变政绩观,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鼓励实干,杜绝弄虚作假。

与其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少一些表面文章,多一些实际行动,这才是正道。说白了,与其整天琢磨怎么包装,不如想想怎么提高真正的效率和效益。

整天玩这些虚的,到最后,累的是自己,苦的是基层,耽误的是发展。

版权声明:内容系指尖上的BIM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指尖上的BIM」编辑版本转载、摘抄,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

【指尖上的BIM】:致力于BIM技术咨询、机电深化设计、机电装配式施工等新技术的普及及应用,旨在建筑行业工程领域掀起一场新的指尖上的技术革命

指尖上的BIM
致力于BIM技术咨询、机电深化设计、机电装配式施工等新技术的普及及应用,旨在建筑行业工程领域掀起一场新的指尖上的技术革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