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剑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济研究所
任屹颖 中国进出口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田维韦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济研究所
谢菲凡 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
来源 | 拟刊于《中国外汇》2025年第4期(2025年2月15日出刊)
要点
构建统一的二维码支付规格,是提升支付效率、推动跨境支付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首先要实现国家层面二维码规格的统一,才能进一步推动跨境二维码支付的互联互通,在国际二维码支付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在全球化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速的大趋势下,跨境贸易和消费蓬勃发展,跨境支付需求也随之激增。国际二维码支付以其便捷、低成本和安全的优势实现迅猛发展,有望引领跨境支付的未来,推动支付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我国作为全球二维码应用第一大市场,应积极主动抓住发展契机,努力在国际二维码支付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当下,推出国家层面二维码统一规格成为迫切需求,通过一个二维码集结境内与境外多种支付方式,实现全球支付机构的互联互通,才能最终推动国际二维码的构建。基于国际实践经验,笔者从监管职能、技术标准、监管机制以及跨境支付等层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我国构建统一的二维码支付规格提供有益参考。
二维码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由于其便利性和安全性等优势,在跨境支付中份额逐步提升。根据Statista全球统计数据库的统计,全球跨境支付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到156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250万亿美元左右。其中,二维码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由于其便利性和安全性等优势,在跨境支付中的份额逐步提升。《2024年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显示,2024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6国电子支付市场将达到2200亿美元,占东南亚地区电商市场的80%以上,其中泰国的二维码支付预计将占电商交易的55%。虽然当前全球二维码技术领域存在各国间二维码标准多样化、运行体系不统一、安全规范不协调等突出问题,但伴随技术的创新以及业务的拓展,国际二维码支付有望逐渐成为跨境支付的未来,为跨境支付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全球二维码支付市场日益扩展,我国已成为全球二维码支付的领导者。我国移动支付的普及率达86%,居全球第一。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中国支付产业年报2023》提到,2018年以来,二维码支付成为移动支付用户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并占据绝对比例。作为全球二维码应用第一大市场,我国占据全球二维码市场份额的70%以上,二维码支付技术领先并获得广泛的应用。当前,如何商讨共建二维码产业国际合作组织、全球二维码代码发行管理机制和产业交流协同合作机制,已受到国际业界广泛关注。鉴于我国在二维码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我们理应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国际二维码支付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要抓住跨境二维码支付这一巨大发展机遇,我国首要的工作是推出全国统一规格的二维码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实现为网络支付参与机构提供统一的技术能力,为二维码支付机构互联互通扫清障碍。在国内支付中,支付宝、微信支付、云闪付等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同一个二维码就完成支付;在跨境支付中,只需要从国家层面实现该统一规格二维码系统与境外支付机构的互联互通,国内各家支付平台的用户就可以在境外扫码完成支付,合作的境外支付机构平台用户也可以在我国境内扫一个二维码完成支付,合作进程和支付体验都将大幅改善。总而言之,通过实现国家层面二维码规格的统一,才能进一步促进跨境支付系统的构建,最终推动国际二维码的构建,在国际二维码支付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二维码支付发展历程
