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患者由于营养不足、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及透析期间失血等原因,容易并发轻/中度贫血。但多数贫血患者经皮下注射 EPO 或口服罗沙司他、补充铁元素等造血原料均可在不同程度上纠正贫血。笔者曾接诊过一位反复出现贫血的透析患者,经化验以及检查后,发觉其贫血原因实属复杂,现将该病例分享给大家。
病例介绍
患者,女,74 岁,主诉泡沫尿 5 年,血液透析 2 年,乏力 6 月。
现病史
5 年前(2019 年)出现泡沫尿,就诊 A 院,化验SCr 180 μmol/L,Alb 33.7 g/L,TC 2.41 mmol/L, Hb 变化(75→72 g/L),UPro 3+,24 小时尿蛋白定量 2.01 g/d(尿量 1900 mL),予析清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 SCr 变化如下图。
2 年余前(2021 年 3 月)出现双下肢、颜面部可凹性水肿,伴口干、眼干,无雷诺现象、网状青斑、关节痛,无血尿、尿量改变,于 A 院住院治疗,化验 SCr 394→678 μmol/L,Hb 66 g/L,ANA 1:80 斑点型;1:40(斑点/胞浆半定量);IgG 31.8 → 23.1,IgM 4.35 → 3.99;C3、C4、RF、ANCA 均阴性;
考虑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但因患者肾脏结构不佳未行活检;予利尿、纠正贫血等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出院时 SCr 626 μmol/L,Hb 92 g/L。
2021 年 5 月,患者因水肿加重伴喘憋再次就诊 A 院,化验 SCr 712 μmol/L,Hb 变化如下图,予输血浆、红细胞、血小板支持,予透析治疗等;出院时 Hb 98 g/L,出院后患者长期规律透析治疗。
6 月前(2022 年 12 月)患者感染新冠后出现乏力不适,化验 Hb 约 40 g/L,在外院门诊多次输血治疗,效果仍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
近 6 月来,患者精神一般,食欲、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量少,约 100 mL/d,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
既往痛风、重度骨质疏松、胃食管返流病、肾性高血压病史。
入院时辅助检查
抗 HBV、HCV 等感染筛查、粪便隐血、肿瘤指标均阴性
造血原料铁缺乏
红细胞抗体阳性,直接和间接 Coomb's 试验均为阳性,III 型冷球蛋白血症阳性
免疫球蛋白 IgG、IgM 增高,IgA 和 IgE 正常,补体正常,RF 阳性
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ANCA 以及血、尿免疫固定电泳均未见明显异常
胸腹盆 CT 无器质性病变,心脏、腹部及血管超声无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
慢性肾脏病 5 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能;肾性骨病;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冷球蛋白血症。
入院治疗
入院后予输血支持、输铁补充、激素治疗(醋酸泼尼松 40 mg qd → 甲泼尼龙 32 mg qd)抑制免疫反应、血浆置换、抑酸护胃、维持电解质平衡及肾脏替代治疗后,Hb 恢复至 85 g/L。
结合本病例,该患者冷球蛋白血症诊断明确,且合并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治疗上予激素、血浆置换等治疗,效果尚可;后期患者不慎跌落发生骨折,行手术治疗,之后便加予利妥昔单抗(RTX)结合人免疫球蛋白支持治疗,Hb 维持于 70 g/L 左右。
病例拓展:冷球蛋白血症
1
概念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一种免疫球蛋白,【特点:在 <37°C 时沉淀于血清中,而在 ≥37°C 时重新溶于血清中】
冷球蛋白血症:是指血清中存在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由于冷球蛋白含有的免疫复合物沿中小血管壁内皮沉积,导致皮肤、肾脏、周围神经病变和神经系统病变,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属于罕见疾病。
2
按 Ig 种类分类
I 型冷球蛋白血症:包括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为 IgM,很少是 IgG 或 IgA。
II 型冷球蛋白血症:包含单克隆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组合(通常为 IgM 加 IgGκ、IgGλ)。
III 型冷球蛋白血症:包含 IgM 和 IgG,两者均为多克隆的。
II 型、III 型被归类为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因为它们包含两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
3
病因
感染:①病毒感染(HCV、HBV、HIV、EBV、CMV);② 细菌感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链球菌感染、梅毒等);③ 真菌、寄生虫感染(球孢子菌、黑热病、疟疾等)。
血液系统疾病:Waldenström 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冷凝集素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I 型冷球蛋白血症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 B 细胞淋巴增生性病症相关。
混合型 II 或 III 型冷球蛋白血症与慢性感染、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和相关。
II 型和 III 型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的主要病因是慢性 HCV 感染,占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的 80 ~ 90%。约 40 ~ 60% 的 HCV 感染患者中发现冷球蛋白血症,但只有 5% 的 HCV 感染个体发展为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
4
机制
B 细胞增殖、自身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形成。
淋巴细胞增殖和/或慢性免疫刺激,导致产生单克隆、多克隆冷球蛋白,以及在冷球蛋白与其靶抗原结合之后的免疫复合物沉淀,同时冷球蛋白-靶抗原免疫复合物的不充分和/或有缺陷的清除,其在整个身体中积累并介导疾病。
5
临床表现
I 型冷球蛋白血症
冷球蛋白水平经常很高,呈高粘滞综合征及皮肤血管瘀滞或阻塞;
表现:头痛,意识模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视物模糊,听力丧失
皮肤表现:网状青斑,雷诺现象
粘膜出血、视觉变化和神经症状三联征
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
主要呈系统性血管炎表现
紫癜、关节痛和/或关节炎、乏力、皮肤溃疡、周围神经病变、肾炎;
典型的三联症(皮肤紫癜、乏力、关节炎)
多器官受累表现(肾脏最常见)
6
治疗
I 型冷球蛋白血症
对于有症状者,治疗策略侧重于潜在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和骨髓治疗、自体骨髓移植等);有严重肾脏受累或腿部大面积坏死的患者,需要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
1)HCV 相关
抗病毒治疗为一线治疗:持续抑制 HCV 复制与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患者高临床完全缓解率相关。
对有严重血管炎表现者,如严重肾功能不全、皮肤坏死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免疫抑制剂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血浆置换适用于难治性疾病和/或严重器官受累(如 RPGN)和/或严重皮肤受累。
2)与 HCV 无关
应使用适当的抗感染药物控制感染;
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线治疗;
对于临床范围严重的患者,应考虑血浆置换治疗。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投稿 | huangwendi@dxy.cn
题图 | 站酷海洛
配图 | 作者制作