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很多病人放弃的,不是病魔,而是绝望。在最艰难的日子里能够支持人活下去的,不是现实,而是希望。希望永远拥有强大的力量。《论持久战》的伟大,在于给当时处于绝望中的国人指出了一条路,情况虽然艰难,但是我们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我们是可以赢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大家都知道,很多时候在你惨到不能在惨的时候,是会给你一波吃饭行情的。前面不管怎么挨揍都可以,但是吃饭行情的时候你一定得在场就行,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但是这次有点不一样,有点像朋友结婚你去随礼吃席,前面新郎新娘致辞讲了整整三个钟头只给白开水喝一直没上菜,你觉得实在憋不住了说我出去上个五分钟的厕所吧,五分钟厕所回来主食都已经上完了,而且桌子上啥都没剩。
我们也都知道,这几年一家私募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如果说你以前拿个两亿三亿钱就能凑合活下去的话,现在我感觉一家私募基金的最低运作规模已经要在20亿以上了。就算20亿规模能收到1%的固定管理费,一年也就是2000万的收入,增值税一扣完剩1900万,一个月租个小房子一年几十万一百万总归是要要的然后还剩1800万,一个投资经理两个研究员一个交易员一个运营加市场财务风控人力等等,紧紧张张10个人总归是要要的。你就算给这些人平均每年100万的人工成本,社保公积金各种福利刚性成本一扣掉,到员工那里税前剩下70万,个人所得税之类的扣扣到手一年50万上下,一个月4万块。这个数的确也不低,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算是妥妥的高薪,但是私募基金基本上都在北上广深啊,对于没结婚的小年轻这钱日子可以过的很潇洒,但是对于已经结婚的中年从业人员来说,每个月还个两万块钱房贷,孩子的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费用一交,妥妥的基本剩不下啥啊。1000万人力成本扣掉以后只剩了800万,差旅调研系统等各种成本算一年50万吧,估计最后这个公司剩700来万毛利。按照25%企业所得税缴纳,公司股东结余500万。但是,如果你股东想合法合规的把这500万拿走,20%的分红税必然也是免不了的,最后到手400万。
700万税前毛利什么概念?相较于2000万的收入来说,占比超过30%似乎是不少,但是换个角度说,700来万税前利润意味着,你得规模是绝对不能掉到15亿以下的,掉到15亿以下就会进入死亡螺旋:没有钱投入不起,投入不起没有业绩,没有业绩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钱。但是20亿到15亿很远么?就算20亿客户一个都不赎回,只要你净值跌30%,规模就会掉到15亿规模以下。跌30%以后0.7的净值意味着可能有相当一段时间靠业绩报酬补充公司收入的可能性是没有的,这个业绩想开拓新渠道和新客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老客户一定是一边骂骂咧咧一边自然赎回,加钱是绝对不可能加钱的。
代销渠道这几年也跟2015年前后不一样了,2015年前后我记得某家头部券商只要规模到5亿就可以考虑进代销白名单,而且历史业绩之类的都还好说,那个时候的券商代销是真正能够给你带来增量的。经历了十年市场洗礼以后很多券商代销渠道也变成了:你能卖得动的我也能卖得动,你把卖的好的拿出来给我分点额度吧。你卖不动的?你自己都卖不动那我更卖不动。从逆风局伙伴变成了只能打顺风局的拉拉队长。整个财富管理市场随着刚兑的打破,一堆集合信托的暴雷,一堆违法违规机构的跑路,从野蛮生长,走向了黑暗森林,建立信任的时间越来越长,建立信任的成本越来越高。
但是这几年证券类私募特别是股票多头私募,并没有大规模的关门裁员的情形出现,就是因为大家都还有希望。没有什么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牛市解决不了的,如果解决不了,那就需要一场更大的轰轰烈烈的牛市。你这样认为,你周围的人都这样认为。管理人这样认为,所以坚持着坚决不降薪裁员缩规模;客户这样认为,所以坚持着拿着0.7净值的产品等待反弹和回本。
所有人都在等那道光。
现在光闪了一下,但是光并没有普照到每个人的身上。
下一次光什么时候照过来?经过一场短暂的“牛市快闪”和对几百万“新韭菜”的公开处刑,市场参与者又变化了。这次有一群人学会我绝对不要追高了,这次也有一群人学会如果解套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跑了。所有人都默契的不提这一点,但是所有人心里都知道这一点,并且指望下一次闪电牛来的时候我一定要比别人跑的更快,那就一定有人会抢跑。那也许下一次牛市来的时候,一定不是以这次的姿势和形态了。
所以也许到年底前,如果真正的,强大的基本面牛还不来,也许就有很多机构要裁员了,也许很多机构也就退出市场不干了。
而且说不定这个时候再退出,已经晚了。
另外多说一句,我的健身教练,已经成功的被套上了。5万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