我国二维码支付自起步以来,经历了快速发展并逐步规范化的过程。支付宝于2011年正式在国内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移动支付场景由线上扩展到线下。随后,微信支付于2013年上线二维码支付功能,依托社交生态迅速取得市场份额。二维码支付以操作便捷、成本低廉的特点,冲击原有的线下市场,并在短时间内改变了我国消费者的支付习惯。
二维码支付市场在发展初期阶段的格局是由企业主导,虽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一系列问题。二维码支付经历金融管理部门叫停、再重启后,走向规范化发展。初期,支付宝和微信分别采用独立的技术标准,构建各自封闭的支付生态,例如支付宝绑定淘宝等电商平台,微信支付依托社交网络。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虽然推动了二维码支付的大规模增长,但影响了用户体验,因当时技术标准的不统一和监管的滞后,使得我国统一支付二维码的进程受阻。2014年3月,由于二维码支付面临技术性和安全性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下发《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意见的函》,联合工信部暂停线下二维码支付服务。线下二维码支付被叫停后,支付宝等机构通过技术优化和模式创新,进一步改进二维码交易的安全性,同时扩展应用场景,并于2014年7月重启二维码支付。直到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支付清算协会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首次为二维码支付制定标准,对交易限额、交易验证、二维码支付的信息传输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此后,二维码支付逐步实现规范化,成为我国移动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二维码支付实现统一的环境逐步成熟。2017年,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推出“云闪付”产品,实现了银联体系内的互联互通。政策支持是推动统一二维码的重要基础。2019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要求打通不同支付平台的壁垒。在政策要求和支持下,近年来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进程加快,支付宝、微信支付和云闪付三大二维码支付机构已经初步实现了互联互通。但这只是开始,在国内支付机构互认互扫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全球支付机构的互联互通,才能实现更好的支付体验,在全球移动支付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需要建立我国统一规格的二维码支付系统,通过一个二维码集结境内境外多种支付方式。2023年7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字银行卡技术要求》(JR/T 0286-2023)金融行业标准,通过设计数字凭据平台、支付路由网关等关键技术,为网络支付参与机构提供统一的技术能力,这意味着统一二维码规格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二维码规格统一的必要性凸显
缺乏统一的二维码规格带来的不便和问题,在跨境支付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支付公司在扩展境外业务、搭建全球支付网络时,由于二维码技术标准不统一,国内各家支付平台需要分别与境外支付机构以及商户逐一谈判,这种模式耗时耗力,不仅增加单个支付公司的技术对接难度和运营成本,还阻碍了我国支付体系全球化的进程。二是我国居民在境外支付时,可能会受限于特定的支付平台,如部分商户仅支持支付宝支付,而另一些仅支持银联支付,无法实现一体化的支付体验。三是境外人员来华时,其本国的二维码支付体系一般情况下在我国境内不能适用,导致支付场景受限,影响支付便利性。四是二维码技术的不统一不仅降低支付效率,同时增大监管的复杂性,多平台并存使得跨境交易的监控和审核难度增加,可疑和大额交易的潜在安全风险提升。因此,构建统一的二维码规格,既是优化境内外居民消费体验的需求,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支付监管有效性的必要举措。
2024年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境内支付机构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通过“外包内用”的方式,即利用境外的支付应用程序(App)在境内商户扫码支付,以便利外籍来华人员的移动支付。
