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学】郭安胤:吴川市米字地名研究
文摘
历史
2025-02-06 06:00
四川
因人工智能DeepSeek公司新近知名,其创始人梁文锋迅速走红,被世界人所认知。由于乙巳年(2025年)梁文锋回家过春节,他的家乡吴川市覃巴镇的米历岭村也迅速走红,和世界冠军全红婵的家乡麻章区迈合村一样,成为了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吸引各地的游客。他的家乡成为了一个神奇的地方,“米历岭”这个名称被人们所熟知。如果对吴川米字地名感兴趣,不妨打开腾讯地图网址:https://map.qq.com/#city=%E6%B9%9B%E6%B1%9F%E5%B8%82&wd=%E5%90%B4%E5%B7%9D%E5%B8%82来看看,我们可以发现塘缀镇有米收、米容,浅水镇有米余,兰石镇有米彬墩,王村港镇有米乐、米楼,覃巴镇有米历岭、米阳、米朗[1]等米字地名。吴川附近的县(市、区)也有不少“米”字地名。如化州有米楼、米冼、米西等,电白区有米稔、米连、米良、米层等,坡头区有米稔(2个)、米粘、米鹤等,廉江有米贯等。
米历岭地名是什么意思呢?翻阅1989年10月版的《湛江市地名志》,没有对“米历岭”这个地名做解释。吴川的“米”字地名,与大米有关吗?周忠泰先生认为:这些米字地名与大米无关,这“米”字是古越语“母亲”之义。古越人和现壮族一样,对生育了子女的母亲,习惯采取母从子(女)取名的方式,也即用“米(母)+ 长子(或长女)名”的方式取名。如“米+兴”,“兴”是长子(女)的名,“米”是“母”的音译,故“米兴”汉译则是“兴妈妈”(古越语语法与汉语不同,其定语不像汉语那样在中心词之前,而是在中心词之后,译为汉语时要把语序调转过来)。粤西有不少以“米”命名的地名,说明古越族妇女的地位颇高[2]。2025年2月1日上午,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谢寿球会长对“米历岭”这个地名做了阐述,认为这是个越人地名。对于俚僚越人称呼母亲(妈妈)的发音字研究,王明坤先生认为:海南临高人生活的区域存在大量以“美”、“那”、“文”、“兰”等贯首的临高人地名。贯首地名的出现与临高人的语言方式有关,它保留民族语言底层,与民族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绾结缠绕,形成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例如以“美”贯首的地名,临高人呼“mai3”,现以“美”为汉语音译,历史上则多译为“迈”、“买”等,今仍有一些临高人地名沿用“迈”。作为地名,“美”有“母”、“大”、“地””等多种含义,但以“母”最为常见。“母”虽有“母亲”、“妻子”、“已婚女性”、“雌性”等多重含义,但其作为地名,只与“母亲”及“特定女性”关涉[3]。王国祥教授在《首探南平僚》述:綦江流域农村称父为“波”,称母为“美”。此非独然,重庆、四川、贵州的汉语方言亦如是[4]。在傣族中,呼父为“波”,呼母为“美”,文献上有记载[5]。由周忠泰、王明坤、王国祥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吴川米字地名的“米”字,只是俚僚越人语言母亲(妈妈)称呼的记音字,与大米没有关系。母亲(妈妈)这个发音为“mai3”,在广东粤西黎话,海南临高话、哥隆话、海南话、黎族话,壮族话,布依族话,重庆、四川、贵州的汉语方言,傣族方言等等方言中是一样的情况。除了用米字记音外,还可以用“美”、“迈”、“买”等字记音。实际上在古代越人生活的区域,还有用尾、乜、袂、眉、湄等字记音。如流过吴川兰石镇、博铺街道的袂花江,广西西大明山(妈祖、祖母山),福建惠安县和广东徐闻的仕尾等等。谢寿球先生的《古“海丝路”始发港的骆越文化 基因“密码”》一文载:“骆越祖山大明山还有一个重要的支脉叫西大明山,壮语叫做‘岜乜虽’,‘乜’也记音写作‘美’、‘眉’、‘湄’、‘围’、‘尾’……是‘母’或‘妈’的意思,‘岜乜虽’的意思就是‘母祖山’或‘妈祖山’”[6]。“mai3”这个俚僚越人语言的读音,现在吴川覃巴人有时读作“马”音,“米历岭”读作“马立(辣)岭”(学者杨庆先生语)。地名“历”,在吴川长岐、黄坡等镇的口音中,也是读“立(辣)”音,如长岐镇博历村的“博历”,读“北立(辣)”,而由古吴川县析出的坡头区坡头镇的博立村,不用“历”字记音,直接用了“立(辣)”字。吴川黄坡民乐村,其读音是“马辣(立)”。王村港镇的米乐即是“米历”的发音。化州是杨梅镇乐岭即是“历岭”的发音。古吴川地的坡头区乾塘镇米稔、南三镇米粘,和被吴川王村港镇包住的电白飞地米稔,周忠泰先生做过研究,他在《冼氏初探》说:这“米稔”之“稔”是古越语“乳房”之义,粤西人至今还是称“乳房”为“稔”,称桃花娘这野果为“姑稔”(因其形似姑娘的乳房头,一些地方称“山稔”)。“米稔”这地名汉译过来实是“乳房妈妈的村寨”之义,想必这冼姓妈妈的乳房非常特别,给人印象深刻,因而人们这样命名她的村寨。而“米粘”之“粘”与“稔”近音,实亦与“稔”同义,也就是说那里另外还有一个“乳房妈妈的村寨”。这令人自然想起秦末那位“乳长三尺”的冼夫人[2]。毫无疑问,作为古代俚僚越人重要的地域之吴川(吴春俚郡地),其米字地名,必然是如上述学者所言,是俚僚越人语言。“米”即母亲(妈妈),虽然各地的口音略有差异,大体发音为“mai3”,与广东粤西黎话,海南临高话、哥隆话、海南话、黎族话,壮族话,布依族话,重庆、四川、贵州的汉语方言,傣族方言等等方言同;跟全红婵的家乡迈合的“迈”也同。以母亲(妈妈)米“迈”为地名的村庄,虽然采用的是俚僚越人语言地名,但现在养育出如梁文锋、全红婵等杰出人物,我们应引以为荣。
[1]腾讯地图,吴川县,“米”字地名,[EB/OL],
https://map.qq.com/#city=%E6%B9%9B%E6%B1%9F%E5%B8%82&wd=%E5%90%B4%E5%B7%9D%E5%B8%82。
[2]周忠泰,冼姓初探,[EB/OL],
http://tieba.baidu.com/f?kz=66252979。2005-01-05。
[3]王明坤。论黎族语境中的“美”及其对黎族文化的影响 [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02期。
[4]王国祥,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探南平僚》[M],第七章,第二节,“綦江话里的僚语底层语举隅”,第129页。
[5]王国祥,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探南平僚》[M],第七章,第二节,“綦江话里的僚语底层语举隅”,第130页。
[6]谢寿球,古“海丝路”始发港的骆越文化 基因“密码”,《俚人文化》,194期,2023-06-02。
郭安胤,广东吴川人,吴川市振文中心小学(原教办)专干,吴川市教育局关工委秘书长。
·版权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在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