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烟火气的家,孩子容易抑郁...

企业   2024-09-29 20:31   上海  

小溪:花友们,提前祝大家国庆小长假快乐~~

最近读到一篇由从业15年的北京资深心理医生撰写的文章《没有烟火气的家,孩子容易抑郁...》,感触颇深。她从多年接触抑郁症孩子的案例中,发现抑郁和食物的关系,她总结:家人一起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通过食物传递爱,滋养身心,更是连接家庭情感的重要时刻。

关于这个观点,花友们的反馈也非常有共鸣。特别是@兰叶春葳蕤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人生中的“大欢喜”、“大成就”并不多,而每天支撑我们的,其实都是一些“小欢喜”、“小确幸”。每天清晨有可口的早餐;每天晚上归家后,有热腾腾的饭菜……当这些都唾手可得的时候,也许你并不能感受它的重要,可当你独在异乡的时候,你想念的可能就是这一餐一饭,一碟一碗。


哥哥高中三年走读,每天晚上临睡,我都会问他第二天想吃什么,然后早上早起做给他吃。每天深夜回到家,要么是煎蛋面,要么是酸辣馄饨,让他在结束一整天辛苦的学习的时候,吃得暖暖的。"


趁着放假,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愿我们都能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珍惜平凡中的幸福!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王玺心理空间(ID | wangxixinli);作者: 王玺


01


如果说抑郁和饮食有关系,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但事实的确如此。

最近的咨询经历,让我更坚信了这一点。

一位因为抑郁来做咨询的来访者,对自己的抑郁感到不解,同样不解的还有她的父母家人。

按照她和父母的说法,家里经济条件优越,父母对她很好。

从小到大,穿用都是名牌,她想要什么都给予满足,在其成长过程中也没有经历什么意外或创伤。

可以说,她过着很多人都羡慕的生活,但她就是不开心,就是情绪低落,天天悲泣。


起初我也不知道原因。

后来我注意到,在几次咨询中,她都会提到自己点外卖的事情。

于是我问她一周点几次外卖,她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她说:我一日三餐,都吃外卖。


我问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说从上中学就开始了。


原来,她有一个不愿给她做饭的爸妈。


她说自己三个月大的时候(刚断奶),就被送到姥姥姥爷家生活,快上中学才回到父母家。

家人对此的说法是,她爸工作太忙,她妈虽然不工作,但也忙于自己的事情(美容、健身、旅行),没时间照顾她。

她在姥姥家生活期间,妈妈又生了妹妹,妹妹断奶后,也被送到了姥姥家。


等她回到父母家生活才发现,妈妈就算有的是时间,也不愿照顾她们,更不愿给她们做饭。

从她回家第一天起,妈妈每天都给她很多钱,让她自己在外面吃,或者点外卖回家吃。

起初她还挺高兴,觉得自己自由了,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了。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她就出现了肥胖、饮食紊乱等问题。

不仅如此,她还抑郁了,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


我问她父母平时怎么吃饭,她说爸爸一般在公司吃,有应酬就在饭店吃。

而她妈妈为了保持身材,几乎不吃晚饭,只是白天去姥姥家蹭一顿饭,顺便看看妹妹。


原来如此。


在我眼前,瞬间浮现出一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家庭。



02


难以想象,这几年她是怎么过来的。

我终于理解她为何抑郁了。

一个孩子每天吃外卖,每天处在孤独、无人理会的状态,没有父母陪伴,没有家人间的交流,没有家庭的关爱和温暖。

时间久了,不仅身体出问题,心理也一定会出问题。


通过这位来访者的咨询,我想到另一位抑郁的来访者,对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很多次咨询中,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谈论他的童年、少年时代。

最令他耿耿于怀的,是小时候为了去城里念书,他和爸爸离开老家,在县城租房生活的日子。

那时候,白天他要上学,爸爸要去打工,爸爸来不及给他做吃的,就每天给他一点钱,让他自己去外面买东西吃。


每天他放学回家,只能自己待着,爸爸要忙到深夜才能回来,而那又是他该睡觉的时候了,父子俩常常说不上几句话。

偌大的县城里,除了爸爸,他谁都不认识。

而在学校,因为初来乍到和口音的问题,他也很难融入环境,极少和老师、同学交流。

每天放学,他回到简陋的房子里,只有冷锅冷灶,没有一口吃的。

除了忍饥挨饿,还要忍受无人陪伴、无人说话的孤独。

他常常因为害怕、委屈而放声大哭,哭得撕心裂肺,哭得邻居都听不下去了,告诉了他爸爸,可惜并未引起爸爸的重视。


每当我想到他,眼前总是浮现这样的意象:

一个旷野中的婴儿,被抛弃的、无人问津的婴儿。


慢慢地,他开始抑郁了。


如今他反复的述说,他的停滞和退行,是因为——

那些成长中被忽略的痛,那些早年间的分离、丧失等创伤,都早已固着,令他无法动弹,无法继续往前走了。



03


很多人提起小时候,总会谈到食物的味道。

其实,那正是家的味道。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一个家里,最重要的地方是厨房,厨房最能呈现家庭的状态。


一个烟火气十足、家人经常一起用餐的家庭,往往很幸福,家庭成员的关系也比较亲密融洽;

一个不做饭的家庭,或者在吃饭上糊弄的家庭,家庭成员的关系往往比较疏离,不会太亲密。


我有一个朋友,从我认识她那天起,就知道她家不开火、不做饭,她家住在她爸单位家属院里,她们全家每天都去单位食堂吃饭。

别人家是期待节假日,她家最害怕节假日,因为节假日就没法去单位食堂吃饭了。

逢上节假日,她爸妈就在家清水煮菜、煮面条,味道寡淡,难吃到让她怀疑人生。

这也使她至今一提到水煮菜就想吐。


她妈妈很能干,但很暴躁,经常在家骂老公和孩子。

有好几次,我和她相约出去玩,我在她家楼下等她,大老远都能听到她妈妈的咆哮、咒骂声。

现在想来,她妈妈的精力没有用在家务上,都用在折磨家人上了。


她讨厌妈妈,不想成为妈妈那样的人。

当她独立生活后,便自己学习做饭做菜,学得了一手好厨艺。

结婚生子后,她最开心的就是给老公、孩子做好吃的。

她多次跟我说:“我自己学会做饭才知道,其实做饭很简单,也很快乐。只要想学,没有学不会的。

我父母就是懒,他们不愿为孩子用心,不愿为孩子付出,只想糊弄着过日子。我不想过他们那样的生活。”


我在工作中发现,有些父母并未理解养育的含义,以为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就行了。

这类父母,习惯活在头脑的概念里,不愿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上去用心和付出。

也可以说,他们不够爱自己的孩子。

养育孩子,养在育之前,养是根本。

养,指的是身体上的,在孩子成年之前,要在吃喝拉撒上照顾好他们,给他们提供足够好的生长环境;

育,指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父母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孩子心智发展,健康成长。


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其次是精神健康。


身心一体。

身体状态,常常折射了心理状态。

人的身体怎么样,心理就怎么样。

不曾被好好养过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更容易出问题。


我有一些患有抑郁症的来访者,同时深受厌食、暴食等饮食障碍的困扰,都和小时候没有被好好喂养、照顾有关。


其实,对孩子来说——

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亲手制作的食物,父母陪伴在身边,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景。

家人围坐,灯火可亲。

这不是简单的吃饭,是通过食物传递的爱,是身心的滋养,是家人间情感的连接。


孩子最想要的,从来不是豪宅,不是名牌,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一个温暖祥和的家。


一个有烟火气的家,是父母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是孩子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家的爱和温暖,是支撑孩子一生的底气。

文章转载自:王玺心理空间(ID:wangxixinli)。作者:王玺,北京资深心理师(从业15年),曾当过公务员、杂志副总编辑,发表作品百万字,曾获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曾任天津电视台《我是当事人》栏目嘉宾专家,著有《路在脚下延伸》、《当人生艰难时刻来临》。

-The End-

喜欢这篇,一定点赞、在看、转发哦。
更多带娃高效学习干货,
我们也在小花生学习群里放好了,
扫码👇进群,在群公告里领!


相关阅读


小花生网
分享国内外先进教育资源,探索高效家庭教育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