目前,中国银联与部分积极推动跨境支付便利化的东南亚国家在互联互通合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但因我国二维码支付规格尚不统一,打通跨境支付全球化联通的整体效果仍难以达到预期。2023年以来,马来西亚支付转接网络PayNet、柬埔寨Bakong、泰国国家电子支付系统Promptpay等东南亚本地支付网络先后与银联国际达成合作,旗下商户可支持境内银联支付产品,同时未来当地居民来华或跨境消费也可使用本地钱包扫描银联二维码,实现与境外支付网络的互联互通。2025年1月20日,银联国际和印度尼西亚支付系统协会(ASPI)也达成跨境二维码互联网互联互通合作。目前,银联已在境外19个国家和地区与其本地转接网络达成二维码跨境互联互通合作。通过二维码网络的互联互通,一是提高跨境支付的便捷性,改善用户的支付体验;二是搭建全球支付网络;三是推动中国金融技术标准“走出去”,提升中国支付品牌的国际影响力。银联与各国支付系统的对接已初步打通跨境支付的全球化联通,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二维码支付规格,整体效果仍显不足。不同支付平台分散竞争的态势不仅限制了跨境支付的覆盖范围,也在技术对接和商户整合上造成了重复和低效。为构建更方便、更高效、更全面的跨境支付体系,推行国家层面二维码统一规格成为迫切需求。
相较于较为分散、缺乏统一规格的中国二维码体系,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或者政府有关部门已主导构建统一的二维码支付体系,并通过互联互通实现便捷、高效的跨境支付。以下将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出发,探讨不同国家统一二维码的构建方式和跨境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方面的实践与成效。
印度尼西亚于2019年推出统一且唯一的支付标准QRIS,由印度尼西亚中央银行和印度尼西亚支付协会(ASPI)主导开发,旨在促进国内的无现金支付。QRIS允许商户通过一个二维码接受多种支付方案,简化了商户的收款流程,消费者也可以选择熟悉的支付工具付款,提升了消费者的支付体验。印度尼西亚央行目前已明确禁止除QRIS以外的二维码支付标准,QRIS成为印度尼西亚唯一的统一二维码支付标准。自推出以来,QRIS在印度尼西亚的普及率和使用频率都在不断提高。根据印度尼西亚央行的记录,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QRIS的交易量同比增长209.61%。同年11月,QRIS用户数量已超过全年设定的5500万目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马来西亚的DuitNow QR同样是一个由国家主导的二维码支付方案,于2019年由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和马来西亚PayNet推出。该系统采用统一的技术框架,支持包括马来亚银行、中国银行、Grabpay等44家银行和电子钱包。商户通过指定的几家支付服务提供商申请二维码成功后,即可支持所有兼容的支付工具,消费者无论使用何种支付工具扫描二维码都能完成支付。此外,马来西亚积极推动跨境支付互联互通,目前DuitNow QR已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实现了互联互通,增强了跨境支付的便利性,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内消费及贸易增长。
越南国家支付公司(NAPAS)于2021年6月推出了越南的统一二维码 VietQR。VietQR遵循越南央行发布的技术要求,并符合国际芯片卡及支付技术标准组织(EMVCo)的二维码支付规范。VietQR支持近40家越南银行的手机银行应用程序和Momo、PayMe等电子钱包的支付,同时还支持全球发行的维萨(Visa)、万事达(Mastercard)、银联等品牌的国家卡支付,覆盖越南的主要消费场景,解决了各银行二维码标准不统一、跨行支付不便的问题。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二维码支付标准均是由国家主导的统一且唯一的标准,要求所有支付机构必须遵循此标准,实现国家层面支付体系的高度统一。新加坡和日本则采取了不同路径,基于EMVCo框架构建聚合二维码标准,允许支付机构将各自的品牌和标准整合到聚合二维码中。2018年,新加坡政府推出全球首个聚合二维码支付标准SGQR,该项目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与新加坡通信和媒体发展管理局(IMDA)共同支持。SQGR将近30种支付方案整合至单一二维码标签,商户在生成SGQR时可以选择接入的支付方案,并与每个支付提供商单独签约。与统一且唯一的二维码标准相比,聚合二维码虽具有灵活性,但由于商户的选择性接入,聚合码无法受理全量支付品牌,覆盖范围和支付普遍性受到一定制约。为弥补聚合二维码在支付覆盖范围的局限并简化商户签约流程,新加坡后推出SGQR+,商家仅需要与单一支付提供商合作,减少了商户与多个支付平台签约和结算的复杂性,进一步提高了监管效率。
在建立统一二维码支付体系的基础上,多国通过中央银行间的政策协调与技术合作,逐步推进跨境二维码支付的互联互通,为跨境贸易、旅游和消费提供便利。2021年6月,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和泰国银行发布联合声明,将开展跨境二维码合作项目。该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后,将实现马来西亚和泰国之间的支付互联互通。泰国用户可用本国移动支付应用扫描马来西亚DuitNow二维码向马来西亚商家付款,马来西亚用户也可用其支付应用扫描泰国二维码向泰国商家付款,并通过手机号码实现实时资金转账。
