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 型糖尿病的治疗中,恩格列净和达格列净均被广泛应用,但两者在肾脏保护效果上的差异一直缺乏直接的临床对比研究。
1 月 21 日, JAMA Internal Medicine 杂志发表了一项全国性队列研究,旨在比较恩格列净与达格列净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肾脏结局差异。研究纳入了接受降糖治疗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恩格列净组(32819 例)和达格列净组(17464 例)。
研究结果显示,在长达 6 年的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在肾脏结局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
急性肾损伤:恩格列净组和达格列净组的 6 年风险分别为 18.2% 和 18.5%,风险比为 0.98(95% CI 0.91~1.06)。
新发慢性肾病(G3-G5 期):恩格列净组为 11.8%,达格列净组为 12.1%,风险比为 0.97(95% CI 0.89~1.05)。
新发慢性肾病(A2 或 A3 期):恩格列净组为 14.8%,达格列净组为 14.3%,风险比为 1.04(95% CI 0.93~1.15)。
慢性肾病进展(eGFR 较基线下降 ≥40%):恩格列净组为 5.3%,达格列净组为 5.7%,风险比为 0.94(95% CI 0.56~1.58)。
该研究结果表明,恩格列净和达格列净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长期肾脏结局相似。这一发现支持当前的临床实践,即在治疗 2 型糖尿病时,不推荐优先选择恩格列净或达格列净中的任何一种。
慢性肾脏病(CKD)尤其是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全球性健康负担。尽管严格控制血糖,但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并发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且 CKD 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风险。
1 月 23 日,一项在线发表于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的荟萃分析,评估了 GLP-1RAs 对基线 eGFR 低于 60 mL/min/1.73 m² 的 CKD 患者的肾脏和心血管结局的影响。研究纳入了 12 项随机对照试验,共 17996 名参与者,比较了 GLP-1RAs 与对照组(安慰剂或其他治疗)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
肾脏结局:GLP-1RAs 显著降低了复合肾脏结局的风险(OR 0.85,95% CI 0.77~0.94,p = 0.001),包括急性肾损伤、新发大量蛋白尿、需要肾脏替代治疗、eGFR 下降超过 30%、40% 和 50% 等。
全因死亡率:GLP-1RAs 组的全因死亡风险低于对照组(OR 0.77,95% CI 0.60~0.98,p = 0.03),但存在较高的异质性(I²= 71.6%)。
心血管结局:GLP-1RAs 显著降低了复合心血管结局的风险(OR 0.86,95% CI 0.74~0.99,p = 0.03),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中风等。
该研究表明,GLP-1RAs 可显著改善 CKD 患者的肾脏和心血管结局,降低全因死亡率。特别是使用人 GLP-1 骨架的 GLP-1RAs(如度拉糖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在降低肾脏和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表现出更大的益处。这些发现为 GLP-1RAs 在 CKD 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尤其是在 eGFR 降低的患者中。
动脉僵硬度是动脉壁结构变化的反映,肾脏因丰富的血管系统和对脉压的敏感性,被认为易受动脉僵硬度增加的影响。既往研究表明动脉僵硬度与肾功能下降有关,但其是否会导致 CKD 的发生尚不明确。
近日,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发表了一项基于「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ARIC)的纵向队列研究,旨在探讨动脉僵硬度与 CKD 发生及肾功能下降之间的关系。
研究纳入了 3161 名无 CKD 的参与者,中位随访时间为 6.6 年。结果显示,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心股动脉 PWV(hfPWV)和心踝 PWV(haPWV)的最高四分位数与最低四分位数相比,CKD 发生风险显著增加(风险比分别为 1.53、1.49 和 1.56)。此外,这些指标的最高四分位数还与肾功能下降速度更快显著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动脉僵硬度,尤其是 cfPWV、hfPWV 和 haPWV 的增加,与 CKD 发生风险增加和肾功能下降速度加快显著相关。这支持了动脉僵硬度在 CKD 发展中的病理生理学作用,提示动脉僵硬度可能是 CKD 预防和管理的潜在靶点。
CKD 患者的理想血压水平尚未明确,尤其是夜间血压对预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近日,一项发表于 Hypertension Research 的研究探讨了动态血压监测(ABP)在 CKD 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并确定最佳的血压范围。研究共纳入了 1051 名住院 CKD 患者,主要评估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血管事件和肾脏事件。
1. 在多变量调整模型中,收缩压(SBP)比舒张压(DBP)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2. 夜间 SBP 是 CKD 患者预后的最佳预测指标。
3. 夜间 SBP 分为四分位数(Q1:<110 mmHg;Q2:110–124 mmHg;Q3:124–139 mmHg;Q4:≥139 mmHg):
夜间 SBP≥124 mmHg 与更高的全因死亡率(HR 3.017,95% CI 1.367~6.660)、心血管死亡率(HR 2.570,95% CI 1.744~6.151)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HR 2.401,95% CI 1.288~4.475)相关。
夜间 SBP 在 110~124 mmHg 范围内对肾脏预后有显著影响(HR 1.975,95% CI 1.311~2.976)。
研究表明,夜间 SBP 是 CKD 患者的重要独立风险因素和预后预测指标。将夜间 SBP 控制在 124 mmHg 以下可显著改善 CKD 患者的预后,而进一步将夜间 SBP 控制在 110 mmHg 以下可降低肾脏疾病的发生率。这一发现为 CKD 患者的血压管理提供了新的依据,强调了夜间血压控制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肾移植后的 CKD 儿童血浆中总 exDNA 和核 exDNA(nc_exDNA)水平显著高于未移植的 CKD 儿童和健康对照组。单变量分析显示,多种炎症标志物(如 IL-6、LL-37、VCAM-1)以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与总 exDNA 和 nc_exDNA 呈正相关。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LVMI 是唯一与高水平的总 exDNA 和 nc_exDNA 相关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