2022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五个东盟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区域支付互联互通谅解备忘录,加速推动各地区间支付的互联互通,促进更加便捷、透明、全面、成本更低的跨境支付。目前,这些国家已实现不同程度的互联互通。2023年3月,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推出二维码支付互通,两国游客可通过新加坡星网电子付款公司(NETS)的二维码或马来西亚支付平台DuitNow的二维码完成支付。2023年11月,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开通跨境二维码支付业务,华侨银行和大华银行的客户可以直接扫描印度尼西亚QRIS进行支付,而印度尼西亚一些银行的客户也可以扫描新加坡商户的NETS二维码完成交易。华侨银行预计2024年跨境二维码交易达到25万笔,较上年增长3倍。
2023年,越南央行加入签署区域支付互联互通谅解备忘录,该倡议的成员网络进一步扩大。签署谅解备忘录的各国央行,将根据成员国的法律框架,着手构建和完善风险管理框架,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如政策对话、实时监测、风险评估和信息共享,落实谅解备忘录的具体内容。
除以上六国外,其他东盟国家也通过具体合作项目,逐步推进跨境二维码支付的实践。柬埔寨与马来西亚在2024年3月启动了跨境二维码支付连接合作。两国央行在2024年2月签署金融创新和支付系统合作谅解备忘录,分阶段实现支付互通。在第一阶段,柬埔寨用户可通过本地支付应用扫描DuitNow二维码在马来西亚支付;在第二阶段,马来西亚用户能够通过柬埔寨的KhmerQR在柬埔寨支付。该合作覆盖超过500万商户,进一步促进两国贸易和旅游业发展。
日本近年来积极推动与东盟国家的跨境二维码互通谈判,促进日本统一二维码的跨境,以进一步提升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牵头成立日本无现金推进委员会,制定了统一二维码JPQR标准,商户可一码受理多种移动支付产品。现阶段日本国内二维码支付使用率较低,据日本产业经济省的统计数据,2022年二维码及其他扫码支付方式在无现金支付总量中的占比仅为2.6%。相比之下,东盟国家二维码支付的普及率较高。富达国民信息服务公司的调查显示,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数字支付使用率分别为28%和23%。为提升支付效率并促进经济合作,2024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计划于2025年开始与东盟各国建立统一的二维码支付体系,以聚合统一二维码JPQR作为技术框架,构建跨境兼容的支付网络。这一系统能够简化跨境交易流程,游客能够直接使用本国电子账户的余额完成支付,免去货币兑换的流程,实现无缝支付体验。
构建统一的二维码支付规格,是提升支付效率、推动跨境支付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跨境支付体系中支付方式受限、多方割裂和监管难度高的问题,一方面,构建统一且唯一的二维码能够培育更高效、更安全的二维码交易市场,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另一方面,这也为跨境支付的互联互通提供有力支持,提升我国在国际支付网络的竞争力。
第一,推动全国统一的二维码支付规格需以唯一规格为目标,从官方层面全面协调。二维码支付的市场格局牵涉多方利益,仅靠市场自发推动难以达成目标。借鉴境外多个国家经验,统一二维码支付规格的建立通常由央行主导,制定统一标准并协调市场各方利益。我国可以通过央行等权威机构牵头推动,制定全国统一且唯一的二维码支付标准,所有支付提供方必须遵循这一标准,同时将二维码支付标准化纳入国家金融科技发展的战略议程,确保各方积极参与、协同合作。
第二,统一规格的构建需要从技术标准、监管机制和跨境支付等多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统一且唯一的二维码体系,既要与国际二维码标准EMVCo接轨,又要根据我国自身支付市场制定独立的技术规范,明确技术协议和接口,实现多支付平台的兼容。参考各国的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市场环境和实际需求,我国构建统一二维码需确保主流支付提供商的全面覆盖,消除因支付品牌不兼容导致的用户体验问题。二是加强对二维码支付安全的监管,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明确监管主体。目前我国涉及二维码支付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等,但这些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全面性不足,难以应对构建统一二维码后复杂的支付环境。我国应制定更具权威性的专门法律,加强对支付机构的安全审核。在监管主体方面,日本和东盟国家将二维码支付的监管职能赋予央行或者专门机构。参考国际经验,我国可探索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统一二维码的支付业务和市场运营。三是针对跨境支付场景,构建统一二维码后,通过双边协作或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形式与其他国家合作,推动二维码的互联互通。这一举措将增强我国二维码支付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并为全球支付系统